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词·张元幹词《贺新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词·张元幹词《贺新郎》词·张元幹词《贺新郎》
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 梦绕神州路。怅秋风、连营画角,故宫离黍。底事昆仑倾砥柱,九地黄流乱注,聚万落千村狐兔? 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更南浦,送君去!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万里江山知何处? 回首对床夜语。雁不到,书成谁与? 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 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秦桧再次出任丞相,派王伦为计议使,赴金国“以修和盟”。胡铨在秦桧公然主张和议时愤然上书,指出“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热凌夷,不可复振”,要求赵构斩秦桧、王伦、孙近三人,并拘留金使,兴师问罪。书上之日,朝野震惊,秦桧衔恨入骨,后来,和议告成,主和派诬胡铨上书妄言,被革职迁外地。四年后,又加以陷害,被除名押到新州(今广东新兴县)管制。“一时士大夫畏罪钳舌,莫敢与立谈”(岳珂《桯史》)。但胡铨被押解途经福州时,张元幹设酒送行。 词是送人,但从北宋的灭亡写起。开头说,对于沦陷了的中原大地,魂牵梦萦,日夜思念。这时候,怅望中原,随着萧瑟的风,不时从军营中传来一阵阵呜咽凄凉的号角声。在千里之外的故都汴京,已经长满庄稼,荒败不堪了吧。“离黍”,语出于《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离离”,茂盛的样子。《毛诗·序》说,周平王东迁洛邑,西周故都荒废,有一个大夫经过这里,见宗庙宫室已平为土地,长满了黍稷,“悯周室之颠覆”,便写了这首诗。后世以此表示故国之思。词的开头这三句充满深沉的感情,既是作者与朋友的共同心声,也是当时中国广大群众的共同感情。接着,词人义愤填膺,连珠炮似地发出责问: 为什么山河破碎,昆仑山的天柱倾倒? 为什么遍地河水横溢,泛滥成灾? 为什么荒烟漫野,千村万落里狐兔横行? 一连三问,真是激愤昂扬,怒不可遏;既痛快淋漓地指斥了那些主张和议的投降派,更沉痛地流露出作者的抑郁不平和忧心如焚的情怀。“砥柱”,天柱。《神异经》:“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这里以“倾砥柱”比喻宋王朝的颠危,并用遍地成灾狐兔横行比喻金兵入侵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用典形象,语极沉痛。在这里,作者对上述三问虽没有直接回答,并非不知其因,只是未直白道出,而他在《建炎感事》中有云:“议和其祸胎,割地亦覆辙。”不过这一切根源却在于:“天意从来高难问。”此处用杜甫《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天意高难问”诗意。皇帝身居高位,谁知道他怎么打算? 笔意似曲实直,可以说并不讳言地点到当朝皇帝老子的头上了。如果说在胡铨“平生亲党避嫌畏祸,惟恐去之不速”(见《芦川居士词》蔡戡序)的情况下,张元幹敢于接待他,并为之饯别,表现了刚正不屈坚持正义的精神,这里更显示出了他凛然无畏的气魄。 “天意”已如上述,那么朝中的官僚和封建士大夫们呢?“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人情老易”是由于时过境迁,安于现状,“直把杭州作汴州”。——不过即使不忘记又往哪里去诉说呢? 斥责的矛头也仍是指向了“天意”。词仍用上述杜诗“人情老易悲”句。“悲难诉”或指自己的报国之心无处倾诉,那就是由于君昏臣老,语既沉痛,而又多一层曲折,此说尤可取。“更南浦,送君去”,正是在这样的时候,而又要为你来送别呵! 这种送别,不同于一般的“送君南浦,伤如之何”(江淹《别赋》)。因为朝中少了一位忠贞爱国之士,就少了一份抗敌的力量。“更”字是深一层的写法。 下阕转到本题——送别时的具体光景。季节是在金风送爽岸柳生凉残暑消褪的初秋。这时候,明亮的银河斜转,天空中几片浮云慢慢地飘过,星星稀疏,月色皎洁,夜已深沉了。过片纵笔写景。秋凉气爽,景物如画。“如此良夜”,不正是朋友们欢聚开怀畅叙的时刻么? 可现在却分手在即! “以乐景写哀”,用的是反衬手法。这样的美景,便使从开头一路为悲愤为离愁而绷紧的弦松弛下来。