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七子
中国文学流派。 形成于明代嘉靖(1522-1566)、隆庆(1567-1572)年间。成员有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七人。结社之初,以谢榛为社长,确立了理论纲领。后李攀龙、王世贞声名益盛,遂排挤谢榛,竞至削其名于七子之列。 李、王相继主持文坛,前后达40余年。后七子推崇李梦阳、何景明的文学主张,“文主秦汉,诗规盛唐,王、李之持论,大率与梦阳、景明相倡和也”(《明史·文苑传》)。 重法度、格调,倡行复古、拟古,与前七子相呼应。前、后七子统治文坛不下百年,“古体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其文则故作聱牙,以艰深文其浅易”(《四库提要》),给明代诗文发展造成巨大损害。 后七子诗文主张,具体亦有不同,与前七子也不尽一致。世贞晚年亦有悔悟,又受唐宋派、公安派、竞陵派等抨击,遂渐衰落,以至消声匿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