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二、现状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二、现状

二、现状

1. 森林覆盖率下降。1958年以前,贵州省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在25%以上,林茂草丰,自然生态环境良好。后因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导致毁林开荒,森林资源严重破坏。据1975年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森林覆盖率为14.5%。以后的10年,又因乱砍滥伐严重,大片林地垦植种粮(全省垦植指数高达21.6%),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到1984年已降至12.6%。下降最严重的地区织金县森林覆盖率仅为2.6%。乌江、南北盘江上游的毕节、六盘水市两地区以及赤水流域、锦江流域及牛拦江流域的部分县下降也较多。
自1984年以来,由于采取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有林地面积开始回升。据1990年清查结果,森林覆盖率已升至14.8%,6年来有林地面积净增573万亩,年平均净增95.5万亩;森林覆盖率净增2.2个百分点,年平均净增0.37个百分点。但是,木材蓄积量仍在持续下降,消耗量大于生长量;成熟、过熟林资源即将枯竭,森林资源面临的形势仍十分严峻。
2. 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是贵州省生态环境恶化最突出的问题。全省水土流失面积由1952年的3.13万平方公里增加到1964年的3.53万平方公里。由于森林破坏,陡坡开荒,1990年以来已扩大到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近1/3。水土流失严重的县达33个,占全省总县数的38%。从水系看,乌江水系、赤水河水系比南北盘江水系严重,乌江水系已达2 754吨/平方公里;从地域上看,西部地区的毕节、六盘水市两地区较严重,中部次之,东南部较轻。毕节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52.6%,安顺地区占25.5%,铜仁地区占16.8%。由于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水库河流淤塞,据黔西南自治州12个小型水库淤积情况调查,设计总库容1 238万立方米,平均利用7.7年,现已淤积401. 5万立方米, 占总库容的32.5%,其中, 已报废的水库2个,库容淤积达80%—90%的水库5个。全省河流河床普遍上升,通航里程比60年代缩短58.2%。据乌江电站实测,坝前淤积泥沙达2.06亿立方米,为原设计50年的淤积量,严重威胁着乌江电站工程寿命。
3. 农用耕地被占较多,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洪水毁田,工业交通、能源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城镇和农村居民建层等毁地占地已成为严重问题。60年代至1982年,全省平均每年占地0.67万公顷,1983—1985年上升为1万公顷。还有制砖瓦占地,农村土葬占地等,使全省有限的耕地不断减少。全省人均耕地已由新中国建立初的0.13公顷减少到现在的0.07公顷。
由于耕作粗放,加之掠夺性经营,缺乏应有的保土、培肥措施,致使土壤氮、磷、钾比例失调,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中低产田已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据31个县的土壤普查,耕地中缺氮的占31.7%,缺磷的占72%,缺钾的占26%。
4. 农业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据贵州省气象局1944年以来的夏季(6—8月)雨情资料,雨水的正常年份减少,旱涝灾害年份增加。1957—1975年的19年中有6年发生较大旱灾,平均每3年1次;1972—1981年的10年中发生了5次较大旱灾,平均每两年1次。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1970年为43.4万公顷,1971—1976年则增至60.2万公顷,增加了38.7%。病虫害、鼠害也愈来愈严重。
近些年来,平均每年约有0.67—1.33万公顷良田被冲毁,洪灾毁房面积成倍增加,泥石流和大面积滑坡不断发生。据省民政部门统计,仅1980—1984年省内长江水系因滑坡、塌方、泥石流、洪涝等灾害,成灾农作物68.47万公顷,毁坏房屋14123间,死亡1 693人(年均336人),估计损失28352.7万元(年均损失5 670.5万元)。1986年全省遭受旱灾,但仍有部分县遭受洪涝灾害,据毕节、铜仁、遵义地区和六盘水市的20个县统计,有23.5万亩作物因洪涝受灾,并毁损民房1.15万间(其中,倒塌1 341间),因灾死亡38人,重伤75人,冲毁山塘水库79座,电站10处,鱼塘85口,电杆146根,桥梁32座,公路塌方和冲坏路面673处,长达184公里,冲毁河堤、沟渠2 500处。
5. 人口、粮食矛盾日益加剧。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长期以来,贵州省粮食不能自给,靠中央及外省支援。1957年全省人均占有粮食312.5公斤,1957—1980年的23年间,粮食产量只增长了23%,而人口增长了65%,以至人均占有粮食产量降为233.5公斤,减少79公斤。此后人口增长速度虽有所减慢,但粮食产量不稳定,1984年丰收,1985年又减产21.5%,人均占有量又从258.5公斤降为201公斤。
6. 农业自身污染和工业“三废”污染日趋严重。随着工业和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出现了点多面广的环境污染压力。贵州省工业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管理水平低,资源、能源耗量高,浪费严重。贵州能矿同区,有较充足的能源作基础,有色冶金、铁合金、化工、建材、火电等污染严重的工业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几年崛起的乡镇工业多以矿产开采、冶炼为主,又大多是土法上马,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加上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因而在开采、加工、冶炼过程中排放大量“三废”,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特别是从事土法炼硫、汞、铅锌以及小土焦、小煤窑等企业危害更为严重。
农业自身污染也日趋严重。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薄膜的污染也在加剧。据省环保局1985年调查,全省粮食总体中“666”农药平均残留量为0. 158ppm,其未检出率为零,检出未超标率为90.3%,超标率9. 7%;“DDT”农药平均残留量为0. 019ppm,未检出率为86.1%,检出未超标率为12.4 %,超标率为1.5%。上述表明,贵州系“666”残留轻污染区,“DDT”微污染区。近几年的农药使用量还在增加,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留下较大的后患。

