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改革开放以来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省信用合作社在改革中得到迅速发展。 1.恢复信用社的“三性”。1983年,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先后拟定了《信用社体改试点草案》和《社章》,要求信用合作社在体制改革中逐步恢复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简称“三性”)。当年全省共抽调1 355人,分期分批在68个县1 008个信用合作社进行试点。试点地区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 ❶通过清股分红和扩股,增强了群众性。全省共清理落实股金370.3万元,占账面股金的94.7%;补发股金95万元,增扩股金215万元,新增网点830个,改进了作风,方便了群众。 ❷通过召开社员代表大会,建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增强了民主性。 ❸业务经营趋于灵活。在国家计划指导下,扩大了贷款范围,调整了贷款审批权限,增办了储蓄种类,实行了利率浮动,改进了贷款方法,各项业务都有新的发展。 2.建立县信用合作联社。1986年,中国农业银行安徽省分行根据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关于办好县信用合作联社的意见》,要求各地把县信用合作联社建立起来。县联社是由各个基层信用合作社自愿组织起来的联合经济组织。主要职能是:指导协调和管理信用合作工作,为基层社服务,成为信用合作社与国家银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实现银行对信用合作社的领导和管理。1987年,全省除矿区办事处未建立联社外,87个县(市)均建立了县(市)联社,共有管理人员1 374人(含稽核人员630人)。联社一般设有营业部,兼办少量存、贷业务,有41个县联社办理县辖往来。县以下设区联社办事处或中心社。各地信用合作社根据“方便群众,确有需要,有利核算”的原则,对信用合作社网点分别采取撤、并、建措施,当年全省撤并167个信用合作社网点,同时新建426个信用站(储蓄所)。截至1990年,全省共有信用合作机构11 841个,比1982年增加1914个。其中实行独立核算的信用合作社3 469个,联社信用合作社3个,联社营业部40个;非独立核算的信用分社1 193个,信用站6 094个,储蓄所1 042个;信用合作社职工31 059人,比1982年增加2 026人。 3.调整信用合作社机构,深化内部改革。1992年,全省撤区并乡后,为合理布局信用合作社网点,优化信用合作社人员结构,加强基层建设,全省信用合作社机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独立核算的信用合作社机构由1991年的3 474个调整为1 902个;非独立核算的信用合作社网点由2 167个增加到3 179个;信用代办站由6 096个减少到3 771个。同时,在人事、业务经营等方面进行改革: ❶信用合作社主任实行聘任制。规定招聘的信用合作社主任任期内经营目标、责任、权利、待遇,并缴纳2 000元以上的风险金。 ❷全面推行经营责任制。通过推行经营责任制,改革分配制度,调动职工积极性。 ❸进行单项承包。对经营亏损、超负荷经营的信用社,采取扭亏(减亏)和旧贷款回收单项承包。 ❹自主确定贷款投向。按照当地政府确定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重点,信用合作社确定相应的贷款结构,不再固守“三为主”做法。 ☚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四、农村合作基金会 ☛
(三)改革开放以来 (三)改革开放以来1978—1992年1976年10月,“四人帮”被赶下历史舞台,结束了“十年浩劫”。1978年,党中央相继召开了全国科学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广大知识分子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8年1月,广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恢复建制后,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进行了科技人员普查,普查结果到1978年6月止,全省共有农林类科技人员17 958人。1979—1984年,广东农业科研机构按照中央和省的部署,认真抓了拨乱反正,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先后为数百名科技人员平反了冤假错案,吸收了大批知识分子入党,为大部分农业科技人员评定了技术职称,为一部分科技人员解决了夫妻两地分居问题,工作和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在这一时期,农业科研部门根据广东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其中育成的著名水稻良种桂朝2号、双桂1号、水果红江橙、引进推广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的水稻氮素调控技术、甘蔗地膜覆盖等,均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东的农业科技体制改革。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广东省农业科技机构开展了科技体制改革。