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潜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潜词

 是一种虽未言传,却可意会的省略方式。表面看来,显示不出丝毫“残缺”或“省略”的痕迹,但是在理解和鉴赏文意时,却离不开那些潜隐在句中的词语。
 26. 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白居易 《琵琶行》)


 评析 诗句并没有说来拜访的人少了。但从“门前冷落鞍马稀”,读者是可以体会到这层意思的,语句委婉而含蓄。
 27.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
 ……
 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
 交给我洗,交给我洗。
 

(闻一多 《洗衣歌》)


 评析 “悲哀的湿手帕”一句中,没有出现 “泪水”这个词,但读者可以凭想象知道手帕之所以湿是由于悲哀流泪所致。潜词省略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28.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王维《鹿柴》)


 评析 这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后期山水诗代表作之一。写的是鹿柴(zhài寨,辋川地名)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中没有“傍晚”、“斜阳”等词语,我们只能根据“返景”、“复照”等字面去意会。全诗采用了反衬手法: 一二句以有声反衬空寂,写出“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的万籁俱静的境界。三四句以光亮反衬幽暗。描写了傍晚时候,一抹余辉射入幽暗的深林,斑驳的树影映照在树下的青苔上,那小片的光影 (返景)和无边的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更加突出了“深林”的幽暗。全诗描绘出一幅静美的自然画图。
 29.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评析 诗人憧憬着那么一天,他同妻子坐在窗前,回忆、述说巴山夜雨。这种时间应出现在那一天的什么时间,作者没有明说,但“共剪西窗烛”不正暗示出是晚上吗?
 30.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 《春望》)


 评析 写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由此联想到彼,通过想象领会诗意。潜词省略在这方面往往能出奇制胜,奏出弦外之音。杜甫在这首诗中,字面上说“山河在”,实际上包含着其他都不存在了的意思;字面上说“草木深”,实际上包含着由于战乱,城内人烟稀少的意思。
 31. 我用残损的手掌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评析 这首诗写于抗战时期。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广大的土地”,目睹“这一角已经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诗中并没有说“日本鬼子侵吞了大片国土,屠杀了无数的同胞”,但从“灰烬”、“血和泥”这几个词中,我们不难判断出谁是罪魁祸首。潜词省实际上是一种含蓄的示意法。
 32.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评析 这是一段描写泉水、游鱼的佳品。作者省略了对泉水直接描写的笔墨,通过写游鱼的姿态写出了泉水的清澈,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33. 渭城朝雨袬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评析 诗人写送别的场面,在诗中并未提到“春天”,但“柳色新”所透露出的春的气息是浓而又浓的,反面比直接点明时间要含蓄生动得多。
 34. 劳动、创造、进步——无止无休。
 爱真、爱善、爱美——不折不扣!
 

(李国桢《古今对联集锦》)


 评析 文中的破折号似可以添补成“要”。但一经这样的转化,诗意就荡然无存了,读起来味同嚼蜡,反而不如目前这样来得新颖别致、耐人寻味。
 35. 说到他的漂亮, 那不只在刘家峧有名,每年正月扮故事,不论去到哪一村,妇女们的眼睛都跟着他转。(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评析 小说并没有正面描写小二黑的漂亮,但是“妇女们的眼睛都跟着他转”所传达出他漂亮的程度,那是凭你如何想象都可以的。
 36.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冰心《繁星·七一》)


