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1883—1960山西五台人 同盟会员。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从此长期盘踞山西。1949年6月在广州就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后去台湾,任“总统府”资政。著有《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中的哲学》、《世界和平与世界大战》、《孔子是个什么家》等。 字:百川、伯川 号:龙池 阎锡山1883—1960山西军阀。字伯川,别号龙池。山西五台人。早年加入同盟会,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回国后,任清军标统。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从此长期盘据山西。曾效忠袁世凯,投靠段祺瑞。1927年6月,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同年9月起,投靠蒋介石集团。1930年与冯玉祥等起兵反对蒋介石,进行“中原大战”,失败后逃往大连。“九·一八”事变后,被蒋介石任命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支持蒋的不抵抗政策,并阻挠红军出师前线抗日。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推动下,成立“战地总动员委员会”,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建立抗日决死队,进行抗日。1939年发动十二月事变,公开进攻革命力量,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牺盟会”进步人士,摧残山西抗日民主政权,配合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以后,阴谋联日反共。抗战结束后,抢占地盘,推行暴政,加强特务统治,积极参加反人民内战。1949年3月,逃离太原至南京。国民党政府迁往广州,阎于6月任行政院院长,12月逃往台湾。1950年3月下台,任“总统府”资政。1960年5月病死在台湾。 阎锡山荒谬绝伦之阎锡山 阎锡山先生学说的研究 | 叶楚伧等编 华北问题研究会编 | 1册78页 1册51页 |
举国共弃之阎锡山(上、下) 土皇帝传 阎锡山之今昔 | 吴敬恒等 陈伯达等 | 上集49页、下集73页 1册70页 1930年4月版26页 | 阎百川先生之新社会思想及其制度 阎百川先生政治思想之体系 抗战中的阎百川将军 阎锡山批判 | 杜太为 李 江 刘 克 陈伯达等 | 太原觉民书报社1936年版114页 民族革命理论社1939年版 学羽社1945年版126页 张家口新华书店1945年版,太岳新华书店 1947年版64页 | 阎锡山罪行拾录 | 华北新华书店编辑 部编 | 1945年9月版38页 | 土皇帝阎锡山 阎锡山治晋暴行实录 | 陈伯达 交通大学山西同学 会等编 | 新中国出版公司1946年版84页 1946年印行 | 阎百川先生与山西政治的客观记述 阎百川先生纪念集 阎锡山早年回忆录 | | 现代化编译社1946年编印 (台湾)阎百川先生纪念集编辑委员会编印 1963年版296页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印行156页 | 阎锡山之兴灭 阎锡山和山西省银行 | 陈少校 中国人民银行山西 省分行、山西财 经学院金融史编 写组 | (香港)致诚出版社1972年5月版279页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1月版267 页 | 民初时期的阎锡山 阎锡山统治山西史实 | 叶庆炳 王曾才 山西省政协文史资 料研究委员会 | (台湾)国立台湾大学1981年版204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3月版441页、 1984年9月2版438页 | 民初时期的阎锡山(民元至十六年) | 曾华璧 | (台湾)国立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1981年 6月版204页 | 道范流长 阎锡山传(第1集) | 吴文蔚 | (台湾)阎百川先生纪念会1982年版190 页 (台湾)台中邮政出版社1983年3月版 463页 | 阎锡山 “阎老朽” | 艾 斐 占 魁 陈继勋谈 王佳直 记 | 河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版570页 解放日报1945年12月21日 | 山西与阎锡山 阎百川先生与山西 阎锡山山居二三事 名人录——阎锡山 | 沈 思 朱沛人 张力耕 | 前线日报1948年1月5日 中央日报1948年1月5日 *中央日报1950年10月18日 国闻周报1925年2卷36期 | 阎锡山批判 阎百川先生的宇宙观、人生观、政治主张 阎锡山的社会思想 记主持战斗内阁的阎锡山 阎百川先生思想言行述要 中流砥柱阎锡山院长 阎锡山(1883—1960) | 陈伯达 方 闻 李绍嵘 何人斯 相思母 | 群众1945年10卷21- 22期 *中国一周1961年579期 *中国一周1965年816期 *古今谈1967年32期 *革命思想1969年1—2期 *美哉中华1969年9期 *传记文学1975年26卷2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2册第295页 | 阎锡山的一生 十一月号专题人物:阎锡山 清末山西编练新军及辛亥革命时期阎锡山充任 晋省都督纪实 | 吴文蔚 刘 杰等 傅尚文 | *新万象1976年7、8期 *传记文学1977年31卷5期 河北大学学报1979年1期 | 既重科学又讲迷信的阎锡山 阎锡山早期的银行资本——山西官钱局和晋胜 银行 | 戴 先 孔祥毅 | *新万象1979年36期 山西财院学报1980年1期 |
