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太平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太平鼓tàipínggǔ东北民间一种艺术形式:~又叫单鼓、单皮鼓,是生活在东北地区的满族先民靺鞨人围猎时所用的一种用具……在获得猎物之后,人们又用这单鼓作为乐器,舞蹈庆祝。(迟秀才《老乡话东北》) 古代名物 > 禮俗類(下) > 節慶部 > 春 > 太平鼓 太平鼓 tàipínggǔ 亦稱“太平神鼓”、“團鼓”。明清時流行於北京、華北等地的一種歲時娱樂之用具。形如團扇,柄下綴鐵環。表演者多爲成群兒童,邊擊鼓邊舞蹈,且伴以歌聲。明·劉侗等《帝京景物略·花市》:“元夕童子撾鼓,傍夕向曉,曰太平鼓。”明·邱瑜《長安除夕》詩:“帝誠團鼓迎年急,鄰院松盆熰歲明。”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上元》:“其餘裝演大頭和尚,扮稻秧歌……跑竹馬,擊太平神鼓。”清·胡天游《太平鼓歌》:“語兒緩打兒莫顧,急唱太平轉無數。”參閱清·福格《聽雨叢談·太平鼓》、《清稗類鈔·音樂類》。 太平鼓 太平鼓歌舞类曲艺。流行于东北地区。原为满族人民祭祀、祷福、驱邪、庆喜的歌舞形式。又名“单鼓”。清初传入关内,北京及华北地区逐渐盛行,演唱者或为家庭主妇,或请女巫表演。近代在东北演变为只由男艺人表演,有“旗香”(满)、“民香”(汉)之分。一般在农闲时用以祈求消灾、欢庆丰收或祝贺婚嫁。鼓分大小两种,蒲扇形,纸皮面,铁架,鼓柄有铁环。一般用大鼓伴唱,小鼓舞蹈。歌舞时,每人手持单鼓一面,腰系铁制腰铃,且敲且唱,有领唱、对唱、群唱等形式,兼有打霸王鞭、七节鞭等武术成分。唱腔吸收了东北民歌的[放风筝]、二人转的[蛤蟆韵]、东北大鼓的[四平调]等音乐成分; 舞蹈受蒙古族“跳鬼”形式的影响,最后有一人手持小鼓作就地十八滚等特技表演。演唱内容有内路鼓和外路鼓之分。内路分九铺(即九回),是必唱词; 外路有十四——廿四铺,为可增可减词。内路鼓所唱,包括远古神话、九郎神神话及请本家祖先亡灵进门享祭、送诸神归天等迷信内容,还穿插一些民间传说等。后经过改革,剔除了迷信内容,与大秧歌等民间舞蹈结合,可搬上舞台演出。 ☚ 车灯 时调小曲 ☛ 太平鼓 太平鼓流行在东北农村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曲种。满族、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均为男性。演员手执用铁条做成的、鼓面蒙以驴皮的圆形单鼓,以竹制鼓健击鼓,载歌载舞。有对唱和群唱等形式。唱词有“内路鼓”和“外路鼓”之分:前者为必唱之词,后者有可增减的辅助唱词,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旧社会,有时被用于祭祀、跳神等迷信活动。解放后,经过革新,用以表现人民欢快喜悦的情绪。 ☚ 山东快书 天津时调 ☛ 太平鼓❶打击乐器。又称单鼓、单皮鼓、画鼓。在椭圆形的铁框上鞔驴、羊皮以成鼓面,下有铁柄,缀以铁环。用竹片或藤条缠布做鼓鞭击鼓。击鼓时鼓身摇晃,鼓声与铁环震动声齐发。 太平鼓 太平鼓满族打击乐器。鼓单面蒙兽皮,鼓面呈椭圆形,鼓框与鼓柄均为铁制,鼓柄上下有铁环,铁环上缀有数目不等的小铁环,鼓边为竹制。多为民间使用,鼓面、鼓鞭大小不等。演奏时左手执鞭击鼓,中指、无名指、小指亦可配合演奏,腕部磕碰鼓柄发声。可击鼓心、鼓边、鼓框和鼓背不同部位。多用于祭祀中伴奏。 太平鼓 太平鼓太平鼓是明清两代开始在京西宛平县盛行的一种带铁柄的椭圆形单面鼓。鼓面用羊皮或高丽纸制成,形如芭蕉扇,柄下有3个麻花状铁圈,其中一串带有锻制的铁环。表演时边舞蹈边击打鼓面,可单人或数人表演,也可几十人至上百人集体表演。太平鼓分文鼓、武鼓和花鼓三种。武鼓揉入武术技法,动作难度大。文鼓则以演唱民间小调为主。 ☚ 梅花大鼓 八角鼓 ☛ 太平鼓 太平鼓太平鼓含有庆贺新年太平之意,以气势雄浑、动作粗犷为主要特色。以兰州太平鼓最有名。 ☚ 跑旱船 铁芯子 ☛ 太平鼓 154 太平鼓流行于北方各地的民间舞蹈。