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开发成果
(1) 贫困人口减少,按1986年省定农民人均纯收入200元、口粮200公斤的温饱标准,31个贫困县贫困人口由1985年的614万人减少到1990年底122万人,净减492万人,占贫困总人口的80.13%。
(2) 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1个贫困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的138元增加到1990年的241.3元,净增103.3元,增长74.9%。
(3) 粮食产量上升。31个贫困县的粮食总产量由1985年的246 578万公斤增加到1990年的264 565万公斤,净增17 987万公斤,增长7.3%; 并有独山等13个贫困县1990年粮食总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 县级财政收入翻番。31个贫困县的县级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1.74亿元增加到1990年的4.27亿元,净增2.53亿元,增长1.72倍。
(5) 基础设施有所改善,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的矛盾有所缓解。几年来,利用国家粮棉布“以工代赈”为贫困地区修建公路574条、5 857公里,沿线300多万人的交通条件得到了改善。增加和改善灌溉面积3. 5万公顷,新增小水电装机4. 9万千瓦,解决了64万人和40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这些基础设施,改善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了发展后劲,为振兴贫困地区经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项目开发扎实有效地进行。“七五”期间,全省投入31个贫困县的各种扶贫资金共9.2亿元,平均每个贫困县投资2 974万元。其中,专项贴息贷款49 840万元,“老、少、边、穷”地区贷款13 192万元,省级扶贫开发基金8 317万元,贫困县办工业贷款8 070万元,大跨度县办工业贷款1 000万元,其他扶贫资金1 763万元。在物资投入上,每年安排扶贫钢材7 000吨左右,标准氮肥6万吨,扶贫汽车百辆以上。同时,省直24个厅局对12个贫困县实行承包扶贫,省的主要领导同志重点联系贫困县,科技部门每年组织科技人员近百万人次深入贫困山区开展科技服务。31个贫困县共兴办各种扶贫项目2 735个,建设了粮食、油菜、烤烟、水果、蚕桑、蔬菜、中药材、山苍子、经济林木、生猪、山羊、肉牛等一批以种养业为基础的商品生产基地和龙头骨干项目,使贫困地区的经济开发初具规模。据对扶贫专项贴息贷款安排的2 125个项目的调查,直接扶持贫困户105.3万户,初步形成了罗甸、关岭、望谟等县万亩早熟蔬菜基地,从江、榕江、三都等县万亩柑桔基地,普安、罗甸、印江等县万亩大叶茶基地,兴仁、黄平、沿河、务川、德江、毕节等县万亩桑园,紫云、望谟等县万亩山苍子基地以及黑荆树、直杆桉、芭蕉芋等集中连片的经济林果基地。这些基地,既形成了一定商品生产规模,又起到了绿化荒山,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的作用。在乡镇企业方面,4年使用扶贫专项贴息贷款9 024万元,支持了1 324个乡镇企业,使企业新增产值5. 2亿元,新增利润8 700万元。特别是毕节地区的烟草系列开发,年种植烤烟面积达7. 4万公顷,产量10. 58万吨,产值14 981.3万元;生产卷烟22. 06万大箱,产值15 850万元。“两烟”已成为这个地区国民经济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大支柱。
(7)“温饱工程”稳步发展。1989年31个贫困县实施“温饱工程”16. 4万公顷,增产粮食1. 2亿公斤;1990年实施26. 67万公顷,比上年增产粮食3. 75亿公斤,新增产值1. 9亿元;1991年“温饱工程”面积计划扩大到33.33万公顷。实施“温饱工程”是解决贫困农户吃饭问题的好办法,深受群众欢迎。
(8)劳动者素质得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普遍增强。几年来,国务院扶贫开发办为贵州培训县领导干部4期,共200余人。经过培训的干部在领导贫困地区经济开发中发挥了积极作用。1986—1990年,全省共组织6万多人次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山区,举办各种类型培训班4. 1万期,培训乡土人才420万人次。在贫困县17—55岁农村劳动力中,有24.8%的人接受了培训,其中有23. 5%的人掌握了一、二项适用技术。在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方面,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水稻两段育秧、玉米肥球育苗移栽、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玉米地膜栽培、配方施肥、生猪的“两推五改”和人工授精以及垄稻沟鱼、网箱养鱼等新技术得到了较好的推广应用。
(9)通过扶贫开发,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由于扶贫开发的深入发展,禁锢贫困地区群众头脑的因循守旧、随遇而安、平均主义、一切等靠要等旧观念和小农经济思想受到强烈冲击。商品观念、效益、信息观念等正逐步被广大干部和群众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