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蝉》
唐·虞世南 垂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借秋风。 【注释】(ruí):帽带下垂的部分。这里指蝉头上的触须,因为它的形状很像帽带。清露:清澈的露水。古人认为蝉只饮清露,故而志向高洁。流响:蝉的长声鸣叫。疏桐:稀疏的梧桐树枝叶。居高:栖息在很高的树上。 【大意】蝉儿低下头去吮吸清澈的露水,连绵不断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枝叶间传出。蝉的鸣叫声传得很远,是因为它栖息在很高的树上,而不是借助了秋风才传送的。 字数:223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1页. 蝉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商隐 ←上一篇:北青萝 下一篇:筹笔驿 → 诗词简介: 此诗作年不详,或谓作于大中三、四年(849、850)在徐州卢弘止幕中。诗中上半写蝉而自喻,下半写己亦兼蝉。托物自喻,空灵传神,章法隐显分合,严密多变。施补华《岘傭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诗人以蝉为题,托物言情,描述自己凄苦清高的境况。写物恰到好处,言情自有分寸,充分展示了诗人在诗歌方面的高超才技。 诗人宦游漂泊,举家清贫萧条,乃缘于嫉俗自好。于是借蝉寓己,立意新巧,章法夭矫。首二句写蝉之鸣,三四写蝉之不鸣;“一树碧无情”,真是追魂取气之句。五六先作“清”字地步,然后借“烦君”两字,折出结句来,法老笔高,晚唐一人也。“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蝉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蝉》是一首精美的咏物小诗。它托物寓意,以蝉自况,在赞咏鸣蝉高标逸韵的同时,也道出了一定的生活哲理。 诗的前两句,是对蝉的白描。作者以洗炼之笔,将读者引入一种绝不萧条的清秋境界:青天朗朗,白云悠悠,高大的梧桐枝干挺拔,疏朗的绿叶参差错落。这里,就是蝉儿的栖身之处。诗句集中展示的,是蝉的大特写镜头,笔触细微而具体地描绘了蝉的形象,突出了蝉生性高洁的特质。緌:古指冠缨,也以冠缨代指官宦,以区分于黎元庶民。暗指蝉身价之高贵。“垂緌饮清露”是写蝉的形态与食性,它从容自如,洒脱超群,饮食着一尘不染的“清露”这天赐之物。古人不知蝉以树木汁液为食,认为它只靠露水为生。身份显贵却能清白自守,这显然含有比兴之意。“流响出疏桐”,写蝉鼓翅高歌,长鸣不已,激越高亢的乐音从疏疏落落的桐叶间涌流而出,在清秋丽日下远远传播,给人以振聋发聩的感觉,把蝉鸣的响度与力度表现得相当传神。以上两句对蝉的具体的描写充满了褒扬色彩和赞赏之意,为后两句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使之有坚实的基础和鲜明的针对性:“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来得水到渠成,成为诗的点睛之笔。作者告诉人们,蝉音的远播并非借助秋风的传送,而是由于自身居高所致。这里未免不是作者在以蝉自况,暗喻自己的声名并非来自朝廷的吹捧,而是自身品格高洁的必然结果。诗人虽然是在借蝉喻己,却在无意中揭示出一种哲理——在内因与外因的关系上,在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的关系上,古代的思想者似乎已有所悟,他们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是相当可贵的。 值得一提的是,虞世南的咏蝉诗之后,骆宾王、李商隐都有以蝉寄意的名作,它们共同组成唐诗中“咏蝉三绝”。但是由于三位作者的个性、地位和遭遇各不相同,其诗作的基调与风格也就互相迥异。清人施补华称:“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三首诗比兴截然不同,却也各自含有一番哲理,将它们进行比较赏析,你会从中领略到更为丰富的意趣。 蝉