纪念五百完人追思阎百川先生 民国史上的一个伟人——阎铝山先生 阎锡山这个人 也谈阎锡山 阎锡山一生重要的经历 阎锡山在山西 抗战时期阎锡山通敌史实——日军战史摘译 | 吴文蔚 吴文蔚 张守初 韩克温 于翔麟 山西省政协供稿 何 理译 | *政治评论1980年38卷3期 *艺文志1980年173期 *中外杂志1981年30卷2期 *中外杂志1981年30卷4期 *传记文学1981年38卷2期 近代史资料1982年3期 党史研究资料1982年6期,党史研究资料 第4辑第660页 | “阎锡山先生百年诞辰”口述历史座谈会纪实 革命回忆录 | 胡有瑞等 阎百川先生遗著 | *近代中国1982年32期 *近代中国1982年32期,*艺文志1983年 209—210期 | 阎锡山和他的家族 | 刘吉人 | 纵横1983年2期,山西文史资料第17辑 第191页 | 阎锡山抗战纪略 阎百川先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谋略战的运用 我对阎百川先生的认识 | 李 钧 卢学礼 郑彦荣 | 中国现代史学会通讯(河南)1983年3期 *山西文献1983年22期 *山西文献1983年22期,*党政论坛1983 年28卷11期,*近代中国1983年33期 | “厨子将军”阎锚山 阎福山与日本的前期关系 阎锡山与晋系的形成 阎锡山早年回忆录 | 张元庆 叶昌纲 黄仁杰 潘 荣 | *中外杂志1983年33卷3期 晋阳学刊1984年5期 历史教学1984年11期 近代史资料1984年55期 | 阎锡山的豪情 简论阎锡山对技术人才的发掘 阎锡山登基始末 阎锡山与山西军火工业 阎锡山重返太原后采取的几项措施 阎锡山逃跑时的骗术 阎锡山骑毛驴 赵戴文和阎锡山的关系 阎锡山转移政治犯纪实 阎锡山使用干部的手腕 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逃到南京广州的反动活动 片段 | 乔家才 景占魁 杨茂林等 杨玉文 康耀先 杨锡九 赵儒元 李维新 武尚仁 马占荣 王尊光 席尚谦 | *中外杂志1985年37卷2期 教学与管理1985年2期 名人传记1985年3—4期 纵横1985年5期 太原文史资料第2辑第62页 太原文史资料第2辑第86页 太原文史资料第2辑第155页 太原文史资料第5辑第162页 太原文史资料第5辑第169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4辑第92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12辑第17页 | 阎锡山尅扣军队卫生经费的事实 阎锡山五龙宫避战记 关于岩松义雄对阎百川工作的资料 | 杨雨霖 杨怀丰 叶昌纲 李爱文译 | 山西文史资料第12辑第25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23辑第184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25辑第12页、第26辑第 69页、第27辑第136页 | 阎锡山的降日活动亲历记 阎锡山派遗部属投降日军的见证 阎锡山重返太原记 阎锡山回太原见闻 阎锡山重返太原随行记 日青帮道徒竹林二郎朝拜阎锡山 太原临解放时阁锡山及其高级军政人员的动 向 | 荆 谊 康耀先 杨 诚 贾宜宗 祝秉钧 萧寿恺 杨怀丰等 | 山西文史资料第26辑第118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26辑第127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26辑第139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26辑第142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26辑第151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26辑第157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29辑第101页 | 三十多年前在上海和阎锡山的一次谈话 傅作义将军与阁锡山的关系 我所知道的阎锡山 阎锡山出席南京国防会议见闻 上党战役前后在阎锡山身边所见 对《上党战役前后在阎锡山身边所见》的订正 九·一八前后阎、冯的行踪 阎锡山“二的哲学”的运用 | 武和轩 王 兴 赵继昌 阎云溪 贾文波 柏作顺 郝树侯 戎干和 | 山西文史资料第29辑第111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35辑第137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35辑第141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39辑第155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41辑第125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41辑第125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42辑第40页 山西文史资料第43辑第63页 |
刘岱峰谈“七·七”前后的阎锡山 | 王秀明 张冰整 理 | 山西文史资料第43辑第69页 | 商震和阁锡山的离合 试论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的妥协投降活动 阎锡山与日本关系初探 《军阀——阎锡山在山西》评介 阎锡山 | 陈长捷 叶昌纲 叶昌纲 黄仁杰 麦金鸿 傅 思 | 上海文史资料选辑第19辑第97页 历史论文集(山大)第243页 中日关系史论集第2辑第293页 *中国现代史论集第5辑第253页 中外历史名人传略(中国近现代部分)第 429页 | 阎锡山 阎锡山 | (美)勃德等编 刘存善 | 中华今代名人传第138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11辑第 31页,民国人物传第4卷第90页 | 阎锡山 阎锡山(1883—1960) | 贾逸君 | 中华民国名人传(上册)军事第138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650页 | 阎锡山(1883--1960) 阎锡山 阎锡山的铁军的滑稽真象 阎锡山字百川 | 张敏孝 傅润华等 张联璜 |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413页 中国当代名人传第283页 包头文史资料选编第7辑第83页 名人录第199页 | 阎锡山 山西都督阎锡山 | 厂 民 | 当代中国人物志第7页 共和人物(甲集)第20页 | 阎锡山通敌叛国罪行纪要 阎锡山与帝国主义的军需贸易内幕 阎锡山的早年历史 阎锡山的军阀生活 阎锡山当选都督的真相 “一面之缘”——记土皇帝阎锡山 阎锡山 从续范亭说到阎锡山 阎锡山抗日纪略 阎锡山(1883—1960) 阎锡山 | 赵 瑞 米禄斋 张瑞生 李蓼源 周 玳 徐铸成 坦荡荡斋 李 约 李 约 戴晋新 |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29辑第158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49辑第66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95辑第95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95辑第115页 辛亥革命回忆录(五)第160页 报海旧闻第155页 现代中国名人外史第26页 *国共风云名人录第3辑第181页 *国共风云名人录第3辑第197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19册第153页 武汉文史资料第8辑第104页 | 西安事变前后的阎锡山 阎锡山 | 周 玳 | 武汉文史资料第25辑第161页 *革命人物志第9集第382页 | 在我记忆中阎百川先生事迹之概略 阎锡山 阎锡山 | 贾景德 余牧人 蒋叔良 | *革命人物志第9集第406页 党国名人传第77页 党国伟人轶事第11页 |
阎锡山山西王阎锡山 | 蒋顺英 李良玉主 编 |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294页 | 阎锡山评传 | 中共中央党校《阎 锡山评传》编写 组编 |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502页 | 徐向前与阎锡山 蒋介石和阎锡山 阎锡山与家乡 阎锡山晚年 阎锡山与他的两位夫人 | 乔希章 朱建华 陈应谦 李茂盛 陈应谦 张建新编 |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203页 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272页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226页 安徽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82页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57页 | 阎锡山全传(上、下) 阎锡山传 阎锡山与晋系 阎锡山军事活动年谱 阎锡山这个人 阎锡山五龙宫避战纪实 山西十二月事变前后我党对阎锡山的政策 我党同阎锡山的抗日统一战线初探 论阎锡山的政治思想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纪念西安事变五十周年 阎锡山与袁世凯 应当肯定阎锡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抗战时期阎锡山与日本的秘密勾结 浅析阎锡山的“物产证券论” 我的一次得意的采访 阎锡山晋西监狱之见闻 阎锡山与民族革命同志会 《孙中山评阎锡山》质疑 论阎锡山抗战时期对日态度的转变 阎锡山黯然别金陵 简评抗战时期的阎锡山 阎锡山与山西水利 关于阎锡山评价的几个问题——兼评长篇历史 小说《阎锡山》 | 李茂盛等 王振华 王翔主编 赵政民编 王树森 杨怀丰 王秀鑫 宫永康 杨洪范 张万学 李代玲 张铁钢 景占魁 张颖 王振坤 郝建贵 徐铸成 刘展 杨怀丰 叶昌纲 畅引婷 高榆等 景占魁 李三谋 蒋顺兴 |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2册 团结出版社1998年版2册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334页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419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18页 人民政协报1990年11月2日 党史研究1985年1期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6期 山西师大学报1986年1期 山西大学学报1986年4期 山西地方志通讯1986年6期 晋阳学刊1986年6期 历史教学1987年5期 文史研究1988年1期 民国春秋1988年1期 文史研究1988年1期 文史研究1988年1期 晋阳学刊1989年1期 山西师大学报1989年2期 南京史志1989年4期 晋阳学刊1989年5期 中国水利1989年11期 学海1990年2期 | 阎锡山北平掘宝记 阎锡山在山西施行的水政 阎锡山经济思想简论 阎锡山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 浅析抗战爆发前后阎锡山与蒋、共、日的关系 论阎锡山与蒋介石的政治关系 试论阎锡山在西安事变中的作用 阎锡山对日政治策略演变述评 阎锡山的教育思想 论1927年阎锡山易帜 阎锡山的日本观 阎锡山与中原大战 阎锡山与日本军国主义的关系 评阎锡山的“守土抗战” | 夏侯叙五 李三谋 景占魁 智效民 刘信君 鲁辉 王静 鲁辉 景占魁 杨天石 叶昌纲 范力 田酉如 雒春普 | 名人传记1990年3期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1年3期 晋阳学刊1991年5期 晋阳学刊1992年1期 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2期 晋阳学刊1992年5期 北京党史研究1993年1期 历史教学问题1993年1期 晋阳学刊1993年2期 民国档案1993年4期 山西师大学报1993年4期 历史教学1993年4期 晋阳学刊1993年5期 晋阳学刊1993年6期 |
