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友谊农场
友谊农场是1954年苏联援助建立的比较先进的大型机械化农场。是由国务院决定筹建, 并调集全国各地和黑龙江省有关单位的人力物力共同创建的, 建场委员会和场长均由国务院任命。
1954年12月, 国务院常务会通过 《关于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 在中央农业部和黑龙江省委双重领导下, 农场经中苏两国专家共同负责勘测、设计和规划, 于1955年2月完成农场土地规划设计图,经农业部批准, 并付诸实施。中央组织部和农业部从各省选调21名地县级干部, 充任农场各级领导; 选调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学院60多名毕业生, 以及外省农场、农机校430名农机工人来到农场。同年5月2日举行开荒典礼, 至6月9日共开荒2.62万公顷。当年播种小麦0.35万公顷, 粮豆总产3 610吨,经营利润12 000元。
友谊农场是按照苏联模式建设的。当时周恩来总理交给的任务是 “出经验, 出粮食, 出人才”。友谊农场建设的经验, 如正规的建场程序、经营管理中实行定额管理、生产责任制、技师负责制、经济核算制, 以及机务管理、农艺经验等, 在当时全省以至全国农场系统中起到了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