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二、生产水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50年来,云南种植业有了迅速的发展,耕地产出率大幅度提高。1999年云南总耕地面积302.36万公顷,人均耕地0.073公顷,耕地中水田95.41万公顷,旱地206.95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37.40万公顷,水利化程度47%;机耕面积5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17.2%;每亩耕地化肥施用量(折纯) 19.9千克;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48.42万公顷,复种指数为181.4%。 ☚ (四)持续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9年) (一)粮食作物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云南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一是气候适宜,水热光充足,具有寒温热三带的立体气候特点,适合牧草和畜禽的生长、繁衍。二是草山面积宽阔,全省有草山草场1 531万公顷,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9.9%,其中可利用面积1 193万公顷。三是动物、植物、矿物饲料资源丰富,全省每年可用于饲料的粮食约150万吨,农作物秸秆2 000万吨。四是畜禽种类多。据普查,全省有172个地方畜禽品种,家畜、家禽除骆驼外,国内饲养的家畜均有饲养,既有适应于热带、亚热带的畜种如水牛、瘤牛等,也有适应于高寒山区的畜种如牦牛、绵羊等。五是各族农民积累了丰富的饲养经验。云南畜牧业发展虽有上述优越的条件,但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受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传统观念的束缚,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养猪为过年,养羊为积肥,养牛为盘田”的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在山区、边疆民族地区更为突出,把牲畜的存栏头数当做富有的标志,不讲投入产出,缺乏市场观念。因此,云南畜牧业在历史上从属于农业,处于副业的地位。1949年全省牲畜存栏仅835.61万头,其中猪272.48万头,牛279.55万头,羊205.11万只,马属畜55.15万匹。畜牧业产值仅1.12亿元(当年价),仅占农业总产值的13.5%。肉食供应不足,吃肉长期靠省外调入供应。 ☚ (四)快速发展时期(1979—1999年) (一)畜牧业基地建设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40多年来,云南农垦在滇南、滇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屯垦戍边”,开发荒山荒地,建立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种植业、农牧业、养殖业、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旅游业和外贸等企业群体,发展了科技、教育、卫生等项事业。1999年全系统国内生产总值119 503万元,比1978年的22 150.8万元增长4.4倍(按现价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90 432万元,比1978年的21 609.5万元增长3.2倍;第二产业9 632万元,比1978年的706.2万元增长12.6倍;第三产业19 439万元,比1978年的375.2万元增长50.8倍。第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3%,比1978年的4.9%增加19.4个百分点。1978—1995年云南农垦经济发展和职工收入情况见表5-6-1。 表5-6-1 1978-1995年农垦经济发展及职工收入情况
云南农垦建设资金来源,一靠国家投资,45年来国家累计投资总额15.03亿元;二靠企业本身积累扩大再生产资金,30多年来累计企业自筹投资总额12.43亿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农垦企业实行财务包干办法,企业本身积累的扩大再生产资金,已成为企业投资的主要来源。三靠银行贷款,用作扩大橡胶及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本建设投资、企业技术改造和增加流动资金。1995年末,垦区银行贷款余额10.43亿元,其中长期贷款5.99亿元,短期贷款4.44亿元。至1995年,垦区累计向国家上交利润、税金9.6亿元。此外,农垦利润返还地方2 724万元,支援地方建设资金1亿多元,支援地方发展民营橡胶借款1 563万元。农垦兴办的公益事业如公路、桥梁、电站、通讯、影视、教育、卫生等,当地群众都直接受益,对帮助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经济文化,推动社会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此外,垦区还为国家承担了许多社会性、政治性任务,安置越南归国难侨和老挝难民共5200余人。 ☚ (四)全面发展阶段(1979-1999年) (一)热带、亚热带农林牧业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1978年后,全省水产业的水产品总产量从以捕捞为主转化为以养殖为主;从粗放经营逐步转向集约化规模经营;从家庭副业型生产逐步转向产业化生产。1997年全省水产品产量118 872吨,比1952年增长122.8倍,产值约为12亿元,约占农业总产值的2%。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84.5%。养殖面积扩大,全省养殖水面达3.63万公顷,其中池塘、坝塘养鱼2.63万公顷,占池塘、坝塘总水面的88%,水库养鱼占水库面积的93%。1999年水产品产量达15.53万吨,产值(现价) 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养殖产量占总产量的86.5%,养殖水面为8.06万公顷,其中:池塘、坝塘养鱼2.8万公顷,水库养鱼3.9万公顷,分别占总养殖面积的34.7%和48.4%。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使鱼产量明显提高,池塘精养高产,稻田养鱼、网箱养鱼、流水养鱼逐步成为云南渔业的增长点。1997年,云南省的渔业生产水平与全国平均生产水平相比仍然存在着五低情况:即总产低(渔业产量仅占全国淡水产品产量的0.83%,单产低(养殖水域单产为72.3千克,仅为全国平均单产的45.4%),人均占有量低(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为2.9千克,为全国的10%),劳动生产率低(每个渔业劳动力生产水产品539千克,仅为全国的18.8%),水面资源利用率低(开发利用的养殖水面为76 306公顷,仅占全省可养鱼水面的42.9%)。水产品在动物食品产量中的比重,全国占1/3,而云南仅占5%。 ☚ (四)持续快速发展时期(1986—1999年) (一)水产养殖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种植业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以及投入的不断增加,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五)全面持续发展阶段 (一)粮食作物 ☛ (一)用材林/(二)经济林/(三)防护林/三、林业区划/(一)淮北平原农田防护林区/(二)江淮丘陵用材、薪炭林区/(三)大别山地水源、用材林区/(四)沿江平原丘陵防护、薪炭林区/(五)皖南山地用材、经济、水源林区 ☚ (六)振兴阶段 (一)用材林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安徽畜牧业保持连续发展的好势头,过去一直作为家庭副业的畜牧业逐渐向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转变,主要表现在: ☚ (四)畜牧业全面发展阶段 (一)畜产品总量迅速增加 ☛ (一)捕捞业/(二)养殖业/三、水产品保鲜加工/(一)水产品的冷冻冷藏/(二)水产食品的加工/(三)水产工艺装饰品的加工/四、水产基地建设/(一)城郊养鱼基地建设/(二)国家商品鱼基地的建设/(三)联营渔场基地建设/(四)渔业综合基地建设 ☚ (四)持续增长阶段 (一)捕捞业 ☛ (一)粮食作物/(二)经济作物/(三)其他作物 ☚ (二)新中国成立后 (一)粮食作物 ☛ (一)采种育苗/(二)平原绿化/(三)山区造林/(四)工程造林/(五)经济林生产/(六)林业基地建设/(七)低产林改造 ☚ (二)新中国成立后 (一)采种育苗 ☛ (一)畜牧业生产能力/(二)畜牧业生产方式/(三)畜牧业产值/(四)畜产品产量/(五)畜牧业生产结构 ☚ (二)新中国成立后 (一)畜牧业生产能力 ☛ (一)水库养殖/(二)坑塘养鱼/(三)湖泊养殖/(四)河沟养殖/(五)网箱养殖 ☚ (三)改革开放后 (一)水库养殖 ☛ (一)企业组织形式/(二)产业结构/(三)产品结构与主要产品产量/(四)强县、强乡(镇)、强村、强企业/(五)工业小区建设/三、外向型乡镇企业/(一)政策措施/(二)重点企业简介/四、乡镇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 (三)突起阶段 (一)企业组织形式 ☛ (一)企业分类和劳动力结构/(二)产值构成和主要产品生产/(三)投资和效益/(四)企业素质 ☚ (三)蓬勃发展时期 (一)企业分类和劳动力结构 ☛ (一)粮食作物/1.玉米/2.水稻/3.小麦/(二)经济作物/1.棉花/2.烤烟/3.甜菜/4.芦笋/5.麻类/(三)蔬菜/(四)水果/1.水果产量居全国领先水平/2.栽培结构得到很大优化/3.建设了一批果品生产基地/4.保鲜加工能力明显提高/(五)柞蚕 ☚ 一、发展历程 (一)粮食作物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到1996年底,全省森林面积已由新中国成立初的188.3万公顷,发展到451.1万公顷,增加了1.4倍; 森林蓄积量由6 660万立方米发展到1.7亿立方米,增加了 1.6倍; 森林覆盖率由 12.9%增加到30.95%,全省生态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 (四)发展阶段 (一)造林绿化 ☛ (一)供给量/(二)畜牧业结构/(三)畜产品加工 ☚ (二)商品生产阶段 (一)供给量 ☛ (一)水产品产量/(二)海洋捕捞/1.作业装备水平/2.远洋捕捞/(三)海水养殖/(四)淡水养殖/(五)渔场和渔港建设/(六)水产加工/三、渔政渔港管理/四、发展评价 ☚ 4.新发展阶段 (一)水产品产量 ☛ (一)经济总量 ☚ (四)发展新时期 (一)经济总量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几十年来,辽宁省国有农场的生产管理水平、集约化程度在不断提高,经营范围在逐步扩大,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进程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发挥着巨大的牵动和辐射作用。1996年,全省农垦系统实现社会总产值106.8亿元,国民生产总值33.3亿元,向国家缴纳税金11.5亿元,出口创汇5 200万美元,职工平均收入达3 200元。 ☚ 一、发展历程 (一)农业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黑龙江省的林业生产分为4个系统。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林业 (一)建设大兴安岭林区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后, 黑龙江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不同阶段, 资源条件、市场需求和效益高低, 综合考虑,突出重点, 全面安排, 使生产水平和畜产品产量质量不断提高。1949—1958年以保护和发展耕畜为重点;1959—1979年发展养猪为主; 进入80年代以后, 商品畜牧业提到重要日程, 并得到长足发展, 特别是奶牛和家禽发展速度更快。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畜牧业 (一)畜禽结构 ☛ (一)水产品产量/(二)渔业产值/(三)水产养殖面积/(四)鱼种生产/(五)群众养鱼户/(六)渔船、渔具 ☚ (二)新中国建立后的渔业 (一)水产品产量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已达625 028家, 比1990年增加20.5%, 吸纳农村剩余劳力207.5万人, 比1990年增长29.9%, 占农村劳动力35.9%, 比1990年增长5.8个百分点。1990—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由161.9元增加到813.4亿元 (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下同), 增长4倍, 年递增38%, 占社会总产值比重由22.6%上升到40.4%。乡镇工业总产值86.8亿元增加到442.7亿元, 增长4.1倍, 年递增38.5%, 占全省工业总产值比重由10%上升到20%。按农业部统计口径, 1995年全省乡镇企业收入实现869亿元,实现利税总额56.2亿元, 比上年分别增长46.9%和24.9%, 完成增加值244亿元, 其中工业增加值140亿元, 拉动全省乡及乡以上工业上升5.9个百分点。原定的 “八五”计划及 “跨越工程”第一阶段目标已全面完成。 表5-6-1 乡镇企业单位数 (1978—1995年) 单位: 个
表5-6-2 乡镇企业从业人员 (1978—1995年) 单位: 万人
表5-6-3 乡镇企业总产值 (1978—1995年) 单位: 亿元
☚ (三)发展阶段 三、产业产品结构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后, 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先后多次开展了大规模农田基本建设, 积极推广了以改良品种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成果,改革农业耕作制度,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不断提高。1995年,福建耕地面积120.4万公顷, 农作物播种面积283.5万公顷,复种指数达235%,粮经(包括园艺作物)种植面积比例58:42。实际机耕面积39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2.4%;有效灌溉面积93.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7.8%。优质农作物产品占50%以上,有12个产品名列全国前5位。耕地每公顷产值达21210元,居全国前列。种植业商品率52%。福建是全国主要双季稻产区,也是甘蔗、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烟叶、花卉和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较多的省份。是全国种植业较为发达的省份之一。 ☚ (二)新中国成立后 (一)粮食作物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46年来,福建省林业建设取得很大成绩,在实现绿化达标的同时,林业产业经济也有很大发展,仅林业系统森工企业就创税利50多亿元。目前,商品木材年产量600万立方米、毛竹年产量8000万根,均居全国第2位。年产松脂10万吨、松香7万吨、人造板60万立方米, 均居全国第3位; 年产木浆80万吨,居全国前列。1995年全省林业总产值达291亿元,其中林业系统产值达119亿元。在闽西北林区,林业真正成为地方支柱产业。 ☚ (四)改革开放阶段 (一)林地林木资源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后,福建各级人民政府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和鼓励发展畜牧业的方针政策,引进推广优良畜禽品种,开展畜禽疫病防治,畜牧业迅速恢复发展。特别是1978年后,实行以家庭饲养为主,进一步放开市场和畜产品价格,广泛开展畜禽品种改良和杂交优势利用,积极发展饲料工业,推广先进饲养管理技术和畜禽疫病防治等,畜牧业生产全面持续发展。1995年,全省肉类总产量126.61万吨、禽蛋26.95万吨、奶类6.32万吨,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6.32倍、1.96倍、5.96倍。