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红苕;红韶;红薯;红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红苕;红韶;红薯;红蕱xoŋ21sau21hong21sao21甘薯。 清乾隆十七年《大邑县志》卷三《物产》: “野䔩类: 山苕、红苕、各种竹笋。”道光十四年《石泉县志》卷三《食货志·物产》: “番薯,赤白二种,邑人谓之白苕、红苕。”刘鸿典《西充竹枝词》: “借问平时糊口计,可怜顿顿是红苕。”原注: “俗呼西充为苕县,故先及之。” 同治九年《会理州志》卷十《风土志·物产》: “甘藷,紫白二种……俗呼为红苕。”傅崇矩《成都通览·成都之呼物混名》: “子味点心,红苕也。”唐枢《蜀籁》卷二: “披起蓑衣啃红苕,穿也没有穿个啥,吃也没有吃个啥。”又卷四: “穿不完的烂布筋筋,吃不完的红苕皮皮。”亦作“红韶”。清抟沙拙老《闲处光阴》卷下: “红韶,即薯蓣。楚蜀呼为韶,皮有红白,施南则统名为红韶。” “韶”为“苕”音借。或作“红藷”、“红薯”。宋苏轼《酬刘柴桑》诗: “红藷与紫芋,远插墙四周。”清江昱《潇湘听雨录》卷八: “甘藷有番藷、山藷两种……番藷湘人单称藷,别于山藷,亦曰红藷。” 以此,则东坡所谓“红藷”,或即后来之番藷矣。又,元胡古愚《树艺篇》蔬部卷三: “白薯、红薯、甜薯。”清康熙二年《长乐县志》卷六《籍产志·土实》: “薯有数种: 曰甜薯,曰红薯,曰白薯。” 民国二十四年《云阳县志》卷十四《礼俗下·方言下》: “藷曰红薯……今俗读薯如苕。”又作“红蕱”。清光绪九年《沔县志》卷一《地理志·物产》: “ (阳芋) 山民资以为食……即老弱食之,迄无停滞之患,胜红蕱。” 民国十三年《汉南续修郡志》卷二十二《物产》: “红蕱,一名薯……蕱生根下,状如萝葡,红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