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西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西域西部地區。禰衡《鸚鵡賦》:“惟西域之靈鳥兮,挺自然之奇姿。” 西域 西域汉时敦煌以西诸国的总称。 ☚ 石甃 甘泉 ☛ 西域“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西域在中国古代有广义西域与狭义西域之分。广义的西域不仅包括今新疆南北路,同时也包括今印度半岛、中亚、西亚及东非等地区;狭义西域是指今新疆(亦有指今新疆南部地区)。自西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历代政府都在包括今中亚在内的一些地区,设立有军政机构,负责管理东西方交往的接待,以及维持地方安宁等事务。两汉政权在西域设有西域都护府,唐朝在西域设有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及下属之羁縻州都督府,有的地方还设郡县。以后各代政权都与西域各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保持不断的紧密联系。在欧、亚海运交通开辟之前,横贯西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东西方交往的交通要道,它便利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自19世纪以后,西域一名逐渐废弃不用。 西域xīyù汉代以后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统称。狭义指敦煌以西至新疆地区,广义指中亚、西亚、东欧等地。 西域新疆古代称呼,意即中国西部的疆域。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自此而后,以迄于清,历代著作,多以西域呼之。其界定范围有广、狭义之分。广义上,它包括新疆及其以西的中亚、西亚、北非、地中海东岸及印度北部地方;狭义上,它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葱岭以东,我国历代中央及地方政权所管理统辖的地方。 西域汉代起对于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以西地区的总称。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有广狭二义,狭义指今敦煌以西至新疆全区,广义则还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以我国历代中原王朝西向的军事及政治力量所达到的程度不同而异。汉武帝派张骞初通西域,汉宣帝始置西域都护,是时狭义的西域仅指天山南部,广义的则包括天山南北部及中亚。唐在西域设安西、北庭二都护府,其西域的范围和汉时大致相当,而军事、政治力量则大大超过。元代因蒙古帝国武力打通欧亚,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其后裔将所征服的地区分封诸子,建立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和钦察汗国,故其范围更广。清乾隆时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木之乱,统一了天山南北,设伊犁将军;光绪时平定阿古柏之乱,新疆建省:其军事力量限于天山南北,政治势力也仅及中亚和阿富汗斯坦,时西域范围又较汉、唐时为狭。总之,从汉、唐至元、清,中原与西域特别是狭义的西域,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在欧亚海道畅通以前,长期是东西交通的要道。西域一名在十九世纪中叶后渐弃置不用。 西域 西域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初见于《盐铁论》。《汉书》始以其名列传。有广、狭二义。狭义指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广义包括狭义西域和中亚、印度、波斯、西亚、北非、东南欧诸国。《汉书》、《后汉书》、《魏书》、《隋书》、《北史》、《新唐书》、《明史》等正史《西域传》和《大唐西域记》等古籍所谓西域,均指广义。西汉西域都护府,东汉西域长史府,唐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明亦力把里等,其辖境则为狭义西域。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早有联系。张骞通西域,使这种联系进入一个新时代。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 ),在轮台和渠犁设立使者校尉,这是中原王朝在西域设官之始。宣帝神爵三年(前59)设西域都护。东汉后期至魏晋时期,设西域长史及戊己校尉。东晋咸和二年(327),前凉政权除沿袭西域长史及戊已校尉外,又设高昌郡。北魏设鄯善镇、焉耆镇。公元5世纪至7世纪中期,高昌据有西域东部地区。隋设伊吾郡、鄯善郡、且末郡及西域校尉。唐朝统一西域后归陇右道,设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此后,则在西州回鹘、喀喇汗朝、西辽统治之下。元代为察合台后王封地。元末,蒙兀儿斯坦(汉文作别失八里或亦力把里)崛起,统辖了西域大部分地区。阿勒泰山前后,则为瓦剌所有。