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小儿辩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小儿辩日 小儿辩日即《两小儿辩日》。 ☚ 两小儿辩日 詹何钓鱼 ☛ 小儿辩日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 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个小孩辩论太阳在早上和中午离人的远近,各执一端,争论不休,而孔子无法对其是非曲直作出判断,受到两小儿的嘲弄。这个故事很容易被人作为“批孔”的材料,其实它的寓意并非如此。 两小儿辩论的问题并不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不要说在古代,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远近无法测量和计算,就是用现代科学眼光来看,中午和早上太阳与观测者的距离差也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决定的,必须经过精确计算,不可一概而论(参见1955年8月15日《光明日报》戴文赛文,杨伯峻《列子集释》转引)。两小儿各凭某一种感觉(视觉或触觉)经验进行简单推理就得出自己的结论,根本不懂得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反而嘲笑对问题持实事求是态度的孔子:“孰为(谓)汝多知乎?”这只能表现出两小儿的幼稚,而并非讽剌孔子的无知。相反,它正好体现了孔子关于求知应取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而决不强不知以为知的杰出思想家的人格特征。同时,它也使人们认识到:宇宙无限,学海无涯,没有全知全能的圣人。既不能以全知去苛求别人,对自己也应采取诚实谦虚的态度。这就是这则故事的积极意义。 作为一则寓言,作者还有另一层意蕴寄托其中。卢重玄《列子解》中说:“圣人之生,所贵明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世人但以问无不知为多,圣人以辩之无益而不辩。”此说颇得其旨。不必纠缠于无谓的争辩,甚至也无须在这类琐屑问题上花费无益的神思,以明道为本,以济世处身为务。这就是作者在求知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也是他要在辩日故事中表达的寓意,在以道为本这一点上,懦道两家是相通的,不过“道”的含义和实行“道”的方法不同。他们都具有我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共同特点和弱点,这就是重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联系),轻天人之分,重人伦,轻物理,重道德,轻科学。从这一方面看,两小儿的争论正表现了一种可贵的科学求知欲和思考探索精神,而科学知识正是儒道诸家所轻视和缺乏的。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地位和命运,恐怕是《列子》作者始料未及的吧! 小儿辩日 小儿辩日《列子·汤问》记载:孔子东游,见两小儿争论早上与中午太阳的大小、远近问题。一儿说:日出时日离人近,日中时离人远。根据是日出时大如车盖,日中时裁如盘盂。一儿说:日出时日离人远,日中时离人近。根据是日出时凉,而日中时热。孔子对此“不能决也。”自西汉起,历代有不少人对此进行探讨,推动了光学的研究。从理论上讲,应是日中近而日出远,两者相差小于地球的直径。但考虑到日地的平均距离为14960万公里,而地球赤道的直径不过1.3万公里,可知两儿所持论据不足以证明与太阳距离的变化。此处牵涉到十分复杂的光学现象,如光的折射、吸收、消光、视差等,现在看来也还相当艰深。从现代科学看,日出见日大,其实是错觉。实际上,早上太阳的视像反而比中午的小。这种光感的错觉大体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背景的原因,早晨的太阳有地平线上的景物做陪衬,便觉得它大;二是亮度的原因,早晨太阳亮度与周围亮度相近,不像中午时它与周围亮度悬殊,便觉得它大;三是生理的原因,对同一物仰望便觉小,平视便觉大。 ☚ 广智院 小孔成像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