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灾害的种类与分布
宁夏农业自然灾害有14种,即干旱、霜冻、冰雹、洪涝、病害、虫害、大风、热害、冷害、草害、鼠害、春潮、二月雨、地震等。
1.干旱。宁夏地处我国西北干旱区,干旱是宁夏主要农业自然灾害之一,发生频繁,危害严重,尤以宁南山区最为严重。据1949—1990年的资料,42年中,大旱7年,为6年一遇;中旱10年,为4年一遇;小旱24年,为2年一遇。宁夏干旱灾害的突出特点是连年旱、连季旱发生次数较多。
2.冰雹。1949—1990年间,35年有冰雹灾害发生,是宁夏主要农业自然灾害之一。宁夏降雹时间一般为4—9月,个别年份早自3月、晚至10月,易成灾的为6—9月。宁夏冰雹灾害在各地均有发生,平均每年出现1—2个雹日,以固原地区最甚,每年出现2—5个雹日,最多年份(泾源)达11个雹日。每次降雹时间一般为几分钟至十几分钟,个别达20分钟以上。每次降雹一般为一日一次,个别地方也出现一日2—3次。大多数出现在下午,个别时候也出现在上午,甚至清晨。
3.霜冻。霜冻包括春季的晚霜冻和秋季的早霜冻两种。晚霜冻终期宁南山区为5月中、下旬,宁夏平原为5月上、中旬;而早霜冻始期宁南山区为9月下旬,宁夏平原为10月上旬。晚霜冻主要冻死瓜类、蔬菜、双子叶植物幼苗,果树花期冻害,如1991年4月25日至5月1日,连续出现3次霜冻,最低气温至-3.1—-10.3℃,全自治区29.59万公顷农作物、1.87万公顷果树受冻害。早霜冻主要影响晚秋作物的成熟,造成减产,1972年严重的早霜冻,使全自治区6万余公顷农作物遭受冻害,仅隆德、泾源2县就损失粮食500万公斤。
4.风沙。宁夏风害和沙害相伴而行,其危害更加严重。1983年4月27日,宁夏出现大沙暴,成灾面积达13.3万公顷,造成部分人员和牲畜伤亡。此后于1992年、1995年又相继发生两次大沙暴,造成一定损失。
5.热害。宁夏热害有热干风、小麦青干两种。热干风一般发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当最高气温大于30℃、相对湿度小于30%、风速大于每秒3米时,农作物出现枯死、青干,造成减产或者绝产。青干一般发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即小麦乳熟至成熟期,当累计降水量达7—10毫米,雨后2—3天内出现29℃以上的高温,并有4—5级风时,小麦会造成青干灾害。
6.冷害。1976年,宁夏遭受严重冷害,全自治区受灾面积达28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7%。宁夏平原小麦成熟期推迟10—15天,使收割打场遇到雨季,造成小麦发芽、霉烂,损失严重;全自治区5.19万公顷水稻没有完全成熟,平均空壳率达55%,尤其是晚熟品种,空壳率高达85%,比1975年减产59%。
7.虫害。宁夏虫害有农作物虫害和林木、草原虫害,各年度发生密度不同,为害程度也不同。小麦虫害有蚜虫、吸浆虫、麦根蝇、麦秆蝇等,1964年全自治区上百万亩小麦受吸浆虫和粘虫危害;糜子虫害有吸浆虫、钻心虫;玉米虫害有玉米螟;地下害虫有地老虎、金针虫、蛴螬、蝼蛄等;其他还有行军虫、草地螟等。林木虫害主要有天牛,90年代初,因天牛危害,造成引黄灌区第一代防护林(箭杆杨)全部被毁,损失惨重。草原虫害有蝗虫类、螟蛾、苦豆子夜蛾等。
8.洪涝。洪涝灾害有暴雨和连阴雨两种。宁夏洪涝灾害以暴雨形成的山洪居多,连阴雨只在六盘山半阴湿地区的个别年份发生。宁夏洪涝灾害发生频率高,1949—1990年间,有34年发生洪涝灾害,但影响范围较小,危害面积在2. 67万公顷以上的年份只有3年。
9. 春潮、二月雨。春潮、二月雨都是宁夏平原地下水位高的低洼地区特有的一种农业自然灾害。1949—1990年间,只有10年发生春潮和二月雨灾害。
10.草害。宁夏旱田杂草主要有燕麦草、刺儿菜、灰条、苦苦菜等,寄生杂草有菟丝子等,水田杂草主要有稗草、三棱草、眼子菜、芦苇、扎茅等。
11. 病害。宁夏小麦病害有锈病、秆锈、黄矮病、红矮病、丛矮病、黄叶病、黑穗病、腥黑穗病、线虫病、全蚀病、赤霉病、白粉病、根腐病等十几种;水稻病害有稻瘟病、恶苗病、白叶枯病、干尖线虫病等5种。除此之外,马铃薯有环腐病、晚疫病。苹果有腐烂病、干腐病等。宁夏农作物病害几乎年年均有发生,但危害范围和程度都不太严重,只造成局部损失。
12. 鼠害。50年代初,宁南山区鼠害比较严重,经过多年群众性的捕鼠、灭鼠工作,农田鼠害现已基本控制,但草场及周围农田,鼠害仍然较为严重。
13. 地震。宁夏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北段,并受华北地震区和西北地震区综合影响,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之一。1920年宁夏海原8. 5级地震,不仅是我国而且也是世界罕见的特大地震。公元876—1981年的1 100多年间,宁夏发生破坏性强震51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次,7—8级地震6次,6—7级地震17次。1949—1990年,宁夏发生5级以上地震1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