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存在主义教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存在主义教育 存在主义教育cunzai zhuyi jiaoyu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直接来自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最初表述者是19世纪的丹麦神秘主义哲学家S.克尔凯郭尔(1813—1855)。1927年德国哲学家M.海德格尔(1889—1976)出版了《存在与时间》一书,宣告了存在主义哲学的正式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传到法国并得到很大发展,尤其是50至70年代广泛流行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其著名的代表是法国的J.P.萨特尔(1905—1980)和奥地利的M.布贝尔(1876—1965)等。布贝尔在1939年发表题为《品格教育》的演讲词,他从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出发,论述了教育问题。50年代美国教育家G.奈勒等人进一步加以分析、归纳,于是形成为一种教育思想流派。存在主义者作为一种反抗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现象的力量,在教育领域中对现存的教育制度和各派教育理论给予批评与挑战。指责已有的教育把人当作物而不是当作人,强迫个人按照既定的模式、严格的标准去适应社会,却不让个人去发现自己,懂得自己的自由而去实现自我的发展。这就形成了教育本身的一种危机。于是他们疾呼要实行一种尊重人的存在、合乎人道的教育。存在主义者认为: ☚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化学卷 ☛ 存在主义教育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一个流派。20世纪50年代开始流行。奥地利存在主义哲学家布贝尔(Martin Buber,1878—1965)和美国教育理论家奈勒(George Kneller)为主要代表。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形成,反对把知识的传授作为教育的中心任务,教材的传授仅仅是“用来作为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手段”。教学内容上主张以人文学科为主。教学方法上认为苏格拉底法是最理想的教学法。教学组织形式上重视个别教学。在道德教育上,否定固定的道德标准,鼓吹“自由选择”为原则的道德教育,主张让学生自己选择道德行为和承担行为后果。强调教师是帮助学生获得自由、走向自我实现的人。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独特人格,其次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和熟练的教育技巧。参见“哲学”中的“存在主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