畜产品人均占有水平,分别为肉类40公斤、禽蛋8.5斤、奶类2公斤。畜产品生产总量、人均占有量,均创历史最高水平。肉类已高于全国人均37.5公斤水平,蛋、奶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65.28%和37.79%。 ☚ (三)全面发展阶段 (一)养猪业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199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257.27万吨, 是1949年6.75万吨的38倍,总产量居全国第4位;人均占有量达79.5公斤,居全国首位。1995年,全省水产业总产值达161.89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其中,渔业产值111.01亿元,比1990年增长1.3倍,年均增长40.6%; 渔业产值占农业产值比重达到26.55%,居农业五业之第二位;水产业总产值占全省国民经济的比重达6.77%。福建省水产业进入一个全面开发、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将成为福建省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中的一项支柱产业。 ☚ (三)改革发展阶段 (一)海洋捕捞业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经历了从低水平到高水平逐步演变过程,乡镇企业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生产水平日益提高。 ☚ (四)腾飞阶段 (一)产业结构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1995年,农垦国民生产总值8.04亿元,比1990年增长1.8倍。其中,第一产业2.29亿元,增长26.6%;第二产业4.62亿元,增长3.1倍,第三产业1.12亿元,增长8.8倍。工农业产值19.8亿元,比1980年增长28.6倍。大南坂,西滨,古农等9个农场产值超亿元。农垦企业从1979年开始扭亏为盈后,连年盈利,利润总额1.47亿元,累计上交税金4亿元。1992年,福建农垦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垦综合经济效益十佳垦区”之一。1995年,农垦职工平均收入4 835元,人均收入2 456元,高于全省农村平均水平。人均住房面积已由1980年的4.3平方米增加到14.3平方米。农垦企业除保障15万人的自给外,每年还向国家和社会提供大宗农副产品,为出口创汇,增加城市有效供给做出了一定贡献。 ☚ (二)新中国成立后 (一)农业 ☛ (一) 粮食作物/(二) 经济作物/(三) 食用菌/三、建设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一) 调整种植业区域布局/(二) 建设“高优高”农业示范区和“三高”粮田/(三) 发展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第三节 蔬菜/一、发展历程/二、生产水平/(一) 食叶类蔬菜/(二) 食果类蔬菜/(三)食茎类蔬菜/(四)食花类蔬菜/(五)食根类蔬菜/三、基地建设/(一) 种苗设施/(二) 栽培设施/(三) 排灌设施/(四) 耕作植保机具/(五) 包装运输设备/四、栽培技术/(一) 良种繁育/(二) 育苗/(三) 保护地栽培/(四) 植物保护/五、生产管理/(一)行政管理/(二)产销管理/(三) 政策/第四节 林业 ☚ (二) 新中国成立后 (一) 粮食作物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40年代, 近郊蔬菜年公顷单产约16 500千克。新中国成立后, 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蔬菜生产, 加强对蔬菜生产的领导和技术指导。1953年, 蔬菜公顷单产只有19 500千克, 到1957年已提高到37 650千克, 而且花色品种发展到400多个。从80年代初开始了对蔬菜生产种苗、栽培、排灌、耕作、包装运输5个系列化的技术改革工程, 到90年代初, 蔬菜生产基本实现育苗工厂化、栽培保护化、排灌和施肥沟渠化、耕翻和植保机械化、运输车辆化。从而大大增强了菜区抗灾保淡能力, 蔬菜上市总量趋于稳定。到1996年, 全市1.26万公顷常年菜地生产总量为120万吨, 亩产达到94 500千克, 实现产值9亿元, 公顷产值为71 790元。 ☚ 一、发展历程 (一) 食叶类蔬菜 ☛ (一) 肉猪/(二) 肉禽/(三) 鲜蛋/(四) 奶牛/(五) 耕牛/(六) 其他 ☚ (二) 新中国成立后 (一) 肉猪 ☛ (一) 海洋捕捞/(二) 淡水捕捞/(三) 水产养殖 ☚ (二) 新中国成立后 (一) 海洋捕捞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种植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更快。1995年全市总耕地面积42.7万公顷。其中:粮食占地30.79万公顷,占72.1%;机耕面积38万公顷,占89.2%;机播面积19.5万公顷,占45.7%;机收面积12.3万公顷,占28.9%;有效灌溉面积35.5万公顷,占83.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7.3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4.3万公顷,占77.3%;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8万公顷,占8.4%;蔬菜播种面积8.1万公顷,占14.1%。粮食总产量207.5万吨,比1949年增长7.8倍;比1978年增长75.6%。棉花总产量11 217吨,比1949年增长6.1倍;比1978年增长3.9倍。油料总产量40 069吨,比1949年增长22倍,比1978年增长3倍。 ☚ (二) 新中国成立后 (一) 粮食作物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天津市林业生产技术水平由原来简单粗放的育苗、造林与管护发展到当今的坚持林木良种化,实行工程造林,严格科学与法制管理,向生态林业、景观林业与生态经济型林业迈进。 ☚ (四) 全面振兴阶段 (一) 苗圃建设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天津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重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天津畜牧业生产水平得到了迅速提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四) 全面振兴,蓬勃发展阶段 (一) 畜牧业产量逐年递增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天津市的水产业在解放前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都很落后,生产水平很低。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淡水养殖业开始起步,海洋捕捞业得到恢复与发展,沿海港养盛行,水产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天津市水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5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53 481吨,其中海洋捕捞24 067吨,海水养殖1 778吨,淡水养殖111 861吨,淡水捕捞15 775吨,分别占总产量的比例为:15.68%、1.16%、72.88%、10.28%。历年水产业生产结构见表3-5-1。1995年全市渔业总产值10.58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7.67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9%。1995年全市水产品人均占有量17.16千克,比1990年的12.7千克增加35.12%,比1985年的6.1千克增加181.31%。 ☚ (四) 持续发展阶段 (一) 海洋捕捞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1995年,天津农垦系统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1 177万元 (现价),其中第一产业2400万元,占7.69%;第二产业24 245万元,占77.77%; 第三产业4 532万元,占14.54%。