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苏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山(今属四川)人。二十七岁才发奋读书,写作古文。但举试屡次落第,愤而烧毁自己的文章,再度悉心攻读古代典籍。嘉祐年间,得欧阳修推举,终成著名古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曾作《审势》、《审敌》、《广士》、《田制》等文,主张抵抗辽的攻掠,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表示不满。所作散文,语言明畅,笔力雄健,纵横奇特,受《孟子》、《战国策》影响较深。曾巩曾称他的文章“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子轼、辙,在写议论文方面受他的影响,世称“三苏”,三人旧时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不好学,至二十七岁方发愤读书。嘉祐初携其子苏轼、苏辙来到京师,献其所著给欧阳修,大受赞扬,公卿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大振。除秘书省校书郎,后任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县令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病卒,追赠光禄寺丞。擅写议论文,敢于发表独到见解,所作多切中时弊。文章老辣峭劲,机锋雄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嘉祐集》。 ☚ 苏舜钦 宋敏求 ☛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初举进士不中。景祐二年(1035),始发愤刻苦读书。景祐四年,应礼部试,不中。庆历五年(1045),至京师,与颜醇之等游。庆历六年,举制策,不中。庆历七年,自嵩洛游庐山、虔州,父卒,归。至和二年(1055),谒张方平于成都,访雷简夫于雅州。嘉祐元年(1056),送二子轼、辙抵京应试;识欧阳修、韩琦,名动京师。嘉祐五年,为秘书省校书郎。次年,为霸州文安县主簿,编纂礼书。英宗治平二年(1065),礼书成。次年,卒,人称文安先生。有《嘉祐集》传世,版本很多。又有北宋残本《类编增广老苏先生文集》二卷。今传诗五十首。洵以散文名。叶梦得谓其“诗不多见,然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并赞其《九日和韩魏公》诗意气“不少衰”,其《送蜀僧去尘》诗“婉而不迫,哀而不伤”(《石林诗话》卷下)。陈师道引世人之言谓洵“不能诗”(《后山诗话》),失之偏颇。所作以古体为多。《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 李觏 祖无择 ☛ 苏洵1009—1066字明允,旧说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二子轼、辙合称“三苏”,人称“老苏”。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应进士、茂才皆不中,尽焚所作文,潜心学问。仁宗嘉祐间与二子苏轼、苏辙同至京师。欧阳修见其文,十分推重,上奏朝廷。又经宰相韩琦推荐,授秘书省校书郎。迁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书成卒。著有《嘉祐集》二十卷。 苏洵 北宋散文家。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因家有老人泉,梅尧臣为之作诗,故自号老泉。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乃悉焚其数百旧稿,取《论语》、《孟子》、韩子及其他圣贤之文,潜心研读数载,由是精通《六经》诸子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颇为益州知州张方平知重。嘉祐元年(1056),携其二子轼、辙赴试京师,张方平荐之于韩琦、欧阳修。修复上洵所著《权书》、《衡论》等二十二篇于仁宗皇帝,由此名动京师,一时学者争传竞效苏氏之为文,竟至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宰相韩琦奏之于朝,免试除秘书省校书郎。时太常修著建隆以来礼书,遂以洵为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县令姚辟同修礼书,为《太常因革礼》一百卷,书成而卒。苏洵论文,主张“四用”,以为“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而于经史,以为“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体不相沿,各具特点,但“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因而经史不可偏废(《史论上》)。苏洵论创作,强调“兴会灵感”。他以风水相遭,自然成文为喻,认为“无意乎相求,不期而相遭,而文生焉”的作品,乃“天下之至文”(《嘉祐集·仲兄字文甫说》)。他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尤以策论一类政论文章见长。