1987年2月,中共广东省委、省人民政府制订了《关于当前科技体制改革若干政策的暂行规定》(粤发[1987] 1号文);同时省人民政府又专门作出了《关于加强我省农业科学技术工作的若干规定》(粤府[1987] 12号文)。根据中央、省颁发的一系列文件精神,8年来,广东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明显的进展和成效: 1. 面向经济建设,调整服务方向。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在全国率先实行改革开放,农业生产出现“两个转化”: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向商品(市场)农业转化。为适应“两个转化”,省、市两级农业科研机构,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均对科研方向任务进行了调整。总的趋向是:在继续搞好粮食作物研究的同时,加强畜禽果蔬等多种经营项目的研究;在继续搞好产中研究的同时,把研究工作向产前、产后延伸;在重视提高单产的同时,突出加强优质、抗性、增加花色品种方面的研究;同时注意引进、消化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发展创汇农业。 省农科院为做好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工作,1985年以来,先后组织考察组到珠江三角洲和山区的10多个市县及香港等地开展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个面向”和“三个服务”:即面向全省,为发展农业生产和商品经济服务;面向珠江二角洲,为发展外向型农业服务;面向山区,为山区经济开发和扶贫致富服务。根据“三个面向”和“三个服务”,该院对科研课题不断进行了调整,砍掉了一批长期打消耗战的“胡子”课题,加强了为商品经济和外向型农业服务的项目,提高了面向经济建设的能力。“六五”期间,全院共取得科研成果112项,“七五”期间又取得科研成果90多项,这些成果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累计创造了70多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全省市、县农科所和乡镇农技推广站在调整服务方向方面也取得显著成绩。在继续抓好为粮食生产服务的同时,大力开拓新技术领域,开展多专业的服务,在推动全省大搞开发农业中,发挥了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根据省农业厅统计,1980—1986年,全省市、县农科所、乡镇农技站和市、县农业局一起,共获市以上科技成果2 650项,另与省教学、科研单位合作获省以上科技成果258项。其中获国家和农业部奖励7项,还有一大批获得县的奖励。 2. 围绕生产实际,开展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工作。在推广良种方面,农业科技部门与生产部门密切配合,1981年至1989年在全省推广农作物良种面积5亿亩,其中杂交水稻9 641万亩。水稻良种推广面积占播种面积的90%,花生占77%。在1984年以后掀起的全省大搞开发农业热潮中,各市、县农科部门还繁育提供了数以万计的良种果菜和畜禽种苗,有力地支持了农村商品生产。 在推广高产、低耗综合技术措施方面,主要有水稻“趋利避害、安全生产”的经验,1988年全省推广合理安排水稻品种和“四期”(播、插、抽穗、收获)的面积占播种面积的70%以上;在50多个市、县推广“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规程”500万亩,平均亩增稻谷40—50公斤,节约生产成本3—7元;还推广了水稻薄膜育秧、低群体高产栽培、花生施硼肥、旱地甘蔗亩产5吨综合栽培技术;在土壤普查的基础上推广了因土配方施肥技术。1982年以来,在水稻和经济作物中推广了9 278万亩;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鼠害综合防治技术4 747万亩,应用井冈霉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等病害6 518万亩,应用化学除草6 009万亩。 在技术培训方面,据不完全统计,1980—1987年仅县一级培训的基层技术骨干就达168. 6万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193万人,农户880万户。另外,全省农业科技组织还采取举办技术讲座、设立技术咨询服务站、印发科普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同时通过合同形式,下乡开展技术承包作物面积3 020万亩,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成效。 3. 加强技术开发,推进横向联合,兴办经济实体。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壮大本单位的经济实力,各级农科机构普遍加强了技术开发工作。如省农科院在院、所两级成立了技术开发机构,建立了一支上百人的技术开发专业队伍,至1992年共兴办经济实体23个,每年立项开发100多项,开发纯收入由1985年的125万元,提高到700多万元。通过开发创收,弥补了科研事业费的不足,改善了科研条件和职工生活。