天津农垦系统总资产14.27亿元,所有者权益52 615万元; 固定资产原值72 995万元;净值55 750万元; 实现利润总额3 057万元。缴纳税4 412万元,职工人均工资4 342元。 ☚ (四) 全面振兴发展阶段 (一) 农业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42年来,贵州种植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种植业 (一)主要作物产量大幅度增加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据1990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复查结果,全省林业用地面积为739.8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42%。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260.28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4.8%; 疏林地84.4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4.8%; 灌木林地62.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3.5%;未成林造林地14.55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0.8%; 宜林荒山318.14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18.1%。在有林地中,用材林面积占62.6%,经济林面积占13.4%,防护林面积占10.4%,薪炭林面积占8.4%,特用林面积占2.9%,竹林面积占2.3%。树种林分: 阔叶类占43.2%,马尾松占32.6%,杉木占14.9%,云南松占3.4%,柏木占3.1%,华山松占2.8%。龄组林分:幼龄林占68.1%, 中龄林占24.8%,近熟林占3.9%,成熟林占2.4%,过熟林占0.8%。全省森林覆盖率14.8%,加上灌木林覆盖率18.3%。全省活立木总蓄积量13 777.9万立方米。 ☚ (二)新中国成立后林业状况 (一)大力造林,扩大森林资源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前,畜牧业在贵州农村经济中所占份额很小。经过4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农村支柱产业。1990年全省大牲畜、生猪、羊、家禽的存栏数分别为659.4万头,1 359.4万头,177. 7万只和3 762.7万只,比1949年分别增长167. 2%、320. 7%、368. 9%和438.5%;当年出栏肥猪800万头,比1952年增长447.6%;猪牛羊肉年产量71.3万吨,比1950年增长16. 5倍。1990年全省人均占有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2.8公斤、1.4公斤和0.3公斤,其中肉类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全年还调出肉牛20万头、羊3. 2万只、肉猪30多万头。1949—1990年畜牧业产值从1. 6亿元上升到16. 75亿元,增长10. 3倍,每年平均递增5.9%。畜牧业产值增长速度高于农业的增长速度,也高于林业、种植业和副业,仅次于渔业。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1949年为17. 9%, 1957年为13.8%,1978年为16.9%,1990年为24.3%。 ☚ (二)新中国成立后畜牧业状况 三、畜牧业现代化建设 ☛ (一)苗种生产和国营渔场建设/(二)池塘养鱼/(三)稻田养鱼/(四)山塘水库养鱼/(五)湖泊养鱼/(六)网箱养鱼/(七)流水养鱼/(八)江河捕捞 ☚ (二)新中国成立后水产业发展状况 (一)苗种生产和国营渔场建设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州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得到了较快发展。到1990年,全省乡镇企业已发展到38.29万个;从业人员106.95万人;企业总收入(包括往年遗留的库存产品收入)50.50亿元;企业总产值按当年价计算达46.063亿元;企业获纯利润5.1亿元;实缴国家税金1.74亿元;职工年工资总额达12.58亿元;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8.89亿元。乡镇企业总产值上500万元的县有32个,其中遵义县、乌当区、花溪区、盘县特区、清镇县、毕节县、遵义市、安顺市、威宁县总产值上亿元,最高的遵义县达3.19亿元。年产值10万元以上的企业2 290个,其中100万元以上的242个。六盘水市联营铅锌选矿厂、贵阳朝阳钢厂、贵阳金刚砂厂、上海锌厂赫章分厂、清镇山牌磨料厂等企业年产值上1 000万元,最高的六盘水市联营铅锌选矿厂为3 430.45万元。经过10多年的发展,贵州乡镇企业已拥有7大产业、36个工业行业,能生产上千种产品,到1990年底,全省乡镇企业先后获得部优产品6种,省优产品24种,全省行业评比获奖产品24种,全省乡镇企业系统获奖产品68种。在全国食品博览会和中国优质保健产品“金鹤杯”评比中,有7个产品获金奖,3个产品获银奖。乡镇企业生产的金属镁、乙炔炭黑、羧钾基纤维素钠、金属砷、玻纤布油毡、炸药卷纸、食用纯碱、绞股兰口服液、塑壳全封闭蓄电池等填补了贵州甚至西南地区的空白,有的产品替代了进口。 ☚ (四)乡镇企业发展时期 (一)乡办、村办、户办、联办情况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湖南省农业、农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二)新中国成立后 三、商品粮基地建设 ☛ (一)林业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二)造林绿化成效显著/(三)森林工业稳步发展/(四)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加强/(五)林业勘察设计卓有成效 ☚ (二)新中国成立后 (一)林业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 ☛ (一)改革开放以前/(二)改革开放以后 ☚ (六)高速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以前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湖南渔业, 历史上以捕捞为主, 养殖为辅, 生产水平发展不快。新中国成立初期至70年代初, 实现由捕捞为主转向养殖为主, 仍处在农村家庭副业生产水平。改革开放以来, 通过落实各项经济政策, 建立健全渔业生产责任制, 全省渔业生产持续、稳定向前发展,逐步成为农业经济中的一项支柱产业。1950—1977年全省水产品产量平均每年增长2 592吨,1978—1995年水产品产量平均年增长41 338吨, 1998年全省水产品产量达116.78万吨, 比1949年增长26倍, 比1978年增长8.84倍人均占有量17.97千克。1998年全省渔业总产值79.57亿元, 仅次于粮食和生猪, 比1949年增长226倍, 年均增11.7%, 是湖南农村经济中发展最快、最具优势的产业。历年水产业生产结构见表3-5-1。 表3-5-1 历年水产业生产结构