阎锡山的物产证券论和孙冶方对它的批判 试探阎锡山的“民主建设” | 叶世昌 (瑞典)活利·佛里 贝尔易 | 复旦学报1994年1期 晋阳学刊1994年1期 | 阎锡山与我不约而长谈的有趣故事 “六政三事”述论 四十年来阎锡山研究概观 阎锡山的党统主张与北平扩大会议 阎锡山与第二战区的“冬季攻势” 阎锡山与华北事变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张学良五访阎锡山 略论阎锡山在山西的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阎锡山的拥蒋统一立场——对阎 锡山与蒋介石关系的一段侧面观察 | 蔡孟坚 李淑蘋 叶昌纲 刘书礼 韩信夫 雒春普 李代玲 李吉 王静 任振河 遆国英 曾景忠 | *传记文学1994年65卷1期 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2期 山西大学学报1994年2期 民国档案1994年2期 抗日战争研究1994年2期 学术论丛1994年2期 晋阳学刊1994年2期 近代史研究1994年2期 山西师大学报1994年3期 山西师大学报1994年4期 | 关于阎锡山对日、蒋、共的政治策略及其运动规 律的历史考察 | 鲁辉 | 学术论丛1994年5期 | 阎锡山李宗仁蒋介石之间——阎锡山出任行政 院长的前前后后 | 贾文波 | *传记文学1994年65卷5期 | 略论阎锡山与晋系军阀的崛起 评阎锡山的村镇建设 阎锡山禁烟述评 阎锡山守土抗战原因探析 抗战前阎锡山同蒋介石的关系 评阎锡山的“人论” 阎锡山与“山西全省民营事业” 阎锡山与山西商业贸易 阎锡山修建同蒲窄轨铁路述评 略论阎锡山与山西的军事工业 阎锡山的“六政三事”与“用民政治”——民国初 年山西新政初探 | 刘书礼 张生 成新文 王金香 王贵安 智效民 成新文 卢学礼 刘建生 刘鹏生 王明星 阎钟 刘书礼 智效民 | 山西大学学报1995年1期 晋阳学刊1995年1期 晋阳学刊1995年2期 山西师大学报1995年2期 晋阳学刊1995年4期 晋阳学刊1996年2期 山西大学学报1996年2期 晋阳学刊1996年2期 山西师大学报1996年3期 山西大学学报1996年4期 晋阳学刊1996年6期 | 阎锡山大同思想批判——兼评阎氏《世界大同》 阎锡山北上归绥管见 阎锡山私通日本的历史考察 阎锡山与山西窄轨铁路 1912—1917年阎锡山治晋思想初探 毛泽东派周小舟送给阎锡山信的日期问题 试论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略论阎锡山的兴农政策及其措施 早年阎锡山的儒学情结 阎锡山早期编村制度评析 阎锡山拥袁称帝反对张勋复辟原因浅析 阎锡山与山西青年抗战决死队 阎锡山在山西长期执政的原因 阎锡山致贾景德函一组(1947.1.6—8) 阎锡山与民初山西乡村制度的变革 论阎锡山的军火工业 阎锡山(1883—1960) 阎锡山(1883—1960) 阎锡山 阎锡山的“成仁”“成圣” 掌权山西三十八载的阎锡山 阎锡山(1883—1960) 阎锡山(1883—1960) | 成新文 雒春普 张广汉 叶昌纲 王明星 贺渊 陈标 王志中 张思荣 成新文 王宇雄 张益民 王小鸽 谈志兴 卢冰 刘存善 刘大明 文俊雄等选编 李德芳 景占魁 范济国 姜廷玉等编著 朱金元 陈祖恩 完颜绍元 刘存善 马洪武等编写 廖盖隆等主编 | 晋阳学刊1997年1期 晋阳学刊1997年2期 抗日战争研究1997年4期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4期 近代史研究1998年1期 党的文献1998年1期 兰州学刊1998年1期 晋阳学刊1998年5期 晋阳学刊1999年5期 晋阳学刊1999年6期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期 军事历史研究2000年2期 晋阳学刊2000年2期 民国档案2000年2期 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3期 晋阳学刊2000年4期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98页 台湾三百军事人物第51页 民国十将领第122页 民国军政要人归宿第465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2卷第428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535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832页 |
离土而死——阎锡山在台湾菁山十年之谜 | 何虎生 潘明忠 | 金陵秋梦——国民党四十三位首要战犯归 宿之谜(下)第523页 | 阎锡山(1883.10.8—1960.5.23) | 陈予欢编著 | 黄埔军校将帅录第1611页 |
阎锡山 山西五台河边村(今属定襄)人。字百川,号龙池。1904年(光绪三十年)留学日本振武学校、陆军士官学校。次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宣统二年)任新军标统。武昌起义后,被举为山西都督,从此长期盘据山西。1927年起转向国民党,配合蒋介石“清党”。同年6月任北方革命军总司令。次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太原政治分会主席和北平政治分会主席。平津卫戍总司令、内政部长等职。1930年参与蒋阎冯中原大战,败逃大连。1932年就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标榜“守土抗战”。同年12月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次年任牺牲救国同盟会会长。此后采取抗日和日、联共反共、拥蒋拒蒋的两面策略。