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许楣的《钞币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许楣的《钞币论》

许楣的《钞币论》

许楣(公元1797~1870年,中国清代货币理论家。字金门,号辛木,道光癸巳(1833年)进士,曾任通州敦善书院讲习。《钞币论》刊行于1846年,是为批判王鎏的《钱币刍言》而写的货币理论专著。
对货币本质的看法 许楣认为,货币及其他商品的贵贱差别,是因为“天下之物,惟有尽故贵,无尽则贱”(《钞币论·钞利条论一》),金、银及一切商品的价值均由数量决定。他认识到,作为货币的白银无论其形制如何不同,都只是一定数量的银;货币与其他商品交换,都是按照它们本身价值的等价交换关系。许楣则认为,“物之贵贱,皆其所自定,而非人之所能颠倒”,指出商品价值具有客观性。许楣认识到金银作为币材具有价值相对稳定的优点,并观察出金属货币流通与纸币流通现象的区别:“凡以他物为币,皆有轻重变易,惟金银独否”;“多出数千万之钞于天下,则天下轻之“(《造钞条论七》),“骤增百万即贱,骤增千万则愈贱”(《钞利条论一》);而金银则不同,“多散数百千万之金银于天下,天下必不轻也”(《造钞条论七》)。
对纸币的看法 许楣认为纸币有两种,可兑现的和不可兑现的。他认为唐之飞钱、宋之交子“皆以纸取钱”,是“良法”(《通论三》)。他要求发行纸币要有十足的准备金,可以“易金银”、使钞“有所附丽以行”(《通论四》),否则皆是“虚纸”(《通论二》)。他把不兑现纸币称作“以纸代钱”,认为是“弊法”而加以反对。
对银贵钱贱现象的分析 许楣主张以白银为主要货币而银钱并用,他认为中国原有的白银“已足天下之用”,出现银贵钱贱现象,是由于鸦片输入造成的白银大量外流的“漏卮”引起(《通论》七)。他区分由银贵而钱贱及由钱贱而银贵二者的不同,说明当时“银荒”期间的银贵钱贱现象,并突出白银外流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基本因素。
对王鎏货币观点的批判 《钞币论》把王鎏的全部钞币思想分为通论、钞利、造钞、行钞、禁铜及杂论等六个方面来讨论。许楣批判了王瑬认为纸币可以无限发行的观点。王瑬认为,纸币的价值由国家权力决定,因此“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钱币刍言·钱钞议一》)。许楣在按语中指出:“造百万即百万,造千万即千万,虽尽蠲天下之赋可矣,如不能何!”)《钞币论·钞利条论八》)。许楣还指出国家只能规定纸币的票面价值,而不能规定它实际代表的价值:“钞文一贯只是一贯,然能令商贾之必当千钱乎?”(《钞利矣论十》)许楣又指出,为财政目的滥发纸币必然造成纸币迅速贬值,不仅没有王瑬所讲的“大利”,而且使百姓的财富“即化为纸”,“贫民抱空票而妇子愁叹”(《钞利条论五》);还使商品流通混乱,物价波动,钱庄亏空,给人民的经济生活造成严重恶果。

☚ 王鎏的货币思想   王茂荫的货币思想 ☛
0000218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2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