各市县农科所和乡镇技术推广站,据根省农业厅提出的“在积极搞好试验、示范、推广、培训工作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搞活经济”的工作方针,1985年以来普遍进行了生产布局的调整,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兴办经济实体,与商业、外贸等单位发展横向联合。有的还结合推广开展新品种、新农药、新化肥等生产资料的经营服务。如肇庆市鼎湖区农科所,1985—1987年三年间,通过建立瘦肉型猪出口基地,盈利61万元,创汇60万美元;佛山市农科所过去长期靠财政补贴过日子,1985年开始通过与外贸部门联合兴办出口基地,1987年总产值达到1 500万元,纯利150万元,创汇250万美元。除较好地解决了全所住房和生活福利外,每年还从利润中拿出25万元补助科研,全所建设和职工的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可喜变化。 据调查统计,全省22个市级农科所,1987年自身经济创收336万元,约占当年总支出的57.31%;全省82个县农科所,1987年自身创收1 550万元,占当年总支出的73. 99%。其中有37个所略有节余,节余金额207万元,占48%;入不敷出36个所,亏损145万元,占46%;基本持平的所占6%。 4. 进行科技机构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在科技体制改革中,县以上农科机构,普遍调整充实了领导班子,提拔了 一大批中青年骨干,程度不同地推行了所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扩大了研究所的自主权。对科研、生产、技术开发、后勤和人事劳动管理,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注意运用经济手段,引入竞争机制,调动科技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如省农科院对科研计划实行了院、所两级分三个层次的管理办法,设立了院长基金课题,重点合同项目和中试项目,根据课题性质,有的实行无偿拨款,有的实行有偿或部分有偿,对技术开发项目采取贴息贷款方式,收到了预期成效。市以上许多研究所,在改革中还相应扩大了课题组长的职权,实行了人员优化组合和把经费落实到课题的管理办法,对生产、开发和后勤管理,实行了经济承包。在创收分配上也摸索出一套经验,较好地克服了“吃大锅饭”的现象,增强了科技单位内部的活力和动力。 5. 进行专业技术职务改革,放活科技人员。至1987年,全省农业科技事业单位完成第一阶段的职改工作,1990年开始,职改工作逐步走向正常化、制度化。至1990年全省共评聘农业高级技术职务752人、中级2848人、初级4259人。1989年开始,全省开展了县以下农民技术员的职务评定工作,至1992年共评聘农民技术员22 264人。1986年,省人民政府召开全省农村科技工作会议,会上对“六五”期间作出重大贡献的121个先进单位和1 426名先进个人颁发了奖旗和荣誉证书。1990年以后,部分市县对 一些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科技项目和先进个人实行了重奖。省人民政府还制订了有关政策,鼓励科技人员以调离、停薪留职、辞职等方式下乡开展技术承包或领办乡镇企业,推动了更多的农科人员分流出来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 ☚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 第五节 农业技术推广 ☛
(三)改革开放以来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 湖南省外贸发展由调拨出口进入自营出口时期, 对外贸易逐年增长。80年代中后期, 湖南省成立了一批新的进出口公司, 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加强了湖南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多的湖南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1985年出口3.96亿美元, 比1978年增长两倍; 1991年出口10.17亿美元, 比1978年增长6.7倍。 中共十四大以后, 对外贸易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1992—1997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165.49亿美元, 其中出口累计116.13亿美元, 进口累计49.36亿美元, 年均分别递增9.6%、10.5%、7.4%。1997年完成进出口总额32.83亿美元, 其中出口23.29亿美元, 在全国列第14位, 在中西部地区列第3位, 比1978年增长16.64倍, 比1991年增长1.29倍。出口9.54亿美元, 比1978年增长34.33倍, 比1991年增长1.66倍。 1979—1997年, 全省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248.29亿美元, 相当于前28年总和13.73亿美元的17.08倍, 其中出口183.48亿美元, 占同期GDP的7.7%,相当于前28年总和17.47亿美元的14.71倍; 进口累计64.82亿美元。对外贸易拓宽了两个市场, 增加了财税收入, 扩大了劳动就业, 推动了技术进步, 促进了改革开放, 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之一。 ☚ (二)新中国成立后到1978年 二、农副产品进出口贸易 ☛ 00013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