注: 表中水产品产值, 1952、1957、1962、1965、1975、1978年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 1980、1985年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 1990—1998年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 ☚ (三)大发展阶段 (一)淡水养殖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1992年,广西耕地面积261.07万公顷,其中水田157.27万公顷,旱地103.77万公顷,人均耕地0.89亩(0.06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37.37万公顷,复种指数为205.83%。粮食、经作和其它作物的面积比例为65.54:18.23:16.23。当年机耕面积151.3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57.98%,其中机耕水田占96.25%。1992年农作物种植业产值187.28亿元(1990年不变价),全国排序第12位。耕地每公顷产值7 173.55元。广西是我国双季稻主产区之一,也是甘蔗、热带、亚热带水果主要产地之一。种植产品及其加工品是广西出口创汇的主要物资之一。 ☚ 3.全面发展时期 (一)粮食作物 ☛ (一)林木种苗/1.林木种子采购/2.林木良种选育与繁育/3.育苗 ☚ (五)大发展阶段 (一)林木种苗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43年来,广西畜牧业生产水平随着政策不断完善、粮食生产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普及、畜牧兽医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而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养猪业、养禽业、养牛业、养马业的生产水平提高较快,出口创汇也增加。1992年畜牧业产值达79.95亿元,是1978年的13.78倍,1949年的52.9倍。广西的畜禽肉类主要是猪肉,从1986年以后自给有余,调出到自治区外的肉猪比调进的多。1992年广西有7 000个畜产品促销点机构,2万多人组织流通,仅销往广东、海南等外省的肉猪就达150万头,仔猪600万头,肉鸡2 300万只。1992年广西的畜禽肉类总产量达到136.2万吨,分别是1978年和1949年的3.44倍和12.68倍;禽蛋产量达8.83万吨,比1978年增长4.19倍;奶类总产量达9 441吨,比1978年增长3.24倍;蜂蜜产量达3 399吨,比1980年增长78.89%。人均占有水平也有很大提高。1992年广西人均占有畜牧业产值182.53元,比1978年提高9.68倍,比1949年提高21.21倍;人均占有畜禽肉类产量达31.25公斤,比1949年提高了4.77倍。1992年广西按从事农林牧副渔业的劳动力1992年为1 602万人计算,平均每人生产畜禽肉类产量达85.0公斤,畜牧业产值达499.06元,分别比1978年提高1.45倍和9.47倍。广西出口活畜活禽创汇:60年代平均每年创汇728.8美元;70年代平均每年创汇1 682.9万美元;80年代平均每年创汇2 352.3万美元;90年代平均年创汇2 400万美元。在全国畜牧业12项生产指标排位中,广西有6项指标排在全国各省、市(区)前10名;水牛存栏数居全国第一;牛总存栏数和禽肉产量均居第5位;生猪存栏数居第8位;肉类总产量、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均列第10位。 单位: 吨
(续)
表3-5-4 1949—1992年畜牧业产值统计表
(续)
☚ 7.建立畜牧行政领导机构和健全畜牧兽医服务体系,加强畜牧技术培训和业务指导以及农村科学技术普及 (一)生猪生产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广西水产业主要由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淡水养殖、淡水捕捞及水产品保鲜加工业、种苗繁育和技术推广等服务业组成,占主导地位的是海洋捕捞和淡水养殖,产量分别占全自治区水产品总量的53.7%和34.4%。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分布在沿海的北海、合浦、钦州、防城等四市、县;淡水渔业各地都有,但主产区集中在桂东南的玉林、梧州、钦州三地(市)和南宁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80年代中期起,广西水产业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时期。1950—1979年的30年,水产品产量年均增加2 603吨;1980—1993年的14年,年均增加达3.951万吨,为前30年年均增加量的15倍多。1993年全自治区水产品产量突破50万吨大关,达到56.51万吨,为1949年的32倍,为1980年的5倍多。水产品总产量居全国第9位。人均水产品占有量13公斤,比1979年2.9公斤增长3.5倍。历年水产品产量结构见表3-6-1。 ☚ 3.快速发展阶段 (一)海洋捕捞业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广西农垦企业,在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从开荒建场单纯植胶到多种经营、农工商综合经营,生产不断发展,经济效益上升。1992年社会总产值(当年价)达11.8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23亿元,工业总产值7.02亿元,建筑业总产值0.11亿元,运输业总产值0.09亿元,商业总产值0.40亿元。国民生产总值为3.5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48.8%,第二产业占38.4%,第三产业占12.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 065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1.45亿元,新增固定资产1.22亿元,交付使用率84%。年末社会劳动者人数为9.0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占65%,第二产业占25.5%,第三产业占9.5%。工农业总产值(1990年不变价)12.76亿元,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45万元。均比1978年成倍增长。见表3-8-1。 表3-8-1 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增长情况
☚ (五)改革发展阶段 (一)热带、亚热带农林牧渔业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广西华侨企业经历了30多年的艰苦创业的过程,已初步发展成为种植业、养殖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商业的大型综合性多元经济的企业群体。1992年实现社会总产值6.79亿元,比1978年(按可比性换算)增长7倍多,其中农业增长3倍,工业增长9倍;工业总产值占全社会总产值70%;商品出口总值占全部销售总值16%。 ☚ (三)深化改革时期 (一)农业生产 ☛ (一)基本情况/(二)社会经济情况/(三)经济效益 ☚ (四)全面振兴阶段 (一)基本情况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山东省种植业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有些作物对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 (五)全面发展阶段 (一)粮食作物 ☛ (一) 粮食作物/1.小麦/2.夏杂粮/3.大麦/4.玉米/5.马铃薯/6.糜、谷/7.大豆/8.水稻/(二)经济作物/1.棉花/2.油料/3.甜菜/4.烟叶/5.药材/(三) 其他农作物/1.蔬菜/2.瓜类/3.青饲料作物和绿肥/4.果树 ☚ 5.全面发展阶段 (一) 粮食作物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40多年的努力,甘肃林业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就。林业已成为一个包括造林经营、林政保护、木材采运与加工、林产化工、勘察设计、科研教育等在内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经济部门。截止1992年,全省有林业行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1 307个,职工42 4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4 782人,累计完成投资8.28亿元,完成林业产值64.7亿元,林业在整个农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提高。 ☚ 3.振兴阶段 (一) 植树造林 ☛
