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存在主义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以存在主义哲学为核心的存在主义文学,是20世纪40年代初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流派。法国的萨特是存在主义文学大师,他主张个人的存在有“绝对的自由”,人应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绝对的“自由选择”和“自由创作”,以造成他自身。同时,存在主义文学主张文学面对现实,干预生活。他们的作品在反映荒诞的存在、丑恶的现实时,往往能提出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但也带有悲观色彩。艺术上,常常借助寓意手法,态度客观冷漠,语言精警简约。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萨特的《禁闭》、加缪的《瘟疫》等。在我国,存在主义思潮于80年代开始在文艺界产生较大的影响。

☚ 孤岛文学   和平文学 ☛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教授考夫曼编著的关于存在主义的专论,根据美国世界出版公司1956年版译出,商务印书馆1987年9月出版,共26.9万字。考夫曼在本书前面写了一篇长文对存在主义各家进行了概要的介绍。本书最大的特点是选辑了存在主义各家的原作,可以使读者自己从原作中对存在主义细心体味。选辑中陀斯妥也夫斯基的《地下室手记》,以全新的笔调,描写了人们的强力抗争和顽强的自我表现精神,被看作是历来写的最好的存在主义的序曲。萨特的短篇故事《墙》,这是充分体现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作品之一。它以古典的手法,讨论了存在主义的中心问题,即面对死亡的问题。同时,也包含了诸如人的最高价值是真诚等许多重要的论题,在萨特的作品中,对“承诺”、“决心”、“恐惧”、“死亡”的讨论都是深刻而充满活力的。此外,选辑中还有戈尔凯戈尔、尼采、里尔克、卡夫卡、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等人从不同角度反映他们各自不同风格和不同特点的存在主义思想的具有代表性的原作。这本书是广大读者研究从陀期妥也夫斯基到萨特存在主义的好教材。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20世纪以来一种具有世界性的哲学和文学思潮。原为哲学概念,又译“生存主义”或“实存主义”。19世纪前期的丹麦哲学家、神学家克尔凯郭尔 (1813—1855) 首倡存在哲学。他在 《恐惧和颤抖》、《忧虑的概念》中提出,人生是一种悲剧性的孤独存在,人在反复无常的命运摆布之下渺小可怜,无能为力。只有通过上帝人类才能摆脱焦虑与匮乏,找到自由,获得心灵的安宁与精神的欢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存在主义哲学在德国开始流行,主要代表人物是海德格尔 (1889—1976) 和雅斯贝尔斯 (1883—1969)。30年代传入法国,发展成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在法国又分为基督教存在主义与无神论存在主义两种倾向。前者以哲学家兼剧作家加勃里埃尔 · 马赛尔 (1883—1973) 为代表,对克尔凯郭尔学说有所发挥。后者以萨特 (1905—1980) 和加缪(1913—1960)为代表。萨特的哲学著作《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辩证理性批判》等奠定了存在主义文学的理论基础。
无神论存在主义否定上帝存在,提出存在即自我,存在先于本质。人只有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和行动才能确证自身的存在,才能给这种存在赋予本质。萨特强调存在主义是当代的人道主义,作家应对历史事件、艺术作品和时代的道德、社会行为持一种清醒的、无情的批判态度,废除消谴文学和感伤文学,真实地表现个体存在的基本感受: 恐惧、焦虑、孤独、绝望,反映荒诞的现实、时代的悲剧性并揭示历史前景,激发人们自由选择的个体意识和为了光明合理的生活而斗争的勇气。存在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哲理倾向,为了有效地表达思想内容而兼用传统手法与现代派手法。哲理内容常由两种方式表现,一是让主人公现身说法,通过他们的所感所思和所为,演绎出作者本人的人生哲学。第二种方式是象征和寓意。萨特的《禁闭》中与外界隔绝的地狱和三个幽灵,就是整个人间状况的象征。存在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地再现个人主观感觉世界,而不是再现客观现实,突出挖掘人物的阴暗心理,而不是虚假的理性主义和乐观精神。萨特在 《墙》中一方面描写反法西斯战士在被处决前如何镇定自若,置生死于度外;另一方面又写他生理上的极度恐惧如何使他大汗淋漓,小便失禁。这样便“真实地”再现出人物在特殊“境遇”中的内心分裂。
法国存在主义文学到了六、七十年代逐渐为新的思潮和流派所取代,但作为一种思想,存在主义在当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各国涌现出一批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作家。其中萨特、加缪、索尔·贝娄 (美国)和威廉·戈尔丁 (英国) 都分别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四七社   生存主义 ☛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cunzaizhuyi,Existentialism