1939年发动十二月事变,勾结日寇进攻抗日决死队,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留用日本战俘三千余人,积极参与蒋介石的反人民内战。1949年3月底逃离太原,6月在广州就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12月去台湾。1960年5月23日病死于台北。有《大同之路》等。 阎锡山山西军阀。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1883年10月8日生,1960年5月3日病逝。1902年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留学日本。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1927年投靠蒋介石,任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陆海空军副司令兼山西省政府主席。1930年反蒋。1936年堵截红军。1937年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建立抗日决死队。1939年后,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任行政院院长。1949年去台湾省,任“国防部”长、“总统府”资政。 阎锡山 144 阎锡山1883—1960军事家,中国山西军阀首领,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山西五台人,字百川,又作伯川。1905年,留学日本时加入同盟会。1909年,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1910年,任清朝山西新军标统。武昌起义后,参加太原起义,被推为山西都督。不久投靠北洋军阀,任督理山西军务、山西督军兼省长。1917年,赴湘与护法军作战,遭惨败。1927年“四·一二”后,追随蒋介石反共。1928年,任第3集团军总司令,对奉军作战。1930年,联合冯玉祥、李宗仁等起兵反蒋,失败后逃往大连。“九·一八”事变后,被任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任南京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6年,阻击红军渡黄河抗日。“七·七”事变后,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所部在忻口、太原等地抗击日军。1939年,在山西发动十二月事变,进攻屠杀抗日军民,摧残山西抗日民主政权,积极反共,消极抗日。抗战结束后,追随蒋介石进行内战。1949年3月,逃出太原,5月在广州就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12月自成都逃往台湾。1960年5月23日病死。 ☚ 程潜 李济深 ☛ 阎锡山 阎锡山1883—1960Yan Xishan长期割据山西的国民党军阀。字百川。山西五台人。早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回国,历任山西陆军小学堂教习、监督,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第八十六标教练官、标统等职。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省长, 从此长期盘踞山西。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通电服从三民主义,归附国民党政府, 并在山西进行“清党”反共。1928年2月, 出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 随后与蒋介石、冯玉祥,李宗仁等一起,进行了北伐张作霖的战争。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太原分会主席、北平分会代理主席兼平津卫戍总司令等职。1930年, 联合冯玉祥、汪精卫等人,结成反蒋联盟,从而引起历时半年的国民党军阀间的“中原大战”。中原大战失败后逃居大连。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返晋,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不久恢复国民政府委员、军事委员会委员等职。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曾同意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并出任会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曾同意在山西省内建立青年抗敌决死队, 进行抗日。1939年底, 在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中,发动了反共的“十二月事变”。事变被击退后, 采取保存实力,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 并与日本侵略者加紧勾结, 1941年曾与日本达成共同防共的《汾阳协定》。抗战胜利后,参与蒋介石发动的内战。1949年6月3日在广州就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同年12月18日去台湾。在台湾,曾任国民党当局总统府资政等职。1960年5月23日在台北病死。 ☚ 宁汉合流 李宗仁 ☛ 阎锡山 阎锡山1883—1960Yanxishan字百川。山西五台人。生于1883年(光绪九年)10月8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从此长期盘踞山西,依违于北洋军阀皖、直、奉三系之间,投机自保。1927年9月起,投入国民党集团,1930年与冯玉祥等出兵反对蒋介石,失败后逃往大连。1931年又被蒋介石任为太原绥清主任。九一八事变后,支持蒋的不抵抗政策,并阻挠中国工农红军开赴抗日前线。