【释】 1.高难饱:蝉栖息高树,古人误以为它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2.薄宦:官卑职微。梗泛:《战国策·秦策》说,齐孟尝君准备到秦国去,苏秦劝阻道:“今者臣来过于淄上,有土偶人与桃梗相与语,土偶曰:‘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然者将何如耳?’”这里用“梗泛”形容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梗,树木的枝条。 3.君:指蝉。最相警:意谓寒蝉最能触动自己的身世之感,引起强烈共鸣。 【译】 蝉儿栖息在高树,餐风饮露, 终日哀鸣也仍是食不果腹。 五更时鸣声欲断渐疏, 满树青碧,对你却毫无情愫。 我位卑职微,犹如桃梗 漂泊不知何处, 故乡的田园呵,早已荒芜。 蝉儿呵,你最能引我共鸣, 我也是,家徒四壁,举家清苦。 【评】 此诗与初唐虞世南之《蝉》、骆宾王之《在狱咏蝉》并称为唐诗中咏蝉的三篇名作。三作同为咏蝉,虞世南身处高位,借蝉居高而声名自播,喻己之名动四方;骆宾王则身为阶下之囚,以蝉自表予心之高洁;而义山则处二者之间,借蝉以寄寓自己志行高洁而不遇于时的处境和悲愤无告的心情。同为咏蝉,身份处境不同而喻义、境界亦相殊相异。 在艺术手法上,不似虞诗有“垂緌饮清露”的形象,骆诗“露重飞难进”一类的描写,义山则只围绕蝉之高洁难饱,徒劳费声处用意虚写。“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为诗人才不见用之写照。至冷至幻,非有切身遭际者难喻其妙。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①。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②。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③。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④。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或谓作于大中三、四年(849、850)在徐州卢弘止幕中。诗中上半写蝉而自喻,下半写己亦兼蝉。托物自喻,空灵传神,章法隐显分合,严密多变。施补华《岘傭说诗》云:“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借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 【注释】 ①二句意谓本因栖息高树饮清露为生而难以饱腹,悲鸣寄恨亦是徒劳费声。②二句意谓鸣至五更时力竭声稀欲断,但自然界却仍一树清碧,对蝉的悲鸣无动于衷,毫无感情。五更:古代计时法分一夜为五更,五更指天将晓之时。疏:稀少。 ③二句由蝉之寄迹树枝联想自己漂泊不定的宦游生活。梗(geng):树木枝条。泛:飘浮。《战国策· 赵策》记载的寓言云:土梗与木梗斗,称木梗不如自己,因木梗逢疾风淋雨,漂入漳河,东流至海,泛滥无所止。此处用其意。隋卢思道《听鸣蝉篇》:“故乡已超忽,空庭正芜没”;又云:“讵念嫖姚嗟木梗”,此处亦受卢诗影响。④二句意谓烦劳你总是警戒我,我亦家贫如洗。君:指蝉。警:警戒。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①,流响出疏桐②。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③。 【作者小传】 虞世南(558—638),字伯施,越州馀姚(今属浙江省)人。仕陈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隋大业年间任秘书郎、起居舍人。入唐,历任秦王府参军、记室,弘文馆学士,太子中舍人,著作郎,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两《唐书》有传。为太宗朝著名文士、书法家。学书于浮屠智永,与欧阳询齐名。文章婉缛类徐陵。其诗多应制、奉和、侍宴之作,文辞典丽,内容空泛。唯少数咏物、边塞诗或有兴寄,或较刚健。今存诗一卷。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当为人唐后受太宗知遇而作。诗中借蝉言志,托意深远。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云:“命意自高。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今人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云:“三四句借蝉抒怀,言果能立身高洁者,不待凭藉,自能名声远闻也。” 【注释】 ①緌(rui):蝉长在腹下饮露的针嘴。②此句意谓声响从稀疏的桐树中流传出去。