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存在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核心的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40年代初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流派。法国的萨特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师,他主张个人的存在有“绝对的自由”,人应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绝对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创作”,以造成他自身。同时,存在主义文学主张文学面对现实,干预生活。他们的作品在反映荒诞的存在、丑恶的现实时,往往能提出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但也带有悲观色彩。艺术上,常常借助寓意手法,态度客观冷漠,语言精警简约。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萨特的《禁闭》、加缪的《瘟疫》等。在我国,存在主义思潮于80年代开始在文艺界产生较大的影响。 ☚ 孤岛文学 和平文学 ☛ 《存在主义》《存在主义》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教授考夫曼编著的关于存在主义的专论,根据美国世界出版公司1956年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87年9月出版,共26.9万字。考夫曼在本书前面写了一篇长文对存在主义各家进行了概要的介绍。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选辑了存在主义各家的原作,可以使读者自己从原作中对存在主义细心体味。选辑中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以全新的笔调,描写了人们的强力抗争和顽强的自我表现精神,被看作是历来写的最好的存在主义的序曲。萨特的短篇故事《墙》,这是充分体现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作品之一。它以古典的手法,讨论了存在主义的中心问题,即面对死亡的问题。同时,也包含了诸如人的最高价值是真诚等许多重要的论题,在萨特的作品中,对“承诺”、“决心”、“恐惧”、“死亡”的讨论都是深刻而充满活力的。此外,选辑中还有戈尔凯戈尔、尼采、里尔克、卡夫卡、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等人从不同角度反映他们各自不同风格和不同特点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具有代表性的原作。这本书是广大读者研究从陀期妥也夫斯基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好教材。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20世纪以来一种具有世界性的哲学和文学思潮。原为哲学概念,又译“生存主义”或“实存主义”。19世纪前期的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克尔凯郭尔 (1813—1855) 首倡存在哲学。他在 《恐惧和颤抖》、《忧虑的概念》中提出,人生是一种悲剧性的孤独存在,人在反复无常的命运摆布之下渺小可怜,无能为力。只有通过上帝人类才能摆脱焦虑与匮乏,找到自由,获得心灵的安宁与精神的欢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哲学在德国开始流行,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 (1889—1976) 和雅斯贝尔斯 (1883—1969)。30年代传入法国,发展成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在法国又分为基督教存在主义与无神论存在主义两种倾向。前者以哲学家兼剧作家加勃里埃尔 · 马赛尔 (1883—1973) 为代表,对克尔凯郭尔学说有所发挥。后者以萨特 (1905—1980) 和加缪(1913—1960)为代表。萨特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 ☚ 四七社 生存主义 ☛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cunzaizhuyi,Existentialism是现代西方哲学中最流行的派别之一,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其根本特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中心转移到法国,同时在美国、意大利、阿根廷、日本等国流行。它的先驱是丹麦的克尔凯郭尔,主要代表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及法国的萨特、马塞尔等。存在主义不仅通过哲学,而且还通过小说、戏剧、电影等形式广泛流传。存在主义把个人的存在当作一切存在的出发点,认为我个人的存在是必须肯定的,而且是唯一可以肯定的东西,世上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个人的存在的体现,是个人存在的派生物。他们认为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其余一切都是后来由作为主观性的存在的人自己创造的,即个人首先存在着,然后规定它自己,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即“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认为人在选择目己本质时有绝对自主性,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约束,个人绝对自由是人的本质。但现实社会中,人总是要受到他人和社会的约束,于是便认为外界与他人总是与我作对,个人的自由受到压抑,使我产生不安和恐惧,而最大的恐惧便是死亡。因而不安、恐惧和死亡是存在的基本存在方式。有神论存在主义者如马塞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宗教可以消除恐惧,无神论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把哲学归结为“对死亡的研究”。存在主义者萨特还主张用存在主义的“人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受到的压抑和不自由作了抨击和揭露,但它否认客观物质条件的作用,这是不全面的。 ☚ 日常语言哲学 克尔凯郭尔 ☛ 存在主义又译“生存主义”或“实存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流派,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典型代表。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西欧和美国广泛流行。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德国的尼采、胡塞尔为这一学说的理论先驱。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萨特、马塞尔(Gabriel Marcel,1889—1973)、梅洛·庞蒂,美国的怀尔德(Jenn DanielWild,1902—)、巴雷特(Willim Barret,1913—)、蒂利希(Paul Tillich ,1886—1965)等。有有神论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之分。它不仅通过哲学,而且还通过小说、戏剧、电影等,广泛传播,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反对传统哲学的研究方向,认为哲学的任务是要揭示和阐释存在的意义,找到人的真正存在的基础和原则。所谓“存在”是人的自我意识、纯个人体验。以人的自我意识作为考察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出发点,离开了自我便谈不上外部客观世界。主张“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一个纯粹主观性存在,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创造自己的本质,人有绝对的自由。注重畏惧、焦虑等心理感受,声称只有在这种时刻才会领悟到人存在的真谛。把个人看作独立于社会的孤立的封闭体系,个人与他人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冲突关系。有的存在主义者还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提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用存在主义的“人学”来填补马克思主义的“空白”,以此克服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僵化,实际上想用存在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兴起的法国当代文学流派。丹麦的宗教哲学家克尔恺郭尔(1813—1855)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 ☚ 狂飙突进 表现主义 ☛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又译作“生存主义”、“实存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将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到人的问题上,探讨人在世界上的存在、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人的自由等问题。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活动中心转到法国;战后广泛流行于欧美、日本等地,成为一种国际性思潮;到70年代末逐渐衰落。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是19世纪中叶以来以叔本华、尼采等人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是其直接的思想先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是其创始人。其他重要代表有:法国的萨特、马塞尔、加缪、德·波瓦、梅洛—庞蒂,西班牙的加塞特,美国的巴雷特、蒂利希、怀尔德等。 ☚ 生活世界 克尔凯郭尔 ☛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当代西方世界的一个十分盛行的哲学流派。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其先驱是19世纪的丹麦人基尔凯戈尔。尼采的意志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存在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存在主义本身的流行和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其创始人德国的海德格尔的学说为代表,后期则以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最负盛名。存在主义还可分为有神论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有神论存在主义代表人是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和法国的马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代表人。存在主义认为以往的哲学只研究人的外部世界和与外部世界相对应的感觉、思维,而没有研究人和人的存在,故都是无根的哲学,只有他们才抓住了“人的存在”这个根。他们强调个体的存在,认为不存在一般的人,不存在人类共同的本质,人是一个一个地存在,首先存在着,然后各自自由选择,创造出自己的本质。而且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是烦恼、恐惧、孤独、绝望,靠理性不能认识人的存在,因而必须运用非理性的内心体验、内在的直观。 ☚ 共产主义道德 列宁主义 ☛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