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小儿轻型精神性病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小儿轻型精神性病症

小儿轻型精神性病症

常见的较轻度的小儿精神性病症多属儿童发育中的偏离,它们或因程度上较一般同龄儿童严重,或是幼年正常现象持续到较大年龄而造成问题。其中较重要的是
❶情绪障碍或神经症性障碍,如恐惧、焦虑、抑郁、强迫、疑病;
❷行为障碍,伙伴关系不正常、社会性行为如破坏性、偷窃等;
❸正常功能发育障碍或延迟,如口语与语言发育迟缓、遗尿症、智能正常儿的阅读困难等。此类病症由于不同社会、文化有不同要求,使正常与异常间的界限无统一标准,故各国对其流行情况的统计难于比较;如在工业发达国家3~15岁儿童中的统计为5~15%。精神病于儿童则少见,孤独症发病率约为3~4/万,精神分裂症或狂躁-抑郁性精神病于青春期前则更少。我国情况近似。
关于三岁以下小儿发病的情况更乏资料,据认为此年龄期的主要问题是情绪障碍,发育延迟和亲-儿关系问题(国外颇多见的“毒打婴综合征”属此类)。
儿童精神性病症的发病,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有关者,均无男女性别差异; 无明显神经系统疾病者,除情绪障碍外,患者均以男孩多见,男女之比自2:1到4:1不等。
上述情绪、行为、发育三类常见精神性偏异,预后一般不如精神病严重。但情绪障碍儿童约1/3症状持续三年以上,其中部分长大后有神经质或抑郁表现。行为障碍常显慢性过程,不少患者到成年期表现为性格障碍、交往困难,且可有精神异常.
异食癖 异食癖是一种饮食行为异常,与植物神经功能有关,以反复寻觅和摄入非食品为特点,婴儿舐、咬手中玩具是探索环境的正常现象,但2岁以后嚼、吃异物则为异常行为. 学前儿童有异食癖者常无选择地吃墙粉、油漆、柴炭、砖瓦、毛线、炉灰、泥土、纸片等;也可有喜欢某种物品者。寄生虫病患者可有异食癖;但此症多与家庭矛盾、管教不当、锌缺乏以及营养不足有关. 也可为严重智能迟缓的一个症状。异食癖者可能因摄入含铅的油漆致铅中毒. 处理以解除精神刺激为主。
大便失禁 超过正常年龄而不能自主控制大便者称大便失禁. 2~3岁前的大便失禁可能与功能成熟延迟有关,4~5岁发生者则可视为一个症状。可起自婴儿期,或于已能控制大便后重新发生. 严重智能迟缓患者,大便失禁可为伴同遗尿症的一个症状。智能正常小儿的大便失禁多与情绪刺激有关. 此症与错误育儿法有关,如令小儿长时间坐便盆,并用威吓、诱惑等手段要小儿排出足量的大便,或频繁用坐药、灌肠等促使小儿排便,结果造成慢性便秘和粪汁溢出。此等情况需与器质性便秘鉴别。治疗宜心理疗法,如有便秘,亦应积极治疗。
梦魇 梦魇与遗尿症,大便失禁等同属影响植物神经功能的生活行为异常,主要为睡眠与觉醒的规律发生障碍。表现之一是于快速动眼睡眠中做焦虑性梦或恶梦,惊醒后随即清醒容易镇静下来,并能记忆梦的内容,是小儿较普遍的现象。另一表现是夜惊。
夜惊 与梦魇不同,乃发生于从深睡眠突然转为觉醒时。小儿突然坐起,惊叫,似望见可怕景象,有时继以夜游。发作时伴明显植物神经兴奋现象如呼吸深快、瞳孔散大,有时出汗等。叫醒后定向模糊,不能叙说所梦,常需数分钟后方能安定入睡。梦魇与夜惊若经常发生,则反映有持久焦虑的存在,其根源需进行分析。夜惊可能与某种特殊的发育性冲突或突然的精神创伤性事件有关。治疗可于睡前服丙咪嗪(10~50mg)或安定(2~5mg);反复发作及不典型者可先试用苯妥英钠。
夜游 夜游是多发的睡眠-觉醒规律的障碍,估计儿童人群中发生1次者最少有15%,反复发生者有1~6%。发生时小儿突然坐起,张眼但无所见,可离床走动,可说话 (夜语)。不行走者若干秒钟后倒下安然入睡; 行走者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发作发生于第一次REM睡眠前,当睡眠从深转浅时,故严格地说不能称为梦游。一般不治疗,经常发作者可用安定。
梦呓(说梦话) 是睡眠中说话,与夜游中的说话不同,属心理性睡眠异常,似反映产生焦虑的某种日间事件,无重要意义。
摇摆身体、撞头、吮指及啃指甲或玩弄身体等习惯性病症 摇摆身体可开始于1岁以后,小儿于坐位或俯位以手及膝为支点在小床上有节奏地左右摇动。撞头较多见于生后7~12个月,婴儿睡时将头撞在床垫上、床栏上。较大儿童有时撞墙。这些婴幼儿常缺乏爱抚,他们似乎从摇身及撞头获得满足。习惯可自行终止。若撞头持续至4岁以后并发生在日间,小儿可能将此行为作为要求与环境脱离的手段,需加注意。