 评析 在这首明美如画的诗中,诗人着力讴歌了自己视以为生的慰安、美的典范的母爱。诗的最后一行“母亲的膝上”读者可以补出许多内容,如“我伏在母亲的膝上听母亲讲故事”或者“我伏在母亲的膝上进入甜蜜的梦乡”。
 37. 满枝的榆钱儿炫耀富有,满身的粗皮标明贫苦出身。
 你原是风的弃儿,泥土养育了你,虽然有你不懈的努力。但不要忘记,风吹捧你,仅仅为了攫取; 羊仰慕你,仅仅为了觅食。(靳光耀《树的随想》)
 评析 例文省略了 “榆树”“不懈努力”的内容。因为文章的表达中心是写“榆树”成功和壮大后的警惕,所以省略的内容无需写出,但是读者却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在脑海中加以描绘和想象。榆树的艰难成长过程会给人生途中努力拚搏者许多共鸣。让读者意会,意蕴会更加丰富悠远。
 38. 五月——
 麦浪。
 八月——
 海浪。
 桃花——
 南方。
 雪花——
 北方。
 ……
 我走遍了
 我广大祖国的
 每一个地方——
 

(贺敬之《放声歌唱》)


 评析 诗中的破折号不能用简单的“是”代替。这些句子的含蕴丰富,也许是“翻滚麦浪”、“滔滔海浪”、“桃花盛开”、“雪花飘扬”之类。但是这样“补”进去,语言就会显得板滞,兴味索然,倒不如让读者根据自己的体会去推测想象的好。
 39. 我要到对岸去
 对岸的树丛中
 惊起一只孤独的野鸽
 向我飞来
 

(北岛《界限》)


 评析 这是首朦胧诗,诗意不容易理解。如果在第一句开头加上“孤独的”三字,又在“对岸去”的后面加上“寻找慰藉”数字,在第三句开头加个“却”字,这样诗意就显豁了。原来这首诗是写“人的孤独”心态以及这孤独感的无处不在,表达了青年一代为了摆脱孤独与隔膜、寻找交流和理解的愿望。当然这些意会的词语是不能“添足”的。添上了就会破坏诗意,作者精心营造的意蕴就会荡然无存。由此可见“潜词省”的艺术表现力。
 40. 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评析 诗的语言要求语言洗炼,散文的语言亦然。这是王维写给朋友的信中关于辋川景色的一段描写。文中并没有一字描写山中晚上的微风,但从“辋水沦涟,与月上下”我们可以想象出,在轻柔的夜风吹拂下,辋水起了波纹,水波上下浮动,水中的月影也随之上下浮动的情景。
 41.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
 

(孟浩然《句》)


 评析 这是孟浩然写的诗。全诗只有两句,没有直接写秋夜,却生动地描绘出秋夜的景色。琢磨“微云淡河汉”可知诗写的是夜景,因为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河汉”;品味“疏雨滴梧桐”,自然会联想到秋雨聚成的水滴敲打梧桐枝叶发出的单调的响声。
 42. 血液写成的大字,
 斜斜地躺在南京路,
 这个难忘的日子——
 润饰着一年一度……
 

(殷夫 《血字》)


 评析 诗人以激越的情绪歌唱“五卅”伟大的历史意义。诗中并没有“流血牺牲”这些字眼,但读者从上下文以及“血液”这个词中可知,“血液”并非是一般的“血液”,它表示牺牲了的勇士们的鲜血,因而包含了 “死难烈士”一类没有明说出来的意思。
 4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评析 在这一段抒情文字中,作者用精炼的语言描绘了山水朝暮四季的变化。作者并没有明说这些变化各属于什么季节,但读者却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意会、推断出来:“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季,“佳木秀而繁阴”是夏季,“风霜高洁”是秋季,“水落而石出者”是冬季。
 44.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浣溪沙》)


 评析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词。词人从“溪水西流”得到启示和鼓舞,觉得老年人也可以和年轻人一样发挥充沛的生命力。词中没有写是什么季节,但从“子规啼”可以知道是春夏之交,因为“子规”(杜鹃鸟)在春夏之交时日夜不停地啼叫。
 45.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菩萨蛮》)


 评析 收复失地是作者的坚定志愿,这时在江西做官,身不由己,因此,看到江水冲破重叠的青山的阻碍,向前方奔流,既是羡慕,又感到苦闷。这时候,鹧鸪的叫声“行不得也哥哥”恰好道出了词人的心意。鹧鸪的叫声像什么,作者没写,这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3: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