抗日战争初期,任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曾指挥所属部队抗日。1939年发动12月事变,进攻抗日决死队,并暗中与日本侵略者勾结。抗战结束后,积极参加蒋介石的反共内战。1949年12月去台湾。在台湾曾任“国防部”部长、“总统府”资政等职。1960年5月23日病故于台北。 ☚ 汪精卫 邹容 ☛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山西五台人。早年参加过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省长,长期盘踞山西。1927年5月起,加入国民党政府。1930年和冯玉祥等出兵反蒋。1931年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1937年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抗战胜利后,积极参与反共内战。1949年在广州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后去台湾,任国防部长等职。死于台北。参见“军事”中的“阎锡山”。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山西五台人。国民党山西军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27年5月加入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中国陆海空军副总司令。1931年被蒋介石任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官。曾任牺牲救国同盟会会长。支持建立青年抗敌决死队进行抗日。1939年发动“十二月事变”(“晋西事变”),屠杀共产党人,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态度。抗战后,和蒋介石一起进行反人民的内战。1949年6月在广州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同年12月逃往台湾。1960年病故于台北。 阎锡山1883~1960国民党军将领。山西五台人。字百川。1902年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入日本士官学校。其间加入同盟会。1909年回国。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从此长期盘踞山西,游刃于北洋军阀皖、直、奉三系之间,投机自保。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投靠蒋介石集团,被蒋任命为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后任国民党第三集团军总司令、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兼山西省政府主席。1930年联冯倒蒋,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逃往大连。1931年返回山西。次年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1935年4月授一级上将。次年堵截中国工农红军开赴抗日前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进行了忻口战役。曾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建立抗日决死队,进行抗日。1939年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时,制造“晋西事变”,进攻抗日决死队,屠杀共产党人及牺盟会进步分子。此后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并暗中与日本侵略者勾结。抗日战争胜利后,积极参加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先后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行政院院长。1949年逃往台湾,任国民党“国防部”部长、“总统府”资政。1960年5月23日病死于台北。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别号龙地。山西五台(今划定襄县)人。1902年入山西武备学堂,1904年留学日本,入振武学堂。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9年毕业回国,先后担任山西陆军小学教官,学校监督,新军第八十六标统(团长)等职。1911年武昌起义时在山西率部响应。次年任山西都督。1917年任山西省长。此后投靠北洋军阀,并长期统治山西。1927年归附国民党政府,参加北伐,任地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次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三集团军总司令。并派兵参加蒋、桂、冯各方共同对奉军发动的“二次北伐”,后任平津卫戍总司令。1930年先是以“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头衔参加拥蒋讨唐(生智)之役,后又联合冯玉祥出兵反蒋。1932年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1936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同年2月阻截红军抗日先锋军东征。 9月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长。1937年任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1939年在日本诱降下,制造“晋西事变”和“晋东南十二月事变”。1941年与日本签订共同防共的《汾阳协定》。