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间戏曲
闽剧。也叫福州戏。流行于闽中、闽东及闽北20多个县。由“江湖班”、“平讲班”、“儒林班”三大曲系以及吸收昆曲、徽调、京剧,逐步演变成独立剧种,为福建第一剧种,著名剧目有《炼印》、《紫玉钗》、《甘国宝》、《钗头凤》、《贻顺哥烛蒂》、《天鹅宴》等。
莆仙戏。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一度称为“兴化戏”。明中叶已盛行,原有正生、贻生、正旦、贴旦、靓妆、末、丑七行当,清末增老旦,发展为“八色”。曲牌500余种,传统剧目约5 000个。莆仙戏表演艺术别具风格,身段台步、手势有特殊程式。著名剧目有《张协状元》、《目连救母》、《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流行于晋江流域和厦门、漳州等闽南语方言区以及台湾、东南亚华人集居地。高甲戏始于民间妆扮水浒故事,表演武术,后来演变为只有生、旦、丑的民间小戏。经历代丰富、充实,成为闽南传播最广、观众最多的剧种。高甲戏丑角表演闻名艺坛,其中尤以“闽南第一丑”柯贤溪的女丑和“高甲四大名丑”之一许仰川的公子丑最负盛名。著名剧目有《连升三级》、《桃花搭渡》、《扫秦》、《凤冠梦》、《大汉魂》、《大河谣》、《玉珠串》等。
梨园戏。流行于晋江流域,旧称“七子班”,约有四五百年历史,保留不少南戏剧目,如《朱文走鬼》等,基本曲调是“南音”,著名剧目有《陈三五娘》、《入窑》等。
芗剧。又称歌仔戏。流行于福建漳州一带和台湾省。漳州艺人邵江海将台湾歌仔戏与闽南锦歌、民歌相结合,形成丰富的唱腔和演奏方式,统称“改良调”。1948年抗建歌仔戏剧团把改良调传入台湾,为台湾戏曲界接受,1954年改名为“芗剧”。著名剧目有《三家福》、《安安认母》、《白毛女》、《血泪仇》、《台民泪》等。
南词戏。由南词发展而来,流行于南平、建瓯、建阳、沙县、将乐等县、市。相传乾隆年间苏州商人将江苏曲种“滩黄”传入福建,与闽北民间艺术结合渐成为剧种。南平南词戏音乐俗称“八韵南词”,极具特色。传统剧目有《白兔记》、《昭君出塞》、《白蛇传》、《秋江》、《僧尼会》、《借衣劝友》等。
闽西山歌戏。流行于闽西各地。它以闽西山歌为基础,吸收闽西民间小调和采茶戏音乐、表演发展而成。山歌戏善于表现现代生活,唱腔明快清新,表演载歌载舞,语言朴素风趣,剧目多为现代戏,如《姑嫂进城》、《金山姐妹》、《补箩记》、《陈客嬷》、《山村新歌》、《茶花娶新郎》等。
北路戏。俗称“福建乱弹”,流行于闽东寿宁、福安等地。与“温州乱弹”有源流关系。北路戏音乐奔放中带抒情,粗壮中见细腻,节奏多变,旋律起伏大,保留原始的“帮腔”风格。剧目丰富,代表作有《五缘》、《大配》、《九阁》、《十三带》等。1963年创作现代戏《张高谦》在省会演获奖。
梅林戏。系徽班经浙江、江西传入,流行于泰宁、将乐、建宁、邵武等地。据传200多年前,泰宁县朱口梅林乡,人人学戏,演风极盛,从而得名。剧目约300多个,以爱情故事和民间小戏见长,如《飞龙带》、《兰腰带》、《鸳鸯带》、《乾坤带》等。
游春戏。民间小戏,流行于建瓯、建阳、松溪、政和等县、市。因常在春节期间走村串户演唱而得名。游春戏角色简单,少则二三人,多则六七人。剧目多为家庭伦理小戏,以演唱劝世为主,表演为辅。如《十劝夫》、《十怀胎》、《十采茶》、《十采花》、《十送金钗》、《十盏灯》、《卖酒》、《卖茶》、《卖花线》、《打花鼓》等,充满农家质朴情感,通俗易懂,是地道的农民戏。
竹马戏。民间小戏。流行于漳浦,是在当地民歌、小调、南曲基础上,吸收闽南木偶戏、梨园戏一些唱腔、表演而成。艺术特点是演员少、节目短、民间说唱风格浓,富有生活气息。剧目都是民间小戏,如《唐二别妻》、《番婆弄》、《土久弄》、《桃花搭渡》等。
肩膀戏。民间小戏,流行于沙县,有百余年历史。表演独特,是由成年人肩托孩童表演,由孩童表演、唱曲,由成年人走步,多为广场演出。剧目多为农村生活小戏,如《小放牛》、《打花鼓》、《小补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