太平鼓是种有柄的单面鼓。在东北广大农村称之为“单鼓”,北京地区称“迎年鼓”,安徽淮北地区称做“喜鼓子”,西北地区则称为“羊皮鼓”。太平鼓原为“跳神”巫术工具,后在民间流传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舞蹈形式。舞者击鼓为节,边击鼓边舞蹈:鼓声与腰间系的腰铃声,大、小鼓的对点、差点声,构成了有声有色、变化多样的舞蹈。流传于黑龙江省的单鼓分为廿四铺子鼓和十二铺子鼓,每一铺子鼓皆运用不同形式、节奏和舞蹈套路。西北地区的“羊皮鼓”有边击鼓、边甩发辫的动作。 ☚ 海阳秧歌 单鼓 ☛ 太平鼓 太平鼓又叫“单鼓”。曲艺曲种。流行在东北农村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起源说法不一。一说由满族军队用以助威和庆祝胜利的战鼓发展而来; 一说起源于农民丰收时的舞乐;一说由悼念亡魂的祭祀活动演变而成。表演者均为男性。演员手执用铁条做成直径约尺许、鼓面蒙以驴皮的圆形单鼓,以竹制鼓键击鼓,载歌载舞。有对唱和群唱等形式。唱词有“内路鼓”和“外路鼓”之分:前者为必唱之词,后者有可增减的辅助唱词,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以《排张郎》、《孟姜女》等影响较大。 ☚ 二人转 湖南渔鼓 ☛ 太平鼓 太平鼓太平鼓舞流传在我国的北京、辽宁、内蒙古、山西等部分地区,它是一种以铁条作框,羊皮蒙面,手持藤或竹做成的鼓槌敲击的舞蹈。其中北京市的太平鼓流传广泛,历史久远。明朝刘侗、于奕正在 《帝京景物略》说: “童子挝鼓,傍夕向晓,曰太平鼓。”到清朝时,更有“内外城皆尚击太平鼓……新岁尤甚,在外闻鼓咚咚” 的形象描述。太平鼓老艺人介绍,当时有的村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会打太平鼓,可见老百姓的喜爱程度。 ☚ 花鼓灯 兰州太平鼓 ☛ 太平鼓 太平鼓满族曲艺曲种。又称单鼓。流行于吉林、辽宁等满族地区。原为满族祭祀和喜庆时的仪式歌舞,后与民间女巫坐神形式结合,世俗化而为说唱娱乐形式。表演形式为一人或多人手执单鼓,边敲边唱,分领唱、对唱、群唱等不同方式。唱腔吸收了东北民歌调 〔放风筝〕,二人转的 〔蛤蟆韵〕 与东北大鼓的 〔四平调〕 等成份。长期流传中形成了 “内路鼓” 和 “外路鼓” 两个支派。前者多说唱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且唱词固定; 后者多为即兴编演的曲目。 ☚ 绍兴莲花落 冬不拉弹唱 ☛ 太平鼓 太平鼓满族曲艺曲种。又称单鼓。流行于吉林、辽宁等满族地区。原为满族祭祀和喜庆时的仪式歌舞,后与民间女巫坐神形式结合,世俗化而为说唱娱乐形式。表演形式为一人或多人手执单鼓,边敲边唱,分领唱、对唱、群唱等不同方式。唱腔吸收了东北民歌调[放风筝],二人转的[蛤蟆韵]与东北大鼓的[四平调]等成分。长期流传中形成了“内路鼓”和“外路鼓”两个支派。前者多说唱历史传说与神话故事,且唱词固定;后者多为即兴编演的曲目。 ☚ 绍兴莲花落 冬不拉弹唱 ☛ 太平鼓 太平鼓也叫“单鼓”、“羊皮鼓”。曲艺曲种。流行在东北农村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满族、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表演者均为男性。演员手执用铁条做成的直径约尺许、鼓面蒙以驴皮的圆形单鼓,以竹制鼓键击鼓,载歌载舞。有对唱和群唱等形式。唱词有“内路鼓”和“外路鼓”之分:前者为必唱之词,后者有可增减的辅助唱词,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在旧社会,有时被用于祭祀、跳神等迷信活动。解放后,经过革新,用以表现人民欢快喜悦的情绪。 ☚ 艺术概括 天津时调 ☛ 太平鼓taipinggu dru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