☚ 5.改革开放14年,甘肃畜牧业走向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阶段 (一) 牲畜数量及产品产量 ☛ 1.鲜鱼产量/2.科学养鱼/3.群众渔业/4.国营渔场/5.鱼苗鱼种生产/6.商品鱼基地建设/7.国营渔场、集体渔场、群众渔业齐发展/三、发展渔业生产的几点经验/1.坚持以渔为业,全面贯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方针/2.坚持发动群众,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3.坚持科技兴渔,发展“两高一优”的渔业生产/4.加强渔政管理,坚持依法治渔 ☚ (三) 健康发展阶段 1.鲜鱼产量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甘肃的乡镇企业,经历了30多年曲折发展的历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导下,经过14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到1992年底,全省各类乡镇企业已发展到239 471个,总产值达到110.33亿元,按国民经济部门分,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建筑企业、运输企业和其他企业依次分别占企业单位总数的0.96%、34.86%、3.25%、26.6%和34.29%;总产值依次分别占0.93%、51.17%、19.46%、15.42%和13.02%。按经济类形分,乡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企业和个体企业依次分别占企业单位总数的2.96%、4.02%、3.52%和90.92%;总产值依次分别占32.87%、14.14%、9.54%和43.45%。见表4-7-7、4-7-8。 表4-7-7 1992年全省乡镇企业单位数按国民经济和经济类型的分布情况
表4-7-8 1992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按国民经济部门和经济类型的分布情况
注:按当年现行价格计算。 从表4-7-7和表4-7-8显示的数字看,1992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分别占全省社会总产值和农村社会总产值的18.56%和49.25%,高于1987年全省农村社会总产值(95.50亿元)14.82亿元。乡镇工业总产值分别占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全省全民和集体工业总产值的51%和15.71%,超过1990年全省国营工业企业总产值(55.54亿元)0.91亿元。乡镇企业安置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共有1 436 379人,分别占了全省农村劳动力和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人数的16.93%和70.11%。其他一些主要的经济指标和发展状况见表4-7-9。 表4-7-9甘肃省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绝对数)
表4-7-9提供的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反映了甘肃乡镇企业现阶段的发展状况, 说明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增加出口创汇和国家税收,实现国家工业化, 加快农村集镇建设, 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巩固工农联盟和基层政权,促进全省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而且还以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成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繁荣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必由之路。 ☚ (四) 乡镇企业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 三、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43年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武威人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同心同德,深化改革,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努力改变农业生产条件,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用自己辛勤的劳动和智慧,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武威,建成了农村经济初步繁荣的新武威,使全区农业生产发生了巨大变化。 ☚ 4.全面发展时期 (一)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 ☛ (一)粮食作物/(二)棉花/(三)油料/(四)甜菜/(五)瓜果/(六)蔬菜/(七)苜蓿、绿肥/(八)麻类、啤酒花、烟草和中药材等 ☚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 (一)粮食作物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通过全区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新疆林业蓬勃发展。截止1995年,人工造林保存面积69.1万公顷,平原天然林封育面积77.3万公顷,其中达到封育成林标准的有3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80年的1.03%提高到1.68%。已有4个地(州)、60个县(市)、3个农垦师(局)、124个农牧团场实现了农田林网化,266.7万公顷农田得到了防护林庇护。有21个县(市)实现了平原绿化,伊宁市已率先进入全国绿化先进百佳县(市)行列。平原林木材年产60万立方米,基本上解决了农村用材。森工企业逐步转换经营机制,做到当年采伐当年更新,加快了后备资源的培育和更新造林步伐。到1995年,山区迹地更新面积累计达2.55万公顷,森林资源生长量大于消耗量,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 ☚ (二)新中国成立后 (一)种苗培育 ☛ (一)牲畜数量/(二)畜产品产量/(三)蚕桑与养蜂/(四)畜牧业产值 ☚ (二)新中国成立后 (一)牲畜数量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疆1995年水产品产量4.44万吨,占全国的0.18%,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第23位,居西北五省区之冠;人均占有2.7公斤,相当于全国的12.67%,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居第21位。 ☚ 一、发展历程 (一)淡水养殖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疆乡镇企业1980年以来有很大的发展,目前已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较低,比发达地区差距更大,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较低。
☚ 一、发展历程 (一)企业布局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1950—1992年的43年间,浙江林业建设取得巨大成绩,全省总共造林5 563.5千公顷,其中基地造林695.6千公顷(含速生丰产林138千公顷),飞机播种造林277.3千公顷;封山育林23 887.3千公顷,抚育林木122 827. 3千公顷;四旁植树203 871.3万株;全省共采集林木种子5.02万吨,育苗68. 3千公顷(表3-3-3、4)。根据1989年普查资料,全省林木蓄积量达11 245. 7万立方米,毛竹蓄积量达64 613万株,森林覆盖率为45.8%,分别比1957年增长6.4倍、1. 2倍和8个百分点。1994年全省林木蓄积量达1. 23亿立方米,毛竹蓄积量达8亿株,森林 表3-3-3 林业生产发展水平表 面积单位: 千公顷
注: 1961年开始飞机撒播造林,1972年开始基地造林。 表3-3-4 1985—1992年造林面积及分类面积表 单位: 千公顷