婴儿吮指是正常现象,现有观察证明,此期吮指不会影响以后牙列的整齐。2~5岁吮指常与疲倦、无聊、患病,受责备或挫折有关,宜针对病因治疗,同时应尽量使小儿忙于其他有趣活动。5~6岁以后继续吮指则可能与小儿情绪发育不成熟有关,且常伴其他幼稚行为。吮指可损害恒牙排列,故须重视。
于初级小学儿童中啃指甲是较普遍现象,有时是模仿而得,但也可能是焦虑情绪的表现。责备或经常提醒小儿的注意,对改变该习惯有害无益。
习惯性抽搐 也称习惯性痉挛,实际上是身体某些部位的反复不自主动作,并非是痉挛。与啃指甲一样,幼儿少见。多为青春期前儿童。常见眨眼、做脸相、扇鼻、清喉咙、转头、耸肩等,面肌抽动尤多见。常与情绪紧张的其他表现合并发生,患者多为坐立不定、多动、易疲倦的儿童,智能高低不一。
常从有意识或反射性的保护性动作开始,例如因遇风沙、结膜炎或欲控制泪下而眨眼,因衣领过紧而转头,因衣袖不合适而耸肩等。遇情绪刺激,该动作固定为习惯性动作,失去原先意义,成为发泄情绪紧张的出路。别人的提醒或责备反使习惯强化; 治疗应消除引起紧张的因素。
口吃 口吃也属习惯性动作障碍,但无刻板性。开始于幼年而可继续终生,不同情况下表现可轻可重,有的说话不流利但能教人唱歌;有的仅于发某些特定音节时口吃。现多认为口吃是从学语阶段语言发育的偏离开始,一旦缺点固定,当小儿想要发出某个字时,发音肌肉即发生继发的、强迫的重复运动,并常随说话时的精神紧张而恶化。
学语幼儿(3~4岁间)尚缺少足够的词汇并未掌握全部发音,常因急欲表达自己而表现一定程度的不流利。若父母经常加以纠正,或命其减慢说话速度,反可使此生理性缺点固定。有时则可于情绪容易变动的时期如入学前后及青春期表现出来。
3~4岁小儿的说话欠流利是正常现象,应说服父母不加干予,可避免发展为口吃。对已有口吃表现的年长儿童,应避免加重其精神负担,鼓励其所长,不谈其所短。语言治疗学家采用的各种疗法均可有帮助,如控制呼吸节律的训练,小型化节拍器以调节说话节律等。
屏气发作 这是一种颇多见的违抗性表现,患者多为1~3岁婴儿,无性别差异。幼儿逐渐发育自主感情,但运动发育及心理社会发育不足,常因挫折或情绪冲突而发怒,表现为大哭、屏气及脾气暴发等。部分有家族性倾向,部分与铁缺乏可能有关。临床有二种表现:
❶较多见的青紫型,婴儿常因惊吓、忿怒或挫折(如要求不能满足或被夺去玩具等)而大哭,但哭声迅即因呼吸暂停而中断。除极轻者外多数伴身体强直,角弓反张并出现中心性青紫。继而肌张力降低,婴儿似疲倦欲睡或暂时入睡(但无昏迷,此与癫痫不同)。除极少数发生痉挛外,全过程仅10~60秒钟。
❷较少见的苍白型,常因骤然的疼痛刺激(如注射)而突发呼吸暂停与意识丧失,其他表现与青紫型相似,可伴或不伴全身痉挛,偶有尿失禁。
屏气发作最后可导致脑缺血症状,机理是
❶大哭时脑血管痉挛,呼吸暂停及低碳酸血症;
❷呼吸暂停与心脏收缩致心搏出量降低。
屏气发作因异物吸入或心脏于收缩期停搏而死亡是极偶然的,以后发生晕厥者也属少数,故家长对其良好预后应当放心。家长的焦虑或惊慌失措反可形成产生的条件,故有人主张发作时家长可泰然离开。唯发作频繁者,可试用甲苯巴比妥(Mebaral)及铁剂。
脾气暴发 与屏气发作一样是忿怒的反应,但涉及对人的关系。发生于幼儿或学前儿童,常因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做某些事情,或妒忌而诱发。与一般发怒不同,发作时小儿完全不能控制自己,说服、劝阻均无效。小儿多有情绪不稳定及发育不成熟的其他表现,虽表面上敢于在大人面前暴发脾气,实则内心不愉快,缺乏安全感。父母对小儿要求应严格、合理,自己于如何正确控制忿怒方面做好榜样,遇小儿发怒时应及时分散其注意力方可预防或减少暴发。暴发时可置之不理,勿自己失去控制或屈从小儿的无理要求。但平时也应让小儿知道忿怒反应本身不是过错,问题在于如何适当控制。
闯祸痞 闯祸痞指经常容易发生意外损伤或破坏性事故。频繁的意外事故常发生于多动,冲动性格,不知好歹,动作苯拙的儿童; 但也可由情绪问题产生,也有人提出与侵犯性行为障碍有关。对家长宣传采取防范措施可减少事故. 父母感情破裂、抑郁、回避性格、因缺乏感情或缺乏时间照顾及接触小儿,均可使意外增加。这些情况均可造成儿童消极反应,对安全采取不在乎态度;或有意无意以冒险动作引起父母的关心. 这时预防应稳定小儿情绪为主。

☚ 小儿精神性病症   儿童多动综合征 ☛
0000629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4:2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