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柴胡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柴胡汤 【方源】: 《伤寒论》。 【异名】: 柴胡汤(《金匮》卷中)、黄龙汤(《千金》卷十)、三禁汤(《此事难知》)、人参汤(《得效》卷十一)、和解散(《伤寒六书》卷一)。 【组成】: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个(擘) 【用法】: 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一日三次。 【功用】: 《伤寒明理论》:和解表里。 【主治】: 伤寒少阳病,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头痛,舌苔薄白,脉弦数,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 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证者。 ❶ 《伤寒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呕而发热。 ❹ 《局方》:伤寒、温热病,身热恶风,颈项强急,胸满胁痛,呕哕烦渴,寒热往来,身面皆黄,小便不利,大便秘硬,或过经未解,或潮热不除;及愈后劳复,发热疼痛;妇人伤风,头痛烦热;经血适断,寒热如疟,发作有时;及产后伤风,头痛烦热。 ❻ 《得效》:伤暑发疟,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咳嗽烦渴,小便赤;败毒瘀心,毒涎聚于脾,血乘上焦,病欲来时,令人迷困,甚则发躁狂妄,亦有哑不能言者。为挟岚嶂溪源蒸毒之气,岭南地毒苦炎,燥湿不常,人多患此状。 ❼ 《外科理例》:瘰疬,乳痈,便毒,下疳,及肝经一切疮疡。 【宜忌】: 《此事难知》:忌发汗,忌利小便,忌通大便。 【加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 【方论选录】: ❶ 《伤寒明理论》:柴胡味苦平微寒,黄芩味苦寒。 《内经》曰:热淫于内,以苦发之。邪在半表半里,则半成热矣。热气内传,攻之不可,则迎而夺之,必先散热,是以苦寒为主,故以柴胡为君,黄芩为臣,以成撤热发表之剂。人参味甘平,甘草味甘缓,邪气传里,则里气不治,甘以缓之,是以甘物为之助,故用人参、甘草为佐,以扶正气而复之也。半夏味辛微温,邪初入里,则里气逆,辛以散之,是以辛物为之助,故用半夏为佐,以顺逆气而散邪也。里气平正,则邪气不得深入,是以三味佐柴胡以和里。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 表邪未已,迤逦内传,既未作实,宜当两解。其在外者,必以辛甘之物发散,故生姜、大枣为使,辅柴胡以和表。七物相合,两解之剂当矣。 ❸ 《古今名医方论》引程郊倩:方中柴胡以疏木,使半表之邪得以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彻;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人参能补久虚,滋肺金以融木;甘草和之;而更加姜、枣助少阳生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总之,邪在少阳,是表寒里热两郁不得升之故。小柴胡之治,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也。 ❶ 伤寒少阳证 《本事》:有人患伤寒五六日,头汗出,自颈以下无汗,手足冷,心下痞闷,大便秘结,或者见四肢冷,又汗出满闷,以为阴证。 予诊其脉沉而紧,予曰:此症诚可疑,然大便结,非虚结也,安得为阴?脉虽沉紧,为少阴证,多是自利,未有秘结者。予谓此正半在里表在表。投以小柴胡汤得愈。 形寒发热三天,咳嗽气促,左胁牵痛,胸闷欲吐,遍身酸楚,胃呆,口渴不欲饮,舌苔薄白,脉弦数。体温40℃,叩诊左下背部呈浊音,听诊呼吸音消失。胸透诊为左下渗出性胸膜炎。即用小柴胡汤加葶苈子6克,服药仅二剂,热退净,咳嗽胸胁痛大减。 ❸ 热入血室 《皇汉医学》:一妇人患伤寒,经水适来,谵语如见鬼状,且渴欲饮水,禁而不与,病势益甚。 诊之脉浮滑,是热入血室兼白虎汤证也。即与水不禁,而投小柴胡汤。此即仲景所谓其人如狂,血自下,血下自愈。 病势虽如此,犹当从经水而解也。五六日果痊愈。 一医用药而呕,一医用药反泄。诊时疟利并作,且呕,脉之但弦。投以小柴胡汤加芍药,未至五贴,诸证并瘳。 ❺ 久咳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79;3∶1):孙某,女,47岁。从小咳嗽至今,历40年,每年秋末发作,冬季较甚,夏季自愈。 发作期间,昼轻夜重,甚则难以入寐,痰多而稀,喉咙发痒。投以小柴胡汤加减:柴胡9克,半夏9克,黄芩9克,党参9克,五味子9克,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水煎服。一剂便能安然入睡,四剂咳嗽已去大半,继服数剂而咳止。 ❻ 黄疸 《中级医刊》(1979;10∶46):李某,男,40岁。患病月余,口苦咽干,轻度黄疸,小便黄,大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脉沉弦。血胆红素3.6毫克%。用小柴胡汤加茵陈、金钱草。 药服十八剂,诸症消失。 病程1~30天,平均15天。退热天数1~5天,平均3天。在急性感染性疾病过程中,起初恶寒发热,时作时止,继则但热不寒,定时如潮,此后见寒热往来、休作有时,在此期间,抓住上述三个热型之高热兼证(高热伴头痛眩晕,咳嗽胸闷;或口苦纳差;或汗出恶风小便难;或心胸烦闷,或恶心呕吐)之一者,即可投与本方加减。 剂量及用法:高热用柴胡10~14克,党参10~30克,黄芩10~30克,甘草10~20克,半夏、生姜各10~20克,大枣10~30克;高热无汗,重用柴、芩,柴胡后下;高热微汗,重用柴、芩,等量同煎。 汗出问题:大剂柴胡用于高热,每多汗出,“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当柴胡汤剂仿仲景再煎法时,服之可致无汗或微汗;当柴胡量倍于黄芩时,每可致汗。。 【现代研究】: ❶ 抑制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害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1;4∶30):通过经四氯化碳造成肝损害的小鼠服小柴胡汤原方,证实该方能相当地抑制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害。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