表3-3-5 森林蓄积量与覆盖率表
表3-3-6 林业和森工产值表 单位: 亿元
主要树种的林产品情况是 (表3-3-7)。 1.松木。是浙江省古老的乡土树种,过去主要靠飞子成林。新中国成立以来,实行人工造林。到1992年,全省共有马尾松1547.9千公顷,占用材林面积的56.5%;活立木蓄积量为5 269万立方米,占全省总蓄积量的46. 9%。 2. 杉木。浙江省栽种杉木已有1 200年以上的历史,是主要速生用材树种,历史上概为扦插造林,插杉 表3-3-7 林副产品生产水平表 单位: 吨
3. 竹子。浙江是产竹大省,栽培毛竹已有7 000年历史,利用竹子造纸也有1 700多年历史。全省竹林面积、蓄积量和竹材年产量均居全国前茅,毛竹年商品量占全国的1/4。1992年,全省有竹林533. 3千公顷,蓄积量8亿株;竹产品品种达6大类20多个系列2 000多个品种,年产值5亿元,其中出口交货值达4 000多万元。 4. 油茶。浙江油茶已有近千年栽培史。集中成片产区主要在浙西、浙南两片的12个县(市),产量约占全省总产量的80%以上,其中常山、青田、丽水三县(市)占12个县产量的50%左右。历史上最高产量为1981年,产油茶籽4. 35万吨。1992年,全省油茶面积约166. 67千公顷,年产油茶籽21 621吨。 5. 油桐。浙江的油桐已有600多年栽培历史。历史上最高产量为1952年,达1. 14万吨。1992年全省油桐面积20千公顷,产油桐白1 618吨,出油率达35%。浙江的桐油因其油质特佳而饮誉国内外,近年出口量约占世界出口总量的40%。 6. 乌桕。浙江是全国乌桕重点产区,已有1 400多年的栽培历史,尤以金华、衢州两市为最多,这两市的兰溪、龙游两县(市)的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40%以上。历史上最高产量为1954年,达5.5万吨。1992年,全省乌桕面积约13.33千公顷,产乌桕籽1 726吨。 7.漆树。浙江栽培利用生漆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主要产区分布在建德、桐庐、淳安、临安、富阳、诸暨、天台等县(市),尤以建德市为最多,该市生漆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50%左右,并以“严漆”之称驰名中外。1992年,全省漆树面积近666.67公顷,生漆产量为33吨。 8. 香榧。属第三世纪孑遗植物,为世界稀有珍贵干果之一,也是浙江传统特产,已有1 300年栽培历史。主产区在诸暨、嵊州、绍兴三县(市)交界的会稽山区和东阳市的玉带山一带,安吉、临安、东阳、上虞、宁海等县(市)也有少量香榧树,其中诸暨市枫桥镇为著名的香榧集中产区。历史上最高产量为1965年,达434吨。1992年,全省香榧面积约666.67公顷,产量270吨。 9. 山核桃。是浙江特有的林特产品。产区集中在临安、淳安、安吉、桐庐四县,以临安昌化的山核桃最著名。山核桃多系野生幼苗生长成林,人工栽培有300年历史。全省投产面积约13.3千公顷,常年产量为1 961吨,最高的1979年达7 000吨。 10.板栗。浙江的板栗有1 6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产地为长兴、诸暨、上虞、富阳等县(市),1992年全省有成片板栗林33.3千公顷,产板栗6 938吨,总产值约5 552万元。 11.银杏。是现存的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汉代浙江就有栽培。集中产于长兴、诸暨、临安等县(市)。现有银杏片林约666.7公顷,常年产量300吨,其中长兴县产量占一半以上。全省银杏产品已开发的有四大系列近80个品种,主要出口外销到新加坡、日本、泰国、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12.松脂。可制松香,系化工原料,松阳县为重点产区。1992年,全省松脂产量2 600吨。 其它的树种和林产品还有:柿子、杨梅、枇杷、厚朴、山茱萸、白术、香菇等 (详见本章第二节)。 浙江省用材林优势树种面积和蓄积比较,以及森林资源年平均生长量与消耗量变化比较情况如表3-3-8、9。 表3-3-8 用材林优势树种面积和蓄积比较表 单位: 千公顷、万立方米
表3-3-9 森林资源年平均生长量与消耗量变化比较表 单位: 万立方米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林业 三、主要措施 ☛ (一) 产区分布/(二) 产量与产值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畜牧业 (一) 产区分布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1992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69.75万吨,居全国第3位,比1978年的87.52万吨,增产93.96%,比1949年的7.10万吨,增产22.9倍。渔业产值61.75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1978年的3.33亿元,增长17.54倍,比1949年的0.24亿元,增长256倍多。渔业内部各业比例得到合理调整: 在绝对量增加的情况下,海淡水渔业产量比重由1978年的10:0.7调整到1992年10:2.1;捕捞与养殖产量比重由1978年的10:1.1调整到1992年10:3.5 (表3-5-2)。 表3-5-2 渔业生产水平
表3-5-3 水产业基本建设投资情况 单位: 万元
渔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1992年底,全省机动渔船增加到48 926艘,占海洋渔船总数的79.8%。其中,渔轮有3 452艘,装配有先进的雷达导航仪器,部份还装备了冷藏加工设施。水产品加工业和冷藏冷冻设施有很大发展,群众渔业的水产品加工等第二、三产业产值达到21.32亿元,比1978年上升3.56倍。 ☚ (二) 新中国成立后的渔业 (一) 海洋捕捞业 ☛ (一) 产值与利润/(二) 企业分类/(三) 区域布局/三、地位和作用/(一) 开辟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广阔门路,造就了一代新型农民/(二) 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三) 推进了农村小城镇建设,逐步地缩小了城乡差别/(四) 繁荣了城乡市场,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五) 推进了农村公益事业的发展,给广大农民带来丰厚的利益/(六) 推进了科技兴农,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七) 扩大了对外贸易,为国家增加了外汇收人/(八) 创立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为国有企业转换机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九) 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加快了农村奔小康步伐/(十)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四、主要措施/(一) 实行“多路并进”发展方针,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二) 坚持科技兴厂,加速技术改造/(三) 以市场为依托,机动灵活搞经营/(四) 推行股份合作,转换经营机制/(五)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六) 把兴办工业小区与城镇建设结合起来 ☚ (五) 阔步前进阶段 (一) 产值与利润 ☛ (一)海洋渔业 ☚ 一、发展历程 (一)海洋渔业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50年代,河北省农村手工业和五匠、四坊从业人员曾达40万人左右,1958年社办企业从业人员达20万人,产值达3亿元。1962年底全省社办企业减少到3 000个,产值只有1亿元。到1975年全省共有社队企业11万个,其中社办企业1.5万个,队办企业9.5万个,从业人员111万人,总收入20亿元。到1978年全省社队企业总收入达到37.5亿元,获得利润13.8亿元,其中用于支农资金5.9亿元。有10个县社队企业的总收入超过了5000万元,故城县达到了1.03亿元。建国公社和胜芳公社社队企业收入超过了1000万元。1978年全省社队企业总收入占全国第3位,仅次于江苏 (62亿元)和山东省 (48亿元)。 ☚ (四)发展提高阶段 三、主要措施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青海种植业生产水平提高较快,春小麦平均亩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作物平均亩产在西北地区仅次于新疆居第二位。 ☚ 4.改革发展阶段(1976—1997年) (一)粮食作物 ☛ (一)绿化造林/(二)防护林体系建设/1. “三北” 防护林体系建设/2.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3.省级重点林业工程/(三)天然林资源保护/1.严格控制资源消耗/2.加强林业法制建设/3.建立林业管理和执法体系/(四)沙区治理/(五)森林经营管理/1.森林经营/2.森林保护/3.护林防火/4.森林病虫害防治 ☚ (二)新中国成立后 (一)绿化造林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青海省农村牧区畜牧业经济同步增长。牧区摆脱单一经营畜牧业的格局,地方工业和乡镇企业中的畜产品加工、采集、采矿业以及“为牧而农”的种植业开始起步。农业区,坚持农林牧结合,农区畜牧业开始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商品经济有了突破性发展。农村牧区的畜种、畜群结构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逐步进行调整,畜牧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 4.改革振兴阶段(1977—1997年) (一)产值产量 ☛ (一)渔业养殖/1.水库养鱼/2.湖泊人工养殖/3.养鱼技术/4.养殖品种/(二)水产品产量/(三)国外智力引进 ☚ (三)保护利用阶段 (一)渔业养殖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青海的乡镇企业,经过40多年的曲折发展,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下,广大农牧民群众和基层干部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创造精神,使乡镇企业由少到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全省农村牧区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生产力。到1997年,全省乡镇企业总数达47 550个,总产值达到40.1亿元。按企业类型分,农业企业、工业企业、施工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旅游餐饮服务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和其他企业依次分别占乡镇企业总数的0.85%、32.7%、1.9%、32.6%、22.2%、8.8%和0.4%,产值依次分别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1.4%、59.4%、9.7%、10.5%、9.2%、5.1%和4.2%。按经济类型分,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依次分别占企业总数的3.9%和96.1%, 产值依次分别占乡镇企业总产值的42.6%和57.4%, 见表4-6-6、表4-6-7、表4-6-8。 表4-6-6 1997年全省乡镇企业单位数按经济类型的分布情况
表4-6-7 1997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按经济类型的分布情况
表4-6-8 全省乡镇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增长情况
☚ (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三、地位和作用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种植业生产水平提高较快,有些作物的生产水平跻身于全国先进行列。 ☚ (六)持续增长阶段 (一)粮食作物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宁夏畜禽生产力水平由于品种、自然条件和饲养管理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其他省、自治区相比,仍然较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开展技术承包服务,推广应用先进的畜牧科学技术。如肉羊增产配套技术的推广,良种鸡、瘦肉型猪的饲养,生猪快速育肥,黄牛改良,绵羊改良等,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93年,牛的出栏率为21%,头均产肉量130.97公斤;羊的出栏率为34.5%,平均胴体重14.09公斤;生猪出栏率为97.5%,平均胴体重73.32公斤,奶牛、成年母牛头均年产奶4 755公斤,不少国营奶牛场(队)和专业户已超过7 000公斤,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蛋鸡年均产蛋量13公斤,最高达15公斤;肉鸡一般饲养56天出栏,活重2公斤,肉料比为1:2.2—2.4,最好的为1:2.1。 ☚ (三)健康发展和振兴阶段 (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 (一)水产捕捞业/(二)水产养殖业/三、商品基地建设/四、渔政管理/第六节 乡镇企业/一、发展历程/(一)农村工副业时期/(二)社队企业时期/(三)乡镇企业时期/二、企业地区分布 ☚ (四)振兴阶段 (一)水产捕捞业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新中国成立46年来,江苏种植业有了迅速的发展。粮食、棉花和油料三大作物的亩产量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总产上了五个台阶,增长速度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江苏以占全国4%的耕地,生产了占全国7. 5%的粮食、10%的棉花、7%的油料。 ☚ 4.稳定提高阶段 (一) 粮食作物 ☛ (一) 造林营林/(二) 林木种苗/(三) 林产工业 ☚ 4.全面发展阶段 (一) 造林营林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江苏属于典型的农区畜牧业,历来有农牧紧密结合的传统。1978年以前,畜牧业以养猪为主,畜牧业生产一直停留在养猪积肥阶段,形成“猪多—肥多—粮多”的循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的落实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畜产品市场率先放开,促进了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 3.改革振兴阶段 (一) 畜禽结构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经过46年的努力,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应用于水产业,并与传统渔业技术相结合,江苏水产生产的深度和广度有了很大的发展,已形成门类齐全,渔工商配套的独立产业,初具现代水产业的雏形。 ☚ (五) 高速发展阶段 (一) 海洋捕捞 ☛ 二、生产水平 二、生产水平80年代以来,农垦的经济结构得到了较大的调整,农工商综合经营,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生产水平明显提高。 ☚ (三) 改革发展阶段 (一) 农业生产 ☛ (一)粮食作物/1.水稻/2.麦类/3.红薯/4.豆类/5.杂粮 ☚ 3.全面快速发展阶段 (一)粮食作物 ☛ (一)营林生产/1.采种育苗/2.植树造林/3.森林抚育改造/(二)森林工业/1.木材生产/2.木竹加工/3.林产化工/4.林副产品 ☚ 3.快速发展阶段 (一)营林生产 ☛ (一)生猪/(二)家禽/(三)养牛/(四)养羊/(五)养蜂/(六)特种动物饲养 ☚ 4.全面振兴阶段 (一)生猪 ☛ (一)淡水捕捞/(二)淡水养殖/1.鱼苗人工繁育/2.鱼种生产/3.池塘养鱼/4.湖泊、河沟养鱼/5.水库养鱼/6.稻田养鱼/7.河蚌育珠/8.特种水产养殖/9.渔用饲料 ☚ 4.持续快速发展阶段 (一)淡水捕捞 ☛
☚ 3.蓬勃发展阶段 (一)农业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