其文常常凌厉纵横,雄壮俊伟,辩事析理,挥洒自如,风格极似《战国策》。他的散文,当时即颇受欧阳修、曾巩等人推崇,明时复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又与其子轼、辙俱以文名,世称“三苏”,或称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著作有《嘉祐集》。 苏洵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苏轼、苏辙的父亲,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仁宗嘉祐年间,以文章著称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政治上主张抗辽,反对大地主的土地兼并、政治特权。散文内容充实,语言明畅,笔力雄健,尤以议论文最为出色。他对《孟子》、《战国策》十分熟悉,为文恣纵捭阖,波澜壮阔,如逸马狂奔,不可遏止。曾巩称赞其文章“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 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后世均被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有《嘉祜集》传世。 苏洵【同义】总目录 苏洵老苏 苏洵sū xún〖名词〗 苏洵1009—1066北宋学者。字明允,号老泉。与子轼、辙并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等职。著有《嘉祐集》,其中《易论》、《礼论》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其伦理思想。苏洵认为,人性好生恶死、乐逸苦劳。他说:“生民之初,无贵贱、无尊卑、无长幼,不耕而不饥,不蚕而不寒,故其民逸。民之苦劳而乐逸也,若水之走下”(《老泉文集》)。认为这是很危险的。因为“天下无贵贱、无尊卑、无长幼,是人之相杀也无已也;不耕而食鸟兽之肉,不蚕而衣鸟兽之皮,是鸟兽与人相食无已也”。圣人利用人性好生恶死的特点和羞耻心理而制“礼”,严君臣、父子、兄弟之伦,以明贵贱、尊卑、长幼之分。与此同时,圣人也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注意以身作则,为人楷模。对那些不遵守道德要求的人,不仅要予以心理压力,而且应施以“微权”之势。主张通过养心以超凡入圣。苏洵的道德学说,旨在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规范提供合理性的理论论证。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宋眉州 (今眉山县) 人。年27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考茂才异等科皆不中。目睹朝政败坏,从此 “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闭门户读书,遂通 《六经》、百家之说。此时,特别注意积累学识,同时悉心教导儿子苏轼、苏辙,寄希望于后人。十分反感五代以来流行的浮华空洞的骈文,尤推崇先秦诸子及历朝一些优美流畅、辞丰意雄的著述。宋嘉祐元年 (1056年) 携两子入京考试。知州张方平荐其父子于韩琦、欧阳修。其所著文22篇,士大夫争传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文章。嘉祐五年 (1060年) 八月,被任命为 “试秘书省校书郎”,次年授为霸州文安县 (今河北文安县)主簿与项城县令姚闢同修建隆以来礼书,为 《太常因革礼》 100卷。书成,方奏未报,卒。长于古文,笔力雄健,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 《嘉祐集》。 苏洵北宋文学家。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生于1009年,卒于1066年。27岁中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嘉祐元年(1056),通过翰林学士欧阳修的推荐,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与姚辟同修礼书,撰《太常因革礼》100卷。苏洵以散文见长,尤善议论,无论言兵还是论政,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权书》、《论衡》、《几策》中的20余篇文章是其集中的代表。 苏洵 苏洵1009—1066Su Xun宋代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仁宗嘉祐元年(1056),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文章深得欧阳修赞赏,文名大盛。后任秘书省校书郎。苏洵以散文著称。他“喜言兵”,又喜论史。这些文章论点鲜明,纵横恣肆,富于雄辩。许多文章借古喻今,切中时弊,见解深刻。他的文风以雄奇著称,语言犀利,又善于变化。有《嘉祐集》。 ☚ 欧阳修 周敦颐 ☛ 苏洵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27岁开始发愤读书,应进士、茂才异等考试,都不中,回来后烧掉以前所作的文章,闭门苦读,终于精通了六经、百家之说,下笔成数千言。 ☚ 杨万里 苏轼 ☛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进士考不中,乃发愤攻书。嘉祐间,与二子苏轼、苏辙同至京师,得欧阳修推荐,遂以文章知名。授秘书省校书郎,迁霸州文安主簿。其文质朴简劲,气势雄放,议论纵横,以《六国论》最有名。与二子合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二十卷。 苏洵 苏洵1009—1066北宋文学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少不习文,25岁开始发愤为学。庆历七年(1047)举进士不中,乃尽毁平生所作文章,闭门读书,直至通晓六经、百家之说。嘉祐元年(1056)与其子苏轼、苏辙同到京师,竭欧阳修。欧阳修颇赏识其文才,于是向朝廷推荐其文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一时文名大盛。遂除试秘书省校部郎。后以文安号主簿参与修纂《太常因革礼》100卷,书成即卒。苏洵长于古文,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他不满于当时章句、名数、声律之学,专力从事古文写作,尤擅长议论文。文风简劲,语言犀利,观点鲜明。其宏伟雄迈,有战国纵横家之风。如政论文代表作《六国论》,借古讽今,用六国破灭原因,批评北宋王朝。全文议论说理,层层推进,笔锋锐利,文字简劲而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曾巩称其文章“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不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苏明允哀辞》)。著有《嘉祐集》,有《四部丛刊》影印宋钞本。 ☚ 欧阳修 曾巩 ☛ 苏洵 《苏洵》金国永著。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此书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通过孕育隽秀之才的环境、少不喜学和游荡不学、年二十七后的发愤苦读、在家创作和名动京师、拒绝诏试和上书求官等内容的叙述,介绍了苏洵的生平。后一部分介绍和论述了苏洵的文学成就,指出苏洵强调必须要有自己的心得才能发为文章,因此他的文章往往反映出他的独立见解。苏洵的议辩文,格调高古,波澜起伏,抑扬顿挫,“如大江流水,汨汨滔滔;如空中咳唾,随风飘扬,使人读之琅琅上口,爱不忍释。”他的杂文,具有不同的风格,反映了苏洵文章风格的多样性,它们或者铺叙事物,随物赋形;或者借物寓慨,畅抒情怀,都比较注意描摹刻画,宛转曲尽,但却感情真挚,格调高昂。最后,作者还论述了苏洵的文学主张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 苏洵评传 苏轼评传 ☛ 嘉佑集/老泉先生文集/经进嘉佑文集事略/老泉先生文集补遗/嘉佑集选/苏老泉文选/老苏文选 ☚ 苏舜钦集 嘉佑集 ☛ 苏洵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轼、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宋代古文家中,苏洵敢于突破唐代古文家“文以贯道”的传统见解,第一个宣称为文而学文,在《上欧阳内翰第一书》中大谈己所涵咏的孟、韩“及其他圣人贤人之文”,《上田枢密书》中所作的“大肆其力于文章”的一番表白,都表明了他对散文独特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价值的极端重视。他绍述贾谊、陆贽的议论,提出了对文章事、词、道、法的具体要求:“大凡文之用四:事以实之,词以章之,道以通之,法以检之,此经、史所兼而有之者也。”并且指出:“经以道、法胜,史以事、词胜,经不得史无以证其褒贬,史不得经无以酌其轻重”(《史论上》)。虽是在分析经、史的长短及相互关系,也是在探讨文章作法。他又打破经为独尊的旧有观念,并在《史论下》中提出史兼经之长的看法,实际上表现出古文家向着文学倾斜的新观念(所谓“以事、词胜”的“史”,其实是“事既曲详,词亦夸耀”的文学的别名)。他所说的文章四用,除了“道”具有传统性,“事”曾为欧阳修所述,“词”与“法”都是他所新创(韩愈所谓“不惟其辞之好”的“辞”,是“文”的同义语)。重词,表现出他对作为语言艺术之一的散文审美特征的认识和把握。他提倡与称许“一家之文”(《上欧阳内翰第一书》),表明了他对建立一家独特风格与各家多样风格的创作主张。他对孟子、韩愈、欧阳修三家散文不同的风格美所作的精到的总体把握,显示了他高度的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这对散文的风格学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他在《仲兄字文甫说》中提出的“风行水上涣,此亦天下之至文也”的观点,也是对古文美学理论建设的一个贡献。 ☚ 欧阳修 王安石 ☛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27岁始发愤读书,举进士、茂才等皆不中,愤而尽焚其文,闭门攻读,于是学间精通,下笔千言。嘉佑元年(1056)与子苏轼、苏辙至京师,通过欧阳修将《权书》等22篇文章献给仁宗,士大夫争相传之。除秘书省校书郎,迁霸州文安县主簿,与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100卷,书成而卒。