是现代西方哲学中最流行的派别之一,是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其根本特点是把孤立的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当作最真实的存在,并作为其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它自称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存在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中心转移到法国,同时在美国、意大利、阿根廷、日本等国流行。它的先驱是丹麦的克尔凯郭尔,主要代表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及法国的萨特、马塞尔等。存在主义不仅通过哲学,而且还通过小说、戏剧、电影等形式广泛流传。存在主义把个人的存在当作一切存在的出发点,认为我个人的存在是必须肯定的,而且是唯一可以肯定的东西,世上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个人的存在的体现,是个人存在的派生物。他们认为人最初只是作为一种单纯的主观性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其余一切都是后来由作为主观性的存在的人自己创造的,即个人首先存在着,然后规定它自己,这就是存在主义的“第一原理”即“存在先于本质”。存在主义认为人在选择目己本质时有绝对自主性,不受任何外界条件的约束,个人绝对自由是人的本质。但现实社会中,人总是要受到他人和社会的约束,于是便认为外界与他人总是与我作对,个人的自由受到压抑,使我产生不安和恐惧,而最大的恐惧便是死亡。因而不安、恐惧和死亡是存在的基本存在方式。有神论存在主义者如马塞尔、雅斯贝尔斯,认为宗教可以消除恐惧,无神论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把哲学归结为“对死亡的研究”。存在主义者萨特还主张用存在主义的“人学”来补充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受到的压抑和不自由作了抨击和揭露,但它否认客观物质条件的作用,这是不全面的。

☚ 日常语言哲学   克尔凯郭尔 ☛

存在主义

又译“生存主义”或“实存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中一个重要流派,现代人本主义思潮典型代表。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在西欧和美国广泛流行。丹麦的克尔凯郭尔、德国的尼采、胡塞尔为这一学说的理论先驱。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的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法国的萨特、马塞尔(Gabriel Marcel,1889—1973)、梅洛·庞蒂,美国的怀尔德(Jenn DanielWild,1902—)、巴雷特(Willim Barret,1913—)、蒂利希(Paul Tillich ,1886—1965)等。有有神论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之分。它不仅通过哲学,而且还通过小说、戏剧、电影等,广泛传播,甚至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反对传统哲学的研究方向,认为哲学的任务是要揭示和阐释存在的意义,找到人的真正存在的基础和原则。所谓“存在”是人的自我意识、纯个人体验。以人的自我意识作为考察世界实在性问题的出发点,离开了自我便谈不上外部客观世界。主张“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一个纯粹主观性存在,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创造自己的本质,人有绝对的自由。注重畏惧、焦虑等心理感受,声称只有在这种时刻才会领悟到人存在的真谛。把个人看作独立于社会的孤立的封闭体系,个人与他人之间本质上是一种冲突关系。有的存在主义者还企图把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提出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主张用存在主义的“人学”来填补马克思主义的“空白”,以此克服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僵化,实际上想用存在主义改造马克思主义。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兴起的法国当代文学流派。丹麦的宗教哲学家克尔恺郭尔(1813—1855)是存在主义的创始人。
现代存在主义则始于法国作家萨特(1905—1980)。他的第一部代表作长篇小说 《恶心》 (1938) 宣扬人生的荒谬和虚无,是存在主义文学的肇始。加缪(1913—1960) 的长篇小说 《局外人》(1942) 也是反应这种荒谬情感的代表作。他的随笔集 《西西福斯神话》 (1942) 认为人生就象神话中的西西福斯那样徒劳,但是在徒劳中依然包含着人对光明和幸福的追求。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巨著 《存在与虚无》 (1943) 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虚无的; “人的出生没有道理,人的死亡也没有道理”。因此存在主义哲学强调 “存在先于本质”; 人先存在,然后再确定自身的意义; 相信人生的课题就是“选择”,而这种 “选择” 是 “绝对自由”的。萨特和加谬两位大师以他们的作品和人物作为存在主义哲学的体现,把存在主义文学在20世纪40年代初推向顶峰。
20世纪40年代后期,萨特发表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946),又创作反对种族歧视的《可尊敬的妓女》(1946)。这一时期的存在主义作品大都反映这种 “新人道主义精神”。萨特 《死无葬身之地》 (1946)、《肮脏的手》 (1948)、加缪的 《正义者》 (1949)、波伏瓦的 《大人先生们》 (1954) 表现的主题都是人物理想和客观存在之间的矛盾。这是存在主义作品的又一特征。加缪在20世纪50年代的哲学随笔 《反抗的人》 (1951) 中宣扬 “纯粹的反抗”,反对流血的革命和革命胜利后建立的 “暴政”,因此引起存在主义流派内部的争论,最后导致萨特派和加缪派的分裂。从60年代起,存在主义文学已经失去发展的势头,到70年代就不再作为文学流派存在,但其影响不但遍及欧美,而且深入到东方一些国家的文学界。