③藉:凭藉,依赖。 蝉李商隐 此诗借咏蝉以抒写作者自己的遭遇和怀抱。起二句写蝉居高饮露,难以饱腹,有恨而费声,亦为徒劳。这同时也是写作者自己清高贫困,有恨而发为歌吟,也徒然无用。第三、四句进一步写蝉的哀苦。以树之无情作反衬,更见蝉之有情和凄苦。同样,这两句也是以蝉自喻,写作者苦苦陈情于当权者,而听者却无动于衷。第五、六句明写作者自己。诗人官职卑微,游宦幕府,流转各地,如同漂浮的木偶(梗,桃梗,即桃木木偶),因而不能不产生思乡之情。陶渊明《归去来辞》说:“田园将芜胡不归?”而商隐之故园杂草已满,更应归去。最后两句合写蝉与我。“君”指蝉,它的困境和恨声提醒诗人想到自己的遭遇:诗人自己也是举家清苦的。 此诗系咏物诗。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咏物与抒怀相结合,不脱不粘。诗的前四句写居高食露、树丛悲鸣,切合蝉的特点;但声中含恨,怨树无情,分明又有人的感情,蝉人难分,融为一体。第五、六句写人,但又是由蝉引起,人的遭遇与蝉有相似之处。最末二句双写蝉人,互相结合。故咏物切合于物,又不粘滞于物,写人抒怀不沾滞于物,但又不完全脱离于物,不落痕迹,因而是最上乘的写法。写蝉或隐或显,写蝉写人或分或合,错综变化,细腻传神。 蝉读音ch·an(ˊ),为an韵目,属an—ian—uan—üan韵部。市连切,平,仙韵。 上一条: 嬋 下一条: 蟬 蝉残cán毒。例:手段~,心狠手辣。 蝉缠三声chǎn❶出;未出。例:种子死~的多,地干拱~不出来。 蝉〔chan〕 zit zeib yad. 蝉sieng53[sieŋ]一种黑花的大蝴蝶。 ![]() ![]() ![]() 蝉蟬chán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发出尖锐的声音。幼虫蜕下的皮叫蝉蜕,可以做药材。俗称知了(liǎo)。 蝉蟬昆虫,俗叫“知了”。雄的腹部有发音器,鸣声很响,在其变为成虫时所脱的壳叫“蝉蜕”,入中药:~鸣︱~嘶︱~翼︱~蜕(tui)︱金~脱壳︱噤(jin)若寒~︱螳螂捕~,黄雀在后。 蝉chán一种昆虫,种类很多,其幼虫生活在土壤里,吸食植物的根,成虫吃植物的汁。 蝉chán昆虫名。又称知了。《九辩》:“蝉寂寞而无声。” 蝉chan蝉鬃 蝉联 蝉鸣 蝉蜕 蝉嫣 蝉衣 蝉翼 寒蝉 蝉喘雷干1 蝉腹龟肠2 蝉联蚕绪 蝉联往复 蝉蜕蛇解 噤若寒蝉 蝉翼为重,千钧为轻3 蝉chan一种昆虫,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的不发声,腹部有听器。也叫“知了”:薄如~翼|树林中时时传来~的鸣叫声。 蝉chán昆虫名,又称知了。雄的成虫腹面有发声器,夏天趴在树上发出大的声音:只见赤日当空,树阴合地,满耳~声,静无人语。(三十·697)~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五一·1882) 古代名物 > 冠服類 > 首服部 > 冠帽飾 > 蟬 蟬 chán 亦稱“金蟬”。冠上之飾物。以黄金作蟬形附於冠上以增美,且寓清高超拔之意。漢代始見。《後漢書·輿服志下》:“武冠,一曰武弁大冠,諸武官冠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璫,附蟬爲文,貂尾爲飾,謂之趙惠文冠。”劉昭注引徐廣曰:“説者蟬取其清高飲露而不食,貂紫蔚柔潤而毛采不彰灼,故於義亦取。”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戴蟬珥貂,朱衣皓帶。”南朝梁·任昉《爲范尚書讓吏部表》:“附蟬之飾,空成寵章。”《新唐書·百官志二》:“古散騎常侍二人……顯慶二年,分左右,隸門下、中書省,皆金蟬、珥貂。” 蝉【同义】总目录 蝉金蝉知了齐女稍迁仙虫玄虫伏天儿蜓蚞蜘蟟蜩梁蝒蝒马蝭蟧蠽蟟 蝉chán〖名词〗 蝉蟬chán昆虫名,也叫“知了”。吴均《与朱元思书》:“~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蝉*蝉chanB2F5 接连不断 接连不断连(连连;连牵;连绵;连茹;连仍;连畛;连轴;连遱;连嵝;一连;构~;~珠箭;一连串;连不连;连一不二;连一连二;连一接二;连二并三;连三接二;连三接四;连三并四;连三接五;连三跨五;连连牵牵;连接不断;连二接三;接二连三;接三连四;叠二连三) 注(注连;注易) 蝉(蝉联) 绵(联绵) 联亘 联珠 继续 缕续 迭继 流水(~作业) 长川 相率 相帅 迭相 不断(源源不断;绵绵不断) 不绝(源源不绝;绵绵不绝) 无间(寒暑~) 馺沓 绎络(~不绝) 丝络沿络(~万里) 缘缘 相继 相寻相望(~不绝) 相迹 积理 绵亘云属 