追赠光禄寺丞。苏洵为“唐宋八大家”一,与其子轼、辙并称“三苏”。其散文创作以史论策论见长,笔力雄健,善于议论,语言畅达。文章多指补时政,主张坚决抵抗辽和西夏的侵略,反对一味输银求和,富有现实意义。《六国论》是这类文章的著名代表作。其它如书、记、序等类文章中也有不少佳作。曾巩《苏明允哀辞并引》评其文说:“少或百字,多或千言,其指事析理,引物托喻,侈能尽之约,远能见之近,大能使之微,小能使之著,烦能不乱,肆能不流;其雄壮俊伟,若决江河而下也;其辉光明白,若引星辰而上也。”洵亦能诗,但不如其文。著有《嘉佑集》、《谥法》等。 ☚ 苏舜钦 李觏 ☛ 苏氏文章/结怨安石/眉山三苏 ☚ 好为古文 苏氏文章 ☛ 苏洵 苏洵1009~1066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山(今属四川)人。应进士试,不第。嘉祐年间,经欧阳修推奖,文名盛于当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有《嘉祐集》20卷。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共入唐宋八大家之列。其文以议论见长,内容多借古讽今,表现对北宋内政外交政策某些方面的不满。文章大都质朴雄健,纵横驰骋,颇有战国纵横家的余风。《权书》、《衡论》代表了他的文章风格。《六国论》为其中名篇。 ☚ 苏舜钦 曾巩 ☛ 苏洵 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县)人,27岁始闭户发愤读书,为文辞。嘉祐年间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称著于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旧时均列“唐宋八大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文安县主簿,又参加纂修礼书,成《太常因革礼》 百卷,书成去世。著作有 《嘉祐集》。推崇井田制度,对儒家继承者描绘的井田制下“谷食米不分于富民,可以无饥”,“不耕则无所得食”(《嘉祐集》卷五) 的景象表示赞赏。列举废井田以后土地私有的种种弊端,指出“非耕者之所有,而有田者不耕”致使“田主日累其半以至于富强,耕者日食其半以至于穷饿无告” (同上),即地主的富强是向佃户收取占产量一半的地租所造成的。在井田废之已久的情况下,侧重从理论上阐述井田制难以恢复的原因,认为欲达到井田图象所描绘的完备的沟洫及道路系统,“非塞溪壑,平涧谷,夷丘陵,破坟墓,坏庐舍,徙城郭,易疆垅不可为也。纵能尽得平原广野而遂规划于其中,亦当驱天下之人,竭天下之粮,穷数百年专力于此不治也”,“而又为民作屋庐于其中,以安其居而后可”,即使井田方案得到实现,“而民之死其骨已朽矣” (同上)。上述所说井田显然是指附加了《周礼》 中沟洫制度的所谓井田,其论述不啻是对复井田论者的致命打击。井田既然不可复,于是退而接受董仲舒的限田主张,提出由政府规定其占田比三十顷低的最高限额,已经超过的限额不禁,但未超过的不得过限。对于义利问题,认为只讲义不讲利的“徒义”是行不通的,行义“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讲义时须以利为统率,谓之“利义”,言利时须以义为统率,谓之“义利”,“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 (同上书,卷八),即利是第一性的东西,而义只是外加于人的道德规范,义如果不与利结合,只能对少数的“君子”有约束力,对大多数“小人”则无能为力。因此,统治者必须重视物质利益,而不应单纯用义来维护自己的统治。 ☚ 李觏 司马光 ☛ 苏洵1009~1066Su Xunfamous man of letters of the Song Dynasty. Works: A Collection of Jiayou,etc. 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眉山 (今属四川)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通六经百家之说。至和、嘉祐年间,与二子同至京师得欧阳修推誉,以文章著名于世。曾任秘书省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散文笔力雄健。对当时政治军事提出改革主张,反对土地兼并和对辽退让。子轼、辙都有文名,世称“三苏”,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祐集》。 苏洵1009—1066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四川眉山)人。年二十七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 皆不中。遂悉焚常所为文,闭门读书,通六经,百家之言,下笔顷刻数千言。嘉祐元年(1056),携二子苏轼、苏辙至京师,知益州张方平荐其文于韩琦、欧阳修,上其所著书二十二篇,士大夫争传诵之,一时学者竞效苏氏为文。宰相韩琦奏于朝,除秘书省校书郎。与姚辟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长于古文,议论雄辩,与子苏轼,苏辙号称“三苏”。著有《嘉祐集》二十卷。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