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一)汇率理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一)汇率理论

(一)汇率理论

汇率理论的发展与商品经济和货币制度密切有关。初期,人们试图解释汇率变动的原因,后来,才进一步探索汇率决定的因素。
经济学文献表明,第一个讨论汇率决定问题的学者是15世纪初佛罗伦萨的经院学者罗道尔波利斯。他认为,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供求的变动,而供求的变动又决定于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人们对两国货币的“公共评价”则又取决于两国货币所含的贵金属成份的纯度、重量、市场价值。罗道尔波利斯的理论核心是论述货币供求对汇率的决定性影响,故人们又将他的这一理论称为“供求理论”。
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更多的学者开始讨论汇率问题。例如16世纪的萨拉蒙卡学派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以后,随着古典经济学在英国的兴起,英国的经济学家们如休谟、穆勒、戈逊、马歇尔等都论述过汇率问题,其中戈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国际信贷理论,对后来的汇率理论影响甚大。这一时期,由于各国都实行贵金属本位(金本位、银本位或金银复本位),都规定了货币的贵金属含量。因此,两国货币之间兑换时便有了一个客观的标准即铸币平价(mintparity)。铸币平价是各国官方所确定的,是固定不变的,学者们需要解释的是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由于黄金输送点的调节,汇率虽有波动,但幅度不会太大。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相对稳定,使研究者觉得没有必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究汇率的决定和变化上。但是这种情况在20世纪初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在20世纪到来的时候,世界笼罩着战争的阴云。各国为战争作准备,尽量限制黄金出口,在国内也停止或减少金币流通,而发行不能兑换的银行券,金本位制则变成一种有名无实的制度。与这种情况相适应的是各国货币汇率的频频波动,给对外贸易带来严重困难。人们开始更多地注意汇率问题。尽管仍然公布货币的含金量,但由于银行券变成了不可兑换的纸币,铸币平价失去了意义。各国货币的相继贬值使得汇率严重地偏离了铸币平价这个仍然存在的名义上的基础。这时国际金融理论开始转移到了汇率的决定问题上,汇率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其中,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卡赛尔提出了购买力平价说,企图重新解释汇率决定的基础,在理论上构造国际货币金融的秩序。另一派却走向另一个极端,以阿弗塔里昂为首的法国学派提出了汇兑心理说,用纯心理因素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及其变化,把汇率的决定完全看成是主观随意、不可琢磨从而是完全无序的。
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打破了经济均衡论者建立完美无缺的经济理论系统的美梦,使得经济学家们从市场均衡状态的模式的自我欣赏中惊醒过来,开始正视不均衡的现实。这种情况下,经济学界爆发了“凯恩斯革命”。在其影响下,汇率理论也有了发展,出现了凯恩斯学派汇率理论。但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学家们虽然开始正视非均衡的现实,但都不愿意相信这是一种正常状态,却梦想着通过种种努力,而使市场和经济回到完美的均衡状态中去。这种思想在汇率理论中的反应,就是当时出现了均衡汇率的概念。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是一种“人为”的固定汇率制。这主要表现在挂钩货币同美元之间的固定比价应由挂钩双方的货币当局共同维持,而美元同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则是靠美国政府保证美元对黄金的无限制可兑换性来维持的。这同金本位制下,挂钩货币的汇率由铸币平价确定,汇率波动由黄金输送点自发调节的“天然”均衡汇率有本质上的不同。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汇率最初的被确定以及随后的调整,虽然有经济上种种考虑,但受某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很大,因而可以说是“人为”地决定的。原来的那些汇率决定的理论观点,不能反映现实,因而不能独立形成某个体系。当然,在其他的国际金融理论中,仍然能看到它的踪迹。
近几十年来,国际金融理论的重心就转向国际收支及其调节。在一国对外收支失衡时,汇率变动;而汇率变动时,又影响国际收支及该国的国内经济。汇率及其理论并没有消失,而是在比较接近现实的条件下被重新地作了解释。

☚ 七、国际金融理论的演变发展   (二)国际收支调节理论 ☛
0001039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9: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