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青枯病peanut bacterial wilt由青枯病假单胞菌引起,主要侵染根部的一种维管束细菌病害。1905年东印度首次报道。 分布和为害 东南亚和非洲各国普遍发生,欧洲及南美洲也有发生。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各省发病较重,山东、江苏已成为疫区,河北、安徽、辽东半岛偶有发生。一般重病区发病率20%左右,高的达50%,甚至成片死亡。青枯病是一种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从苗期至收获期均能发生,而以花期最易发病,病原细菌主要侵染根部,使主根尖端变色软腐,病菌从根部维管束向上扩展,直至植株顶端,病部可见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变为深褐色,用手挤压病部切口处,可见浑浊白色的细菌脓溢。感病植株早期出现早晨叶片延迟张开,傍晚提前闭合,主茎顶梢第二叶片首先萎蔫,侧枝顶叶暗淡下垂,1~2天后整株死亡,但叶片仍保持青绿色,是与其他枯萎病的最大区别。 病因 病原物为青枯病假单孢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 (Smith) Smith)。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为0.9~2×0.5~0.8(微米),有1~3根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为阴性。在牛肉汁琼脂培养基上菌落呈乳白色,正圆形、光滑,稍有突起,有荧光反应,菌落直径为2~5毫米,6~7天后渐变褐色,并失去致病力。青枯病菌有三个生理小种,小种Ⅰ侵染番茄和其他多种植物,小种Ⅱ侵染香蕉和海里康(Heliconiss),小种Ⅲ只侵染马铃薯。研究证明,中国花生青枯病菌尚无明显的致病性分化现象。 病菌寄主范围很广,包括茄科、蝶形花科、菊科等35科200多种植物。禾本科植物和甘薯、西瓜、大豆等对青枯病免疫。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初次侵染源主要来自土壤及土杂肥中的越冬病菌。花生播种后通常日平均气温稳定在20℃以上,5厘米深处的土温稳定在25℃以上开始发病。旬平均气温稳定在25℃以上,旬平均土温达30℃时进入盛发期。病菌通过根部伤口与自然孔口侵入,通过皮层组织侵入维管束,由导管向上蔓延,病菌也可突破导管,侵入薄壁细胞组织,溶解中胶层使皮层腐烂,根系腐烂后病菌散落土壤中,通过流水侵入附近植株,引起再侵染,病菌在田间主要通过流水、昆虫、人畜以及农具等传播蔓延。病菌在土壤中至少存活一年,一般3~5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并保持致病力。病菌有耐干燥的特点。 病害控制 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辅以农业措施的综合防治方法控制其发生与流行。抗病品种有鲁花3号、粤油22、粤油320、桂油28、粤油250等,推广水旱轮作或花生与冬小麦轮作,亦有较好防治效果。 花生青枯病peanut bacterial wilt花生的一种细菌病害。病原物是原核生物界的茄假单胞菌(Psuedomonossolanacearum Smith)。病株自顶梢叶逐渐向下失水萎蔫,叶暗淡绿色,主茎和侧枝枯萎,整株呈青枯状。维管束变褐色至黑褐色条纹状,直至茎顶。挤压病茎段可见从切端导管处溢出乳白色菌脓。果柄、果荚和根黑褐色湿腐。病菌发育适温28~33℃,寄主范围广,在病残体和土壤中越冬,经流水、农事活动和昆虫传播。高温多雨有利于发病。水旱轮作病轻。以选用抗病品种、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和清洁田园为主要防治措施。 花生青枯病由青枯假单胞细菌(Pseudomonassolanacearum)侵染引起。还危害芝麻、烟草、番茄等。感病叶片由下部叶向上部叶急剧凋萎,但仍保持绿色。切开病株根基部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挤压切口处,有乳白色细菌溢脓。病菌通过根部伤口,以及地下害虫、线虫及中耕造成的伤口侵入。防治方法:合理轮作换茬;选用抗病高产品种;中耕时避 免伤根;防治地下害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