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腔
戏曲声腔。因产生于安徽太平而得名。约形成于明中叶,与青阳、四平诸腔并盛。“腔则有海盐、义乌、弋阳、青阳、四平、乐平、太平之殊派,虽口法不等,而北气总已消亡矣”(明沈宠绥《度曲须知·曲运隆衰》)。隆庆、万历交会时盛行江南,使唱弋阳腔的弋阳人“复学为太平腔、海盐腔以求佳”(明范濂《云间据目钞·风俗》)。甚而影响昆山腔的发展。明王骥德《曲律·论腔调》:“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苏州不能与角什之二三。”其演唱特点为:“淫哇妖靡,不分调名,亦无板眼,又有错出其间,流而为两头蛮者。”流水板滚唱是其主要艺术风格。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诸腔类”辑其剧目,有《金印记》、《十义记》、《宁胡记》、《断发记》、《胭脂记》、《白袍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