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主义人生观以人的存在和价值为最高本体或中心问题的人生哲学。形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流传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等西方国家;60年代末虽开始衰落,但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仍影响甚广。其主要思想代表是海德格尔、萨特。认为存在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孤立的、非理性的个人是最真实的存在;“存在先于本质”,个人首先存在,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志完全自主地、绝对自由地选择了自己的本质,造就了自己。自由是价值的基础,选择是价值的来源,这是人的存在和归宿。人自己安排自己,没有义务去恪守道德准则,人只对自己负责,只关心“应付自己命运的负担”。人自己愿意干的事情本身就是一种善,可以为所欲为地创造自己的道德价值。不过,人在不能不自由地选择自我的同时,也不能不选择了他人乃至人类,因而也无法回避与自然与社会的关联,无法逃避存在本身所带来的烦恼和焦虑。自然与社会总是与人为敌的。人存在的真实性是在孤寂、烦恼、惊慌、忧虑、恐惧和死亡感中实现的。人生是没有尽头的悲剧。人必然以盲目的冒险来实现自由选择,创造个人的生存,通过“死”达到自己本身的存在,实现人生价值。存在主义人生观以非理性主义、个人主义和行动主义为其基本特征,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道德精神发现危机和个人命运变化无常、心态失控在人生哲学上的表现。它对许多国家与地区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一代的思想起着消极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