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
戏曲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同其他舞台艺术一样,是一种时间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但戏曲对于“综合”这个概念的理解却更为广泛。中国戏曲的形成史便是一个将各种艺术样式综合到一处的历史,这些艺术样式包括: 歌唱、音乐、舞蹈、美术、杂技等。它的表演是由唱、念、做、打、舞等样式组成的有机统一体,用以搬演故事、表现人物。它的舞台美术则包括: 化妆、头饰、脸谱、装扮、穿戴、场景设置、景物绘制、服装、道具等,近世又加上了舞台的灯光照明、变幻。这些不同的艺术类型,在戏曲中是融合在一起的,它们都是为表演服务的。它的服饰、化妆和道具,不仅仅是起到一个装饰的作用,而且有帮助表演的作用,所谓“一切为表演所用”。如服装上的水袖、纱帽上的帽翅、盔冠上的翎子; 手中的扇子、手帕,系在腰间的汗巾等;头上的长发(又称“水发”),辫子,嘴上挂的胡须(又叫“髯口”)等,都具有可舞性,都是演员用来美化手段,刻画人物内心,展示人物性格的方式。它的表演所使用的唱、念、做、打四种功法,又是在鲜明的节奏统领之下,通过夸饰,变形;通过“有声皆歌,无动不舞”的形式,来达到表现人物的目的。戏曲的表演手法,是在一种目的之下的综合,所以才显得杂而不乱,独具感染。(钮 骠)程式性 程式,即规矩、格式,是中国戏曲中特有的,在表演、伴奏、装扮、创作等各个方面必须依据的方式方法。它是前辈艺人经过无数次艺术实践而摸索总结出来的,是前人艺术经验的结晶,有很多的科学性、艺术性在其内。程式在中国戏曲中是无处不在的,故而才成为它的一大艺术特性。仅就表演而言,一切行动俱在程式之中,且都是经过舞蹈化、节奏化的动作。如开门、关门、上楼、下楼、登舟行船,上马、下马,乃至一戳一站等等,都是有程式可循的。许多程式动作又都被冠以特殊的名称,如卧鱼儿、双飞燕、倒叉虎、云手、山膀等,都是对生活动作的夸张、美化、使其更合乎舞台表演的规律,特别突出了它的节奏性和舞蹈性。这些都是单个程式动作,还有很多的成套程式,如起霸、把子、走边等。这些动作的要领都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的戏中又各有不同。这些动作是和剧中人物结合在一起,它们要表现出人物的性格和感情来,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情感,其动作自然也应有所不同,此即为“ 一套程式,千种性格”。以“走边”为例。《林冲夜奔》 中,林冲的“走边”,展示的是一个禁军教头在被逼无奈的逃亡途中,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激愤、感叹的心情。《三岔口》中任堂惠的“走边”,表现的是暗中保护三关上将焦赞,处处提防、异常警觉,以免被坏人加害的心理。表演程式如此,其他程式,如锣鼓经的运用,行当的划分,净角脸谱谱式的使用等,都要求同中求异,表现出人物性格来。程式本身即是规范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