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冬凌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冬凌草 【名称出处】:《中国药典》 【概况】: 异名 山香草(贵州),冰凌草(河南)。 基源 为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碎米桠的地上部分。香茶菜属全世界约150种;中国约90种、21变种,其中1/3种类药用。 原植物 碎米桠Rabdosia rubescens(Hemsl.)Hara(Plectranthus rubescens Hemsl.),又名破血月(四川),野藿香花(湖北),山荏(河南) 历史 本品为民间草药。历代本草未见收载。 1972年从河南林县民间草药发掘出来,已收载于《中国药典1977年版》一部。 形态 多生草本或亚灌木,高0.5~1.2m。 茎直立,上部多分枝,四棱形,褐色或带紫红色。叶对生,卵圆形或近菱形,长2~6cm,宽1.3~3cm,基部下延成假翅,叶面被柔毛及腺点,背面被灰白色短柔毛,边缘具粗圆齿状锯齿,齿尖具胼胝体,脉纹常带紫红色。 聚伞花序有3~5花,总梗长2~5mm;在茎及分枝顶上排列成长6~15cm的狭圆锥形花序;花萼钟形,长2.5~3mm,带紫红色,萼齿5,齿均卵圆状三角形,约占花萼长之半,上唇3齿,中齿略小,下唇2齿稍大而平伸;花冠淡蓝色或淡紫红色,冠檐二唇形,上唇外反,下唇宽卵圆形,内凹;雄蕊4,花丝扁平,中部以下具髯毛。 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淡褐色,无毛。花期7~10月,果期8~11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图300)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00~1000m的山坡、谷地、灌丛、林地等处。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四川、贵州。。 【生药】: 采集 秋季采收,除去杂质,晒干。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主要含具有抗肿瘤和抗菌活性的二萜类化合物。 有冬凌草甲素(Rubescensin A或Ondonin)[1,2]、冬凌草乙素(Rubescensin B或Ponicidin)[3]、冬凌草丙素(Rubescensin C)[4]、冬凌草丁素(Rubcscensin D)[5]、卢氏冬凌草素(Ludongnin)[6]i冬凌草素(Lushanrubescensin)[7]、贵州冬凌草素(Quidongnin)[8]、信阳冬凌草甲素(Xindongnin A)和信阳冬凌草乙素(Xindongnin B)[9]。此外还含α-香树脂醇(α-Amyrin)[7]、β-谷甾醇、2α羟基乌苏酸、胡萝卜甙、线蓟素(Circilioi)[8]。所含的9种微量元素中以Fe含量较为丰富[10]。 参考文献 [1] 科学通报 1978;23(1):53 [2] 中草药通讯 1977;10:437 [3] 科学通报 1980;25(22):1051 [4] Chem Pharm Bull 1981;30:341 [5] CA 1984;100∶83003k [6] 云南植物研究 1984;6(3):316 [7] 云南植物研究 1984;6(3)∶333 [8] 云南植物研究 1988;10(3):325 [9] 化学学报 1985;43(4)∶353 [10] 药学通报 1983;18(9):546 。【药理】: 本品所含的冬凌草甲素有如下药理作用 ❶ 抗癌 体外对人体食管鳞癌细胞CaEs-17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3μg/ml浓度细胞生长抑制率为75%。 注射可使患艾氏腹水癌的小鼠存活时间延长115%。对S180、肝癌及网织细胞肉瘤(ARS)等均有对抗作用[1,4]。 且对骨髓无明显抑制作用。 叶中另一成分冬凌草乙素除有类似的抗癌作用,还对以溶血素反应及移植物抗宿主反应为指标的体液及细胞免疫有轻度兴奋作用[8]。 参考文献 [1] 科学通报 1978;23(1):53 [2] 药学学报 198i:16(10):796 [3] 中华肿瘤杂志 1981;3(1)∶77 [4] Experimentia 1976;32(2)∶203 [5] Chem Pharm Bull 1976;24(9)∶2118 [6] Agr Biol Chem 1974;38(6)∶1261 [7] Agr Biol Chem 1979;43(1):71 [8] 科学通报 1981;16(5):262 。【药性】: 性味 苦、甘,微寒。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 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 。【临床应用】:单方应用 ❶ 《贵州草药》:“治感冒头痛:山香草30g。煨水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