☚ 狂飙突进   表现主义 ☛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又译作“生存主义”、“实存主义”,现代西方哲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其主要特征是将哲学研究的重点转到人的问题上,探讨人在世界上的存在、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人的自由等问题。20世纪20年代产生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活动中心转到法国;战后广泛流行于欧美、日本等地,成为一种国际性思潮;到70年代末逐渐衰落。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是19世纪中叶以来以叔本华、尼采等人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思潮,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是其直接的思想先驱,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是其创始人。其他重要代表有:法国的萨特、马塞尔、加缪、德·波瓦、梅洛—庞蒂,西班牙的加塞特,美国的巴雷特、蒂利希、怀尔德等。
存在主义分为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前者主张在人的精神活动之上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存在——上帝,这种理论与新教神学相溶合,也称基督教存在主义,主要代表有雅斯贝尔斯、马塞尔、蒂利希。后者认为自我的存在就是最根本的存在,不承认上帝的主导作用而强调自我意识。主要代表有海德格尔、萨特。但总起来说,存在主义者们都表现出强烈的反传统倾向,认为以往的哲学偏重于对外界客观规律的理性研究,忽视了人的情感、意志、体验、自由等主观心理因素,因此他们要以人的存在为中心,建立一种新哲学,即研究人的具体存在的“人学”。在他们看来,存在首先是人的本能的意识活动,它是具体的、孤独的,又是流变的、自由的。
海德格尔哲学的核心是追究“在”的真谛。他认为,两千多年来的哲学史都误把“在者”当成了“在”。而实际上当天地万物作为“在者”存在时,已经是被规定的了,只有人的存在是先于任何规定性的。因此要揭示“在”的意义,必须以人的存在为前提,这是哲学的出发点。存在就是同“在者”打交道,这种交往不是知,而是行,即整体的人生体验。当人们生活于世上并深思存在本身时,就会感到烦,烦包括对具体在世者的惧和对在本身的畏,人生最本真的体验就是烦、畏、死。
萨特继承了海德格尔的基本思想,把它发展为一种“入世”的行动哲学,主张哲学干预社会、干预生活、干预人生。他提出“存在先于本质”这一命题,也就是说,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主观意愿造就他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人的主体意识自行选择和行动的结果。基于这一观点,萨特提出了他的自由观,认为人的存在与人的自由是同一的,人拥有绝对的自由。自由的实质在于选择,自由选择意味着行动,只有行动才能赋予生活以意义。就是在自由选择和行动的过程中创造着自己独特的本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人在选择和行动的过程中必须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必须考虑他人和社会的客观情况、环境,因为他人的存在对自我总是一种限制,社会中的人总是相互制约的。萨特还曾努力使这种“人学”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补充,试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结合起来。
存在主义是诞生于资本主义危机时代的“危机哲学”,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的一种理论折射,带有虚无主义、怀疑主义、冒险主义、悲观主义等反理性主义思想特点。它提出的一些新概念和对人生做出的新的解释对战后西方哲学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它超越哲学领域对文学、艺术、以至社会生活方式的广泛渗透,已成为20世纪思想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精神现象。

☚ 生活世界   克尔凯郭尔 ☛
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

当代西方世界的一个十分盛行的哲学流派。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其先驱是19世纪的丹麦人基尔凯戈尔。尼采的意志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存在主义的重要理论来源。存在主义本身的流行和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其创始人德国的海德格尔的学说为代表,后期则以法国存在主义者萨特最负盛名。存在主义还可分为有神论存在主义和无神论存在主义。有神论存在主义代表人是德国的雅斯贝尔斯和法国的马塞尔,海德格尔和萨特是无神论的存在主义代表人。存在主义认为以往的哲学只研究人的外部世界和与外部世界相对应的感觉、思维,而没有研究人和人的存在,故都是无根的哲学,只有他们才抓住了“人的存在”这个根。他们强调个体的存在,认为不存在一般的人,不存在人类共同的本质,人是一个一个地存在,首先存在着,然后各自自由选择,创造出自己的本质。而且存在主义认为,人的基本生存状态是烦恼、恐惧、孤独、绝望,靠理性不能认识人的存在,因而必须运用非理性的内心体验、内在的直观。
存在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一)存在本体论。存在主义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存在”问题。由于外部世界只有依赖于人的存在才有意义,而人的存在只有通过个人的存在才能领悟,真正的存在就是个人的存在,哲学应以个人为核心和出发点。个人的存在也即个人的自我意识,它是一种非理性的情感和内心体验。存在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存在先于本质”,即先有一个没有本质的纯粹主观性的存在,然后由它自由地选择和创造自己的本质。存在是通过个人处于烦恼、畏惧和死亡等情境时才体验到的。(二)人道主义的自由观。强调人的自由和价值,断言人是绝对自由的,自由并不是人的某种属性,而是人本身。人可以自由地选择和行动,同时也应对自己的选择负道德责任。人的价值只能在个体不断地自由选择中体现。(三)人学辩证法。萨特认为,辩证法只存在于社会历史中,自然界无辩证法可言。萨特还提出用存在主义的人学“补充”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不仅是哲学理论,也是一种社会思潮,它通过小说、戏剧、电影等形式广泛传播,对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 共产主义道德   列宁主义 ☛

存在主义

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

existentialism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21: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