☚ 一、特点   三、农业环境保护 ☛

二、现状

二、现状

党的基层组织在乡镇一般有3个层次:
❶在乡镇建立党委。乡镇党委是乡镇区域内的领导核心,一般设书记、副书记和组织、宣传、纪检等委员。另外,还设有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以加强党内监督;
❷在村(居)民委员会和乡镇企业单位建立党支部或党总支。支部和总支领导本单位的工作;
❸在村(居)民小组建立党小组或党支部。党小组、党支部带领全小组、全支部党员及积极分子,在各项工作中起核心保证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
1. 国家基层政权组织。国家基层政权组织的权力机关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由乡镇、村(居)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乡镇人民代表组成,每届任期3年,选举主席团主持会议。国家基层行政机关是乡镇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是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它同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上级人民政府负责并报告工作,受上级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乡镇人民政府设乡(镇)长、副乡(镇)长,每届任期3年。乡镇人民政府由乡(镇)长、副乡(镇)长以及各工作部门助理、公安派出所所长,武装部长和秘书等人员组成人民政府办公会议。政府权限范围内的重大问题由办公会集体讨论,乡(镇)长作出决策,然后交各部门分头执行。
2. 经济组织。经济组织是乡镇组织的重要组成部门。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政府不能包办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经济组织也不能代替乡镇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根据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规定:“政社分设以后,农村经济组织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设置,形式与规模可以多种多样,不要自上而下推行某一种形式。”这种经济组织是地区性的合作经济组织,“可以叫农业合作社、经济联合社或其他群众选定的名称。”
3. 群、团组织。共产党领导下的共青团、妇联会、以及民兵等群众团体组织,一般在乡镇各级、各单位都建立有相应的组织。这些群、团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在协助党和政府作好各项工作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4. 群众自治组织。在1983年恢复乡制后,在农村普遍建立起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即乡村的村民委员会和城镇的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民政福利等委员会。村、居民委员会下有村、居民小组,均属群众性的自治组织。这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群众性自治组织是乡镇整个组织系统的基础。
从改革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恢复和建立乡镇基层政权以来,乡镇的组织机构设置比较健全合理,党政企分工比较明确,因而既加强了党在农村的领导,又加强了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990年中共贵州省委根据贵州现行县、区(镇)、乡镇的管理体制,从有利于加强乡镇政权建设,以更好地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决定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省情出发,拟定在全省抓试点,逐步全面展开建镇并乡撤区工作,并下发了省委常委1990(20)纪要,由省民政厅牵头,省直有关部门参加,在全省范围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提出在全省开展建镇并乡撤区工作的操作方案,把全省的4 444个区(镇)、乡(镇)(为1990年底数,其中,540个区,91个区级镇,306个乡级镇,3 090个乡,417个民族)“建、并、撤”为1 500个左右的乡镇。这一改变把乡(镇)政权建设成为功能较齐全、能较好地发挥作用的一级基层政权组织,从而加强基层党的组织建设,加强基层政权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更快发展,促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在90年代迈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 (四) 1983年政社分开后的乡镇基层政权建设   三、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措施 ☛
000131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