一张一弛,收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下面弓弦又张开了:“万里江山知何处。”这一别万里迢迢,关山阻隔,不知道你去到什么地方。这里既有对朋友远谪的担心和不安,也隐寓有对宋室江山难以恢复的感慨。“回首对床夜语”,又转到忆昔,即不由地想起来从前两人风雨同舟的深厚友情。一瞻者前(“回首”句),一顾者后(“万里”句),情绪更觉苍凉。杜甫怀李白的诗有“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句;白居易的《雨中招张司业宿》有“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句,意思虽与词近,但张元幹词含有家国之思,而且采取从过去长夜深谈而遥想今后远别的曲折手法,深婉有致。 “雁不到,书成谁与”?在湖南衡阳有回雁峰,传书的鸿雁也只飞到这里,遇春便回。你现在被“编管”的地方远在五岭以南的新州,雁都飞不到,就是写了信,又如何寄给你? 瞻望未来,情思荡漾,又沉入悲怀。 接着,词锋陡然一转,豪情毕见,气氛完全不同了:“目尽青天怀今古,肯儿曹恩怨相尔汝! 举大白,听《金缕》。”极目青天,看看古往今来那些仁人志士,他们不是都不会像小儿女们似的在分别时只是讲一些“恩怨”的情话吗?这两句看似强为欢笑,却是悲中见壮,使人再次窥见作者的心胸和精神气质: 既是勉励朋友,也是劝慰自己。那么,就高高地举起酒杯,让我们一边听着我为你谱写的《金缕曲》(《贺新郎》词调又名《金缕曲》),一边开怀畅饮吧,以豪情煞拍。 张元幹同情胡铨不是出于私谊,而是由于政治上的志同道合。他们遥望青空,思索的是古往今来的世事变化;他们举杯痛饮,想的不是像小儿女那样的个人恩怨得失。这首词处处以国家为念,在送行时的离愁别恨中寄寓着深沉的爱国思想。南宋词人杨冠卿说秋日乘船过吴江垂虹桥时,“旁有溪童,具能歌张仲宗‘目尽青天’等句,音韵洪畅,听之慨然”(见《客亭类稿》)。可知风格豪放苍凉悲壮而又曲折含蓄的词,在半壁山河的南宋王朝,是深受人们欢迎的。 词·张元幹词《贺新郎》词·张元幹词《贺新郎》
寄李伯纪丞相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尚许垂纶否? 风浩荡,欲飞举。 (据双照楼影宋本《芦川词》,下同) 张元幹(1091—约1170),字仲宗,号芦川居士。永福(今福建省闽候)人,一说长乐(福建省长乐县)人。官至将作少监,南渡后,秦桧为相,张不与合作,辞官退居福建三山,坚持抗金,反对投降。以词表现爱国内容,抒发悲愤之情。著有《芦川词》、《芦川归来集》。 此首与下首《贺新郎》为姊妹篇。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金统治集团中挞懒、(又名宗磐)等得势,为巩固其在北中国的统治,一时无力南下,主张与宋议和。南宋爱国之士,纷纷反对。岳飞上书曰:“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主战者如李纲、胡铨、张元幹等均遭贬斥。在此情况下,张元幹先后写成两首《贺新郎》,一寄胡铨,一寄李纲。李纲字伯纪,高宗初继位时曾被起用为宰相(在职仅75天),其时,张元幹为其属官。 “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谢榛《四溟诗话》)。“起手贵突兀”(沈德潜《说诗晬语》)。此词开头正是这样劈空而来。拖着手杖,急步登上高楼,但见北斗星仿佛垂挂天际,夜气如磐,长空似青苍色的万顷水波,如银的月光流泻在烟波迷茫的小洲上。登楼之后,一仰观,一俯视,俯仰之间,虽天辽地阔,但景色凄清冷寂。景中寓情,不见纤痕,最是高手。接写本想乘一叶扁舟来相聚会(两地隔闽江相望),无奈浮云虽散而风势犹劲,结果事与愿违。那么,只好仍伫立危楼看着秋雁栖宿于芦苇深处。雁为候鸟,春日北飞,秋日南来,它们是从沦陷了的中原大地来的,此刻见雁,是愈感孤寂,还是也可得到一点慰藉呢?景中寓情,由隐而显,看来是怅然之情更为沉重了! “正人间”句谓人们鼾声大作,皆在睡梦中。这时,北国陷敌,高宗苟且偷安,朝中主和派得势,正如作者在另首《贺新郎》中所云:“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如今坚持抗战者,或遭贬,或隐退,或钳口,万马齐喑,故有“正人间,鼻息鸣鼍鼓”之叹! 写至此,诗人的怅愤之情虽溢于言表,却再作皴染:“谁伴我,醉中舞?”这里用东晋初祖逖和刘琨闻鸡起舞的故事。《晋书·祖逖传》载,祖逖“与司空刘琨俱为司州主簿,情好绸缪,共被同寝。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原意是说祖逖和刘琨互相勉励,立志要恢复中原,听到鸡鸣而中夜起舞,表示发奋振作。稍有不同的是,这里用了一个“醉”字。