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湾金融体系的特点
台湾金融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台湾金融监管当局长期严格限制设立新的金融机构,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加主要为新设立的分支机构。
2.金融机构大多数采取混合经营方式,商业银行普遍兼营储蓄银行及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大部分专业银行因由原有银行指定而来,所以也兼营商业银行业务。台湾的银行基本上从事百货公司式的经营。
3.主要的、重要的金融机构基本上是公营机构,而公营银行经营效率较低,金融创新速度也比较缓慢。据不完全统计,就存款余额市场占有率而言,70年代中期以前,公营金融机构所占比重达98%左右,90年代亦在85%上下;就放款余额市场占有率而言,60年代公营金融机构所占比重高达90%以上,90年代则维持在80%左右。公营银行行员基本为台湾当局的公务员。虽然1991年以来,台湾当局开放设立民营银行,但以公营银行为主体的台湾金融体系的格局并未改变。公营银行的经营效率不如外商银行或民营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的速度比较缓慢。
4.民间借贷市场与有组织的金融市场并存,形成“金融双元性”格局。据不完全统计,历年台湾民营企业资金来自民间借贷市场的比重,从未在27%以下,其中1982年竟高达39.5%。1992年初台湾民间借贷市场的资金流量高达6000亿新台币,高踞世界第一位。由于存在双元金融体系,台湾金融事件比较频繁。仅1995年7月至1996年8月的1年多时间内,台湾发生的大大小小金融事件就有30起。
5.金融法规庞杂,金融监管多头。造成了台湾金融机构经营自主性差,竞争力较低。
6.外汇储备居高,股市非常活跃。台湾的外汇储备从1986年以来扶摇直上,从1986年底的640亿美元,上升至1989年底的1185亿美元,到1995年6月,为1004亿美元。截止1996年底为止,外汇储备共计880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巨额的外汇储备,使得台湾游资充斥,也使得股市异常活跃。1989年,股市平均每日交易量达10亿股,仅次于日本而居世界第二。1995年3月,加权股价指数高达6500多点,月成交量超过1.05兆亿新台币。截止1995年底,台湾有347家公司股票上市,加权股价指数年终时为5173点,全年成交量达10.3兆亿新台币。据不完全统计,至1993年底,在股市开户人数达530万,占台湾总人口的25.3%。
7.调节邮政储金汇业局储金转存款成为“中央银行”货币信用调控的重要工具。由于邮局和邮政代办局设立普遍,存取方便,又有免纳所得税的优惠条件,所以成为台湾吸收民间闲散资金的重要机构。1993年底邮政储金汇业局各项储蓄存款总额达16973亿新台币,等于货币机构的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总额的20%。从1964年起,该局所吸收的储蓄存款,一律转存“中央银行”,再由“中央银行”统筹运用。1982年以后,该局储蓄存款按规定比例转存“交通银行”等4家银行。1984年,该局存款的25%转存“中央银行”,其余的按照比例转存4家银行。1992年,为了支援台湾当局的“六年国建计划”,“中央银行”同意邮政储蓄不再限存“中央银行”及4家银行,改由邮政储金汇业局自由转存银行以及购买公债、“国库券”、“央行债券”和其他金融债券,但不能用于放款。由此可见,调节邮政储蓄转存款已经成为“中央银行”货币信用调控的重要工具。
1995年,台湾金融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其国民生产毛额的约60%,这清楚地表明金融业已经成为台湾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动力。1996年9月起,国际上知名的摩根斯坦利公司将台湾的股价指数纳入摩根斯坦利的新兴市场自由指数中,美国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也计划开办台湾股价指数期货。这些都显示出,台湾的金融市场将更加趋于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