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秦山地水源涵养林建设模式
在甘肃天水、秦安以东和陕西的宝鸡、陇县以西的石质山区为典型代表的地区封山育林建设模式。
模式适宜条件。陇秦山地主要指甘肃天水,秦安以东和陕西的宝鸡,陇县以西的石质山区,属温带、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7—10℃,大于或等于10℃,年有效积温为2100—3600小时,无霜期140—180天,年均降水量400—700毫米。土壤主要为褐土、碳酸盐褐土、淋溶褐土、山地棕壤和少数亚高山草甸土。植被类型属落叶阔叶林地带,优势树种有辽东栎、山杨、白桦、油松、华山松、杜梨、栓皮栎、荆条、酸枣、杠柳等。
技术思路。由于这一地区属于半干旱石质山区,土层薄,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在治理措施上必须采取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在造林时需要提前整地,拦蓄径流,蓄水保墒,提高造林成活率。造林林种以水源涵养林为主,乔灌结合,针阔混交,发挥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综合效益,逐步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
主要技术措施。
❶提前细致整地。整地时间要在造林前的雨季或秋季。整地方式在平地、缓坡地采用坑穴整地,小坑穴径和深度为40—60厘米,大坑穴径和深度各1米左右; 在梁卯坡面上,可采用鱼鳞坑整地,挖掘近半月形坑穴,坑长1—1.5米,宽0.6—1米,深40厘米,回填熟土,坑间距2—3米,呈品字形排列。坑外缘用生土围成半环状高20—25厘米的土埂,并在上方两角各斜开一道小沟; 陡坡造林地可采用梯形水平沟整地,宽30厘米,深40厘米,沟间距3米,水平沟要沿等高线开挖,保持水平,以利拦蓄径流。各种形式的整地方法均需要注意捡除石块杂物,回填虚土,以利保墒。
❷造林树种选择。树种选择以耐旱的针叶树种为主,同时要大力营造混交林。主要树种有油松、侧柏、华北落叶松、白皮松、白榆、山杏、紫穗槐等。营造混交林可选择针阔混交,如油松、辽东栎混交林; 乔灌混交,如油松、紫穗槐混交林,以及油松、侧柏混交林等。
❸造林方法。主要采用植苗造林。造林苗木要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苗根完好的3—4年生优质壮苗,随起随运随栽植。长途运苗要泥浆蘸根,包扎湿草,防止日晒失水。造林季节以春季造林为主,容器苗造林可采用雨季造林。
❹抚育管护。造林后要及时松土除草,并及时维修挡水埂。头几年松土除草每年不少于三次,一般在4月下旬、5月中旬和7月下旬各进行一次。在幼树稳定生长,超出杂草高度后,可以减少松土除草次数,一年一次即可。松土深度为15厘米。造林后成活率达不到要求的,当年秋季或来年春季应及时补植同龄大苗。同时要加强保护,严防人畜危害。
模式成效评价。该模式在陇秦山地造林中广泛应用,为促进本地区造林绿化,建立水源涵养林基地发挥了一定作用。
模式典型区及适宜推广区。在陇秦山地模式示范区继续推广应用,并适宜在陕西秦岭北坡、山西关帝山、甘肃子午岭等天然次生林区、营造水源涵养林地区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