1945年命部队向晋东南上党地区人民军进攻。1946年起全力进行反革命内战。1949年3月逃离太原到南京。同年6月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国民党非常委员会委员。10月去台湾。任台湾国民党当局“行政院长”兼“国防部长”,“总统府”资政和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此后深居著述。1959年曾发表所谓“回大陆问题”谈话,叫嚣“反攻大陆”。1960年5月于台北病故。著有《世界大同》等。 阎锡山1883—1960字百川,山西五台人。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辛亥革命后,任山西都督,从此长期统治山西。1927年投入国民党集团。“九·一八”事变后,支持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并阻挠中国工农红军开赴抗日前线。抗日战争初期,曾支持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建立抗日决死队,进行抗日。1939年蒋介石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时,他在山西发动十二月事变,进攻抗日决死队,屠杀共产党员和牺盟会进步分子,摧毁山西的抗日民主政权。此后,采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方针,并暗中与日本侵略者勾结。抗日战争结束后,积极参加蒋介石的反共人民内战。1949年太原解放前夕,潜逃广州,出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后去台湾,任国防部长。1960年死于台北。 阎锡山 阎锡山字百川、伯川,号龙池,堂号为庆山堂,山西五台人。1883年10月8日生于五台山河边村。早年随父经商。1900年至太原当小伙计。1902年考取山西武备学堂。1907年7月赴日本留学,入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此间结识孙中山,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回国,任山西陆军小学教官、监督。同年10月考中清政府陆军步兵科举人。1910年春任新军第四十三混成协第八十六标标统。1911年10月太原辛亥革命爆发后,被推为山西军政府大都督。1912年3月15日被袁世凯任命为山西都督,后改称将军。1914年6月30日任同武上将军,督理山西军务。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后,被封为一等侯,袁世凯死后,称山西督军。1917年兼任山西省长。同月派商震率一旅人马赴湖南镇压护法运动,全军覆灭。从此在“保境安民”的口号下,专门经营山西省。1924年北京政变,派兵切断京汉铁路,阻挡直系援军,支持冯玉祥。1926年与吴佩孚、张作霖发动“讨赤”,进攻冯玉祥国民军。冯军败退西北后,阎控制绥远,并将军队改称晋绥军。1926年派赵丕廉去武汉与北伐军联系,被国民政府委为北方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7年4月25日被特任为第三集团军总司令,正式出兵北伐。后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常务委员、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委员等职。1928年出兵驱逐奉系势力,进驻北京,任平津卫戍司令,控制冀察平津地区。同年10月被任命为国民政府内政部部长,他荐赵戴文代理。1929年蒋唐战争中,通电拥蒋反唐。1930年元旦任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同年3月24日与冯玉祥公开发出倒蒋通电。4月1日在太原成立陆海空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9月在北平组织国民政府,被推举为国民政府主席。期间组织部队与蒋介石进行中原大战。兵败后,下野避居大连。1931年8月回山西。1932年3月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重掌山西大权,并任国民政府委员和军事委员会委员。1935年4月2日任陆军一级上将。1935年12月18日任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1936年率部与东征红军作战,同年9月18日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自任会长,提出抗日主张。七七事变后,任第二战区司令长官,指挥晋、察、绥抗日战争,曾组织了著名的忻口会战。11月太原失守后,退守晋南。1945年8月回到太原。三年内战时期,一直在山西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作战。1949年3月太原已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团团围住,29日乘机飞往南京。6月3日任行政院院长。同年12月从四川飞往台湾。1950年改任 “总统府” 资政。此后埋头撰写书稿。1929年、1931年12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三、四届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11月、1945年5月当选第五、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1952年10月、1957年10月当选第七、八届中央评议委员。1960年5月24日病逝于台北。著有 《大同之路》《中国政府与土地问题》《三百年的中国》《中的哲学》《世界和平与世界大战》《孔子是个什么家》《物产证券与按劳分配》 等。 ☚ 阎振兴 鹿钟麟 ☛ 000052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