明末清初,准噶尔兴起于天山以北,并进一步占据了天山以南农业地区。自乾隆二十年(1755)起,清朝先后平定准噶尔达瓦齐、阿睦尔萨纳及南疆大、小和卓之乱,统一西域。此后西域兼称“新疆”或“西域新疆”。近代以来,俄英等殖民主义者侵割中国疆域,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及帕米尔地区大片领土沦丧。 ☚ 羌中 七河 ☛ 西域 西域西域之称始于汉代。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县西)、阳关(在甘肃敦煌县西南)以西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汉时统称为西域。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有广大的塔里木盆地(天山南路),这一带存在着三十六个小国。汉时狭义的西域,就是指的这三十六个小国。汉武帝派张骞初通西域,汉宣帝始置西域都护,唐在西域设安西、北庭二都护,以后各代中原与狭义西域也均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亚欧海运畅通前,横贯西域的大路长期是东西往来要道,便利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自19世纪末以来,西域一名渐废弃不用。 ☚ 天竺 条支 ☛ 西域❶汉代以来泛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以西广大地区。包括亚洲全部、欧洲和非洲一部分。1.两汉时期专指天山南路诸国。2.隋唐时期,包括亚洲全部。3.元代包括亚洲全部、欧洲和非洲一部分。参阅冯承钧《西域地名(增订本)序》。 西域xī yù汉时指现在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法古录·胡荽》:“张骞使西域始得种归,故名胡荽,今俗呼为蒝荽。”《本草纲目 ·狮》:“狮子出西域诸国。” 西域xi yuWestern Regions (term used in the Han Dynasty for areas west of Yumenguang,including present Xinjiang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 西域xi yuterm used in the Han Dynasty for areas west to Yumenguang,including present Xinjiang and parts of Central Asia; Western Regions 西域古地域名。见《汉书·西域传》。指玉门关(今甘肃敦煌县西北小方盘城)以西广大地区。有两义:狭义的指西至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为止;广义的则泛指古代中国人所至和所知的玉门关以西所有境域,大体上包括今我国新疆、亚洲中部和西部、印度半岛、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地区等。如,《汉书·西域传》之“西域”一词为广义,因传中包括罽宾(今克什米尔)、大月氏(位于中亚)、安息(西亚古国)等国。而“西域三十六国”和“西域都护”中的“西域”一词,则因“三十六国”与都护辖区“西则限以葱岭”,故属狭义。《后汉书·西域传》载有高附(今阿富汗喀布尔)、天竺(古印度)、条支(在今伊拉克境内)、大秦(罗马帝国)等国,属于广义的“西域”,并且范围比《汉书》之“西域”更广。汉、唐以下,至《明史》尚有《西域传》。清代前、中期,仍用“西域”一词,如乾隆朝修《钦定皇舆西域图志》、嘉庆二十一年(1816)成书的《西域水道记》等。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后,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不再使用“西域”一名(包括广狭两义)。 西域古地区名。汉以后对玉门关、阳关以西地区的总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狭义指玉门关以西、葱岭以东地区,广义则包括葱岭以西,亚洲西部和欧洲东部一带。自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与中原关系逐渐密切。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置西域都护,开始确立了对西域的统治。 西域西汉以后对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市西北)、阳关(在今敦煌市西)以西地区的总称。狭义的西域专指今帕米尔高原以东的我国新疆,广义的西域则系通过狭义的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今中亚、西亚、南亚次大陆、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自本世纪初以来,西域之名始废。 西域中國古代西方諸國之總稱。始見于《漢書·西域傳》,乃狹指新疆南部塔里木盆地一帶,而《大唐西域記》則廣括印度及其以西,蓋所指範圍因時而異,而多謂為相鄰中國本土之中亞細亞地帶。漢武帝時,張騫初通西域。漢宣帝始置西域都護府,統督守護西域諸國,鄭吉嘗為都護。都城在中心地烏壘城。其東西走向之 “絲綢之路”,頗受時人注目,為一世界名地。自十九世紀末以來,“西域”之名漸廢。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