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锡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锡剧

锡剧

民间小戏的一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市。源于常州、无锡一带的“东乡小曲”,后发展为滩簧,最后形成为锡剧,并吸收江南民间歌舞《采茶灯》的某些艺术因素。曲调柔和轻快,有簧调、大陆调、玲玲调、紫竹调等。由拍板、月琴、琵琶、琐呐、锣鼓等乐器伴奏。传统剧目有《庵堂相会》、《双推磨》等。

☚ 锦歌   靖德木偶壮戏 ☛
锡剧

锡剧

清末在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基础上吸收采茶灯的表演艺术逐渐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曾名“常锡文戏”,1952年改称锡剧。流行于江苏南部及上海一带。初期只是一旦、一生或一丑的生活小戏,后来脚色增加到四五个。唱腔曲调基本上是板腔体的上下句式结构,有时也在两句之间插入一段清板,主要曲调为簧调,包括很多板式。如老簧调、反宫老旦调、簧调慢板、中急板、开篇、长三腔、哭腔等,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与情趣。较有影响的剧目有: 《双推磨》、《庵堂认母》、《珍珠塔》、《双珠风》、《孟丽君》、《红花曲》等。

☚ 沪剧   苏剧 ☛

锡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及上海等地。原为江苏无锡、常州一带的民歌“东乡调”,经衍变成为曲艺“无锡滩簧”与“常州滩簧”,之后吸收江南舞蹈“采茶灯”,发展成为2人演出的“对子戏”。随着它的角色不断增加,形成为大戏“大同场戏”(即“常锡文戏”),1953年,定名“锡剧”。早期锡剧只有[簧调],后从“武林班”撷取[大锣板],又衍化出另一个主要曲调[大陆调],并增加[玲玲调]、[迷魂调]、[高拔子]等。锡剧音乐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抒情柔美,具有江南水乡风味,板类有[慢板]、[快板]、[流水板]等不同板式,曲牌有30多个曲调。伴奏乐器有二胡、琵琶等,打击乐有4大件。锡剧的传统戏与现代戏有《孟丽君》、《珍珠塔》、《红色的种子》、《红花曲》等。

锡剧

锡剧

锡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迄今已有100多年历史。它是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的。解放前叫“常锡文剧”,解放后才改成“常锡剧”,简称为“锡剧”。
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锡剧音乐是属于曲牌板腔综合体,它并有男、女分腔的显著特点。锡剧的乐队原来只有一把二胡,现在除二胡外,还有琵琶、三弦、提琴、笛、箫、中胡和小提琴、大提琴参加伴奏。打击乐以四大件为主。
著名剧目有传统戏《双推磨》、《庵堂认母》、《庵堂相会》、《孟丽君》、《珍珠塔》、《双珠凤》和现代戏《红花曲》、《海岛女民兵》等。
当代锡剧有很多著名演员如姚澄、王影影、梅兰珍、王兰英、汪韵芝、王汉清、杨企雯、吴雅童、薛静珍等。

☚ 昆曲   风景名胜/度假区 ☛
锡剧

锡剧

江苏地方剧种之一。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形成的。滩簧原是民间一种说唱形式。早在清道光、同治年间,盛行一种“采茶灯”的民间舞蹈。在“采茶灯”表演动作基础上,产生了锡剧的雏形。由于这个时期的演唱形式多是两个角色对唱,故又称“对子剧”。最初的剧目有《拔兰花》、《摘石榴》、《秋香送茶》、《送荷包》等。这些剧目,大多是农民创作的。清末,锡剧的内容发生变化,戏的情节复杂了,场次和角色也增加了,锡剧进入数人同唱的“同场戏”时期。锡剧的音乐,抒情优美、悦耳动听,具有秀丽的江南水乡风格。

☚ 丁丁腔   淮海戏 ☛
锡剧

锡剧

戏曲剧种。最初流行于无锡、常州、江阴一带。清代同治、光绪年间,无锡滩簧与常州滩簧分别发展成为舞台剧。20世纪初,无锡滩簧首先在上海舞台演出,常州滩簧随后也进入上海,1919年合班同台演出,称“常锡文戏”。在继承苏南民间曲调、“采茶灯”舞蹈等基础上,吸取其他地方剧种的一些曲调,逐渐形成风格柔美清新、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锡剧。伴奏乐器文戏有胡琴、三弦、月琴、琵琶、笛子、唢呐、打琴等;武戏有大锣、大鼓、铜钹等。传统剧目有《庵堂相会》、《庵堂认母》、《双推磨》、《秋香送茶》等。还创作演出了现代剧《红色的种子》、《红花曲》等。

☚ 评弹   淮剧 ☛

锡剧

戏曲剧种。流行于江苏南部和上海。源于无锡、常州农村“东乡调”,经过曲艺“滩簧”阶段发展而成。一度称“常锡文戏”。主要曲调为簧调等。长于抒情,具有水乡情趣和特色,传统剧《双推磨》和现代剧《红色的种子》较有影响。

锡剧xi ju

Wuxi opera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