如果说陶渊明的醉——“汎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饮酒》之七)——是为了避世;李白的醉——“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是为了销愁;那么张元幹的醉,便犹如陆游的“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江上对酒作》),是具有历史感情的祖国山河之恸! “酒虽美,不能使悲者乐”(《对酒乐》),这醉中之舞完全化作一腔悲愤了! “谁”者,李纲也。正是“知我者,二三子”(辛弃疾《贺新郎》)! 可以倾诉衷怀的人,已经不多了。 上阕看似以景胜,但景中寓情,由隐而显,由显而彰,诗人的抑郁悲愤,孤苦寂寞,如水涌浪积,终至奔腾澎湃起来。 转入下阕,径直抒怀。“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公元1127年6月(钦宗靖康二年五月),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即今河南商邱)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为稳定形势,不得不起用李纲为相。李纲执政后,对外坚决反对逃跑、求和,对内刷新政治,并推荐宗泽任东京(开封)留守,阻止金兵进犯。但宋高宗坚持投降政策,不久便罢黜了李纲,逃往扬州。后历临安、越州、明州,最后乘船逃到东南海上。金人大军分路南侵,于建炎三年(1129)占领扬州,从建炎元年至写作此词时,恰恰十年光景。本来中兴之业大有可为,不想却枉然断送,岂不恍若一梦! 换头这句,感慨极深,道尽胸中块垒却只以七字出之,用语十分凝炼。而如今国事蜩螗,和议再起,拟订的条款更为苛刻: 宋向金称臣纳贡(银绢各25万)。处此情况,词人仍表现出他的“壮声英概”: 北望中原,雾霭朦胧,寒气袭人,万恨千愁,填塞胸臆,壮志仍一如既往,要消灭敌人,恢复旧国。 “要(同腰)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楼兰”,汉西域国,在今新疆罗布泊西,地处西域通道上。汉昭帝时,楼兰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使。元凤四年(前77年),傅介子出使楼兰,设计杀死楼兰王安归(一作尝归),立屠耆为王,改名为鄯善。这里以楼兰王比喻金统治者,表示自己杀敌立功的意愿。接着用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讽刺南宋朝廷向金统治者屈膝投降。这里连用两个典故,前者是“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李白《塞下曲》),后者是“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面表示出诗人的雄图大略,一面表示出难以如愿的心声。因为此时李纲已被罢职,寓居长乐,张元幹亦寓居三山(今福州市),另一位表示“义不与桧等共戴天日”的胡铨,也被除名编管了。那么,这“遗恨”何尝不是爱国者所共有的! 这层意思接下来便直白地道出:“谩暗涩,铜华尘土。”这句以蒙上尘土失去光泽的剑比喻坚持抗战的志士被摒弃不用,壮志成虚,亦即张孝祥《六州歌头》“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的意思。 最后,对志同道合者发出深沉的呼唤。谪仙,是唐代诗人李白的雅称。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李白有诗云:“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三首》之一)此反用诗意:请你评论一下吧,在朝廷主和派猖獗、国难当头的今天,我们怎能不问国事,在苕溪上过隐居生活呢?这话似是针对李纲“往来苕霅间”,爱钱塘江水之美,欲治书室湖上说的。“尚许”两字,力重千钧,虽无责备意,但表示出作者态度坚决,绝不过垂钓的闲散生活。再以慰勉对方应昂扬奋发重振旗鼓作结:“风浩荡,欲飞举。”振起全篇,颇有气势,称得上确是“愈著精神”(王骥德)的“豹尾”了,大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情胜概。至此,“怅然”之怀已随浩荡之风而不见了。 本词浓挚坚定的抗金爱国思想贯穿全篇,其豪迈、激扬、奋发的感情,循序渐进,步步加强,写来奇警有力,虽“数百年后尚想起抑塞磊落之气”,却并不“握拳透爪”,剑拔弩张,因此其艺术魅力并不在词人那些“清丽婉转”“妩秀之致”的作品以下,在同类主题的作品中怎不难能可贵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