仍接 一气 一口气 瓜瓞绵绵 比肩袂踵 累累如珠 挨一挨二 牵五挂四 牵四挂五 联二赶三 ☚ 接连 连续 ☛ 害虫 害虫害虫名:蚜(蚜虫;菜~;棉~;桃~;烟~;麦~) 蛾(蛾子;螟蛾;麦~;菜~;衣~;蓑~;毒~;天蚜;夜~;枯叶~) 蚧(红蜡~)蝽(蝽象;荔枝~) 螟(螟虫;大~;桑~;菜~;稻~虫;三化~;玉米~) 蛉(棉~) 蝚 虸(虸蚄) 蟪(~蛄) 蟘 蠖(尺蠖) 蠷(蠷螋) 螨(螨虫;彩~;草~;尘~) 蝶 蠰 螬 蝉(灰~;叶~;稻叶~) 蜮 蜜虫 腻虫 粘虫 油虫 蟥虫 蠓虫 毛虫 竹象 龙虱 白蚕 樟蚕 天牛 地胆 田鳖 步曲 蓟马 樗鸡 芫菁 瓜守 叶甲 牙甲 葬甲 桑蟥 麦蛆 叶蛆 斑蟊 蜤螽 油葫芦 稻飞虱 桑木虱 红娘子 地老虎 黄守瓜 小红虫 金花虫 食心虫 钻心虫切根虫 夹叶虫 卷叶虫 稻苞虫稻象虫 铁甲虫 铁壳虫 硬壳虫乌壳虫 放屁虫 另见:叮咬 翅膀 爬行 飞翔 为害 ☚ 害虫 各种害虫 ☛ 常见的昆虫 常见的昆虫蝉:蝉(~蜕;蝉子;蝉蜩;叶~;金~)蛁(蛁蟟) 蝒(蝒马) 蝘 蜩(蜩梁;蜩螳;蜩蝉;蜩蚻;蜩蚬;蜩蜋;蜩蝒;蜩螗;蜋蜩;良~) 蛣 蜺 螗(螗蜩) 螓 螿 秋娘都了 知了 蜘蟟 仙虫 玄虫 稍迁 齐女 齐后 宫魂 伏天儿伏凉儿 青林音乐 ☚ 各种昆虫 益虫 ☛ 绸 绸绸(绸子) ☚ 绢 用具 ☛ 蝉chán❶也称“金蝉”“金附蝉”。汉代侍中、中常侍等贵近之臣的冠饰,后天子、诸王、贵臣均有服用。以金银箔做成蝉形,饰于冠额正中。金取坚刚,蝉取居高饮洁。沿用至明代,各有损益。宋代官吏所戴之冠,不仅在额前饰玳瑁蝉,且于两侧各缀三枚白玉小蝉;左边则插以貂尾。《后汉书·舆服志下》:“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晋崔豹《古今注》卷上:“蝉取其清虚识变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虚自牧,识时而动也。”南朝梁江淹《萧让剑履殊礼表》:“金蝉绿绶,未能蔼其采。”《梁书·昭明太子传》:“旧制,太子著远游冠,金蝉翠緌缨;至是,诏加金博山。”《北史·魏任城王云传》:“高祖、世宗皆有女侍中官,未见缀金蝉于象珥,极鼲貂于鬓发。”《隋书·礼仪志七》:“貂蝉,案《汉官》:‘侍内金蝉左貂,金取刚固,蝉取高洁也。’董巴《志》曰:‘内常侍,右貂金珰,银附蝉,内书令亦同此。’今宦者去貂,内史令金蝉右貂,纳言金蝉左貂。”《旧唐书·舆服志》:“远游三梁冠,黑介帻,青緌,皆诸王服之,亲王则加金附蝉。”宋张孝祥《鹧鸪天·赠钱横州子山》:“居玉铉,拥金蝉。”《明史·舆服志三》:“侯七梁,笼巾貂蝉,立笔四折,四柱,香草四段,前后金蝉。” 蝉(选自宋人《名臣图》) 蝉Cryptotympana俗称知了。昆虫纲,同翅目,蝉科。大中型昆虫。头部具复眼一对,单眼3个。刺吸式口器自头腹面向后延伸至两前足的基部间。翅两对,形相似,质透明,薄膜状。翅脉坚硬。静止时,双翅相叠,呈屋面状覆盖于背面。雄虫腹部具发音器,盛夏时,能连续发出鸣声;雌虫不发声,但腹部有听器。成虫吸食植物汁液。幼虫栖居土中,吸食根汁,危害农业。蝉蜕可供药用,如蚱蝉(C.atra)。 蝉 蝉Chan同翅目昆虫,俗称知了。触角刚毛状,刺吸式口器;两对膜翅,静止时在体背呈屋脊状;雄蝉腹部具发音器,可发音求偶或报警。渐变态,卵产于树皮内,若虫在土壤中发育,最后一次蜕皮时爬出地面羽化为成虫。蝉不仅吸食树汁,而且产卵时损伤树皮,为林木的害虫。蝉的若虫被虫草菌寄生而死亡称为蝉花,可入药,蝉最后一次蜕皮的壳称为蝉蜕,亦可入药。 ☚ 白蚁 蝽象 ☛ 蝉蟬chán亦称“知了”。一种昆虫,种类很多。雄的腹部有发声器,能连续发出尖锐的声音。雌的不发声,但腹部有听音器。幼虫生活在土里。 蝉(蟬)chán{动} (昆虫)cicada 蝉cicada 蝉楚方言。《方言》卷1:续,“楚曰蝉”。 蝉chán❶ 蝉*蟬chán(14画) *蝉(蟬)chán14画 虫部 昆虫,幼虫生活在土里,成虫生活在树上,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发出尖锐的声音。又名知了(zhī liǎo)。 蝉蟬chán上古形声字。从虫,单(單)声。古音声母舌尖音后来一部分分化出翘舌音,如单(单于)、禅、婵也读chán。蝉是蝉科动物的通称。雄的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出土商代文物有玉蝉,商周青铜器上有蝉纹。后来又叫“知了”。组词如:蝉联。 蝉蟬★繁◎常★常chán蟬,形声,从虫,單声,昆虫名。《简化字表》类推简作“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