下颌骨缺损修复
下颌骨缺损后曾否进行植骨,对功能及形态的恢复有很大关系,故临床上将下颌骨缺损分为未植骨和已植骨两类。
未植骨下颌骨缺损修复: 按缺损情况不同分为下列四种:
❶局部牙槽骨缺损:修复的方法与一般可摘部分义齿同,以卡环固位,可适当增加卡环数目。
❷下颌骨缺损错位愈合:因两侧下颌骨向缺损区移位,使下牙弓缩小,修复时应恢复正常咬合关系,如有个别牙缺失或少数牙咬合不良者,可采用固定桥或联冠等方法修复。如缺牙较多咬合关系严重错乱者,应先进行咬合改正,然后采用可摘部分义齿修复,并用颌垫、双重牙列等方法恢复咬合关系。
❸下颌骨缺损形成假关节: 由于两侧断骨间有不同程度的活动度,咀嚼时一侧颌力不能传导至对侧,常使修复体折断或基牙受损伤,因此修复体也必须设计成有活动关节的连接体,如采用插管式连接或应力中断器连接,使两侧修复体能随假关节作不同程度的活动,避免修复体折断或基牙损伤。
❹下颌骨骨质缺损: 因两侧断骨有较大移位,咬合关系严重破坏,修复较为困难。当下颌骨缺损较少,断骨间的活动度小,两侧健牙较多者,可考虑作固定修复,但必须增加固位体,以便分散基牙的负担;如缺损较多,断骨间活动度较大者,应作可摘部分义齿,同时必须增加卡环数目,最好采用整体铸造夹板式支架;当一侧下颌骨缺损时,除在健侧尽量利用余牙作卡环固位外,在修复体颊侧尚需设计翼状导板以防止下颌骨向舌侧移位;或于手术前取印模,按手术设计制成人工颌,一侧以牙间卡环固定于健牙上,另一侧的末端放入下颌支部的嚼肌和翼内肌间盲洞中,并于人工颌上作义齿。手术后立即戴上,以免软组织收缩,并恢复部分咀嚼功能;如两侧下颌骨缺损,因口腔软组织后缩,修复更为困难,只能利用舌侧组织倒凹,并用硅橡胶作衬垫以增加固位。
已植骨下颌骨缺损修复: 一般在手术后4~6个月方可进行修复。如有部分余留牙,可采用卡环固位,修复方法与一般可摘部分义齿相同。可适当增加卡环数目,人造牙的颊舌径应缩小,基托组织面最好用硅橡胶加衬,以减轻植骨区的咀嚼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