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矿产的普查勘探
煤矿资源普查勘探的历史发展 安徽发现煤矿已有千余年历史。北宋时期发现了萧县老孤山一带的煤。明朝时期,民间即对淮北烈山、淮南舜耕山及沿江一带的露头煤有少量开采,用作燃料。清末英国人凯约翰在铜陵大通用冲击钻找煤。1917年普益公司开采淮北烈山煤矿。此后,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刘季辰等调查烈山一带煤田地质,提出烈山西北平原之下为含煤盆地。1923年由普益公司施钻13孔,计算储量3500万吨,命名为“雷家沟煤田”。1928年至1933年,中央地质调查所翁文灏两赴烈山调查,指出雷家沟煤田西北大有扩展之希望,同期对淮北的杨庄、淮南洞山进行了钻探普查。1917年至1937年间,先后还有不少地质专家如李捷、王竹泉、李春昱、计荣森、李毓尧、丁文江、黄汲清、徐克勤、喻德渊等在宣城、泾县、广德、贵池、铜陵、巢县、含山、和县、安庆、怀宁、太湖、宿松等地进行煤田地质调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淮南进行掠夺性开采,在洞山以西做过地质勘测。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淮南煤矿恢复生产,资源委员会矿产勘测处谢家荣等对淮南八公山、舜耕山、明龙山及山金家一带进行煤田地质调查,提出大淮南盆地推论,经钻探证实了淮南隐伏煤田的存在。
1949年后煤矿资源的普查勘探 1949年至1957年。1950年李春昱提出萧县闸河、濉溪雷家沟、宿县与蒙城间可望发现新煤田。1953年淮南矿务局成立地质钻探部(后改名为煤炭部120队),在淮南老矿区开展地质勘探工作,进一步肯定了淮南隐伏煤田,进行勘探的有新庄孜、谢家集、洞山、李郢孜等井田。华东地质局在1955年组建了淮南队(323队)、濉溪队(325队)。325队经钻探证实了闸河隐伏煤田,并对一、二、三井田(即杨庄、张庄)进行勘探,发现了黄集、前岭煤矿。省工业厅勘探队完成烈山煤矿的勘探。同期华东地质局组建了巢湖队(373队)、大通队(322队)和太湖队(336队)。373队在和县、含山、巢县、无为、怀宁一带,322队在宣城、泾县、铜陵、贵池等地,336队在广德独山地区进行煤田地质普查。在此期间还应用了电、重力、地震测量等勘查方法,对解释构造和发现新矿区起到重要作用,在已工作的矿区还开展了放射性检查。
1958年至1965年。煤田地质队伍迅速扩大,325地质队在淮北发现了砀山、刘桥、卧龙湖、梁花园、火神庙、百善、岱桥、汤庙、义安山、东三铺等煤矿;323地质队发现了涡阳龙山煤矿和颍上谢桥煤矿;煤田120队和178队发现宿县桃园、祁县、童亭、临涣煤矿;120队在淮南发现潘集、顾桥煤矿。沿江和皖南的煤田地质工作普遍开展。完成勘探的有淮北煤田的相城、朱庄、大郭庄、沈庄、袁庄、岱河、朔里、芦岭、朱仙庄,有铜陵新庙、广德牛头山及淮南孔集(二道河)等井田的详查资料。
1966年至1978年。煤田地质勘查以安徽煤田地质公司所属各队为主,井田勘探与普查找矿并举,完成两淮地区1:5万地震勘探;煤田地质公司第三勘探队完成勘探的有淮北煤田石台、孟庄、临涣、前岭、李楼、百善、刘桥、海孜、蔡山、永固、卧龙湖、杨柳、童亭、界沟等井田;开展普查、详查的有袁店、五沟、孙町、许町、双堆、龙王庙等矿区,发现涡阳花沟煤矿。煤田地质公司第一队完成勘探的有淮南煤田潘一、潘二、潘三、孔集等井田,开展普查、详查的有丁集、朱集、谢桥等矿区。煤田二队和四队在沿江和皖南地区完成勘探的有铜陵大通、碎石岭、房村、宁国胡芦山——王胡村、宣城周王、新田、溪口、大小汪村、泾县摇头岭、晏公堂、贵池殷坑、琅山、读山、无为昆山等煤矿,完成普查、详查的有泾县昌桥、万村、铜陵白鹤、贵池新新、唐田、双桥、峡川、东至四料山、安庆杨桥、和县孙堡、善厚等煤矿。省地质局321地质队完成铜陵峨山煤矿勘探,311地质队完成宿松高岭煤矿勘探,326地质队完成怀宁月山煤矿普查。
1979年至1992年。煤田地质勘查工作仍以煤田地质公司为主。325地质队自1982年恢复煤田地质勘查,煤炭部147队进入淮南地区,江苏煤田三队进入萧县地区进行煤田地质勘探。这一时期还加强了淮北、淮南煤田外围地区的普查找矿。第三勘探队完成勘探的淮北煤田有任楼、桃园、祁南、祁东和许町井田;江苏煤田三队完成勘探的有萧县岱桥井田;安徽煤田一队完成勘探的有淮南煤田张集、王庄、顾桥、刘庄、潘四、谢李深部和八里塘井田;147队完成勘探的有谢桥、新集、花家湖等井田;煤田二队在皖南完成宁国港口、宣城榨门、朱大庄等煤矿的勘探。另外,325地质队在淮北砀山、张大屯、钟楼、涡阳刘店,第三勘探队在涡阳花沟、涡北青町和宿县龙王庙,煤田一队在淮南煤田西部口孜集、337队在老庙、展沟一带开展煤田地质普查。147队在淮南煤田西部南侧新集一带洞山逆掩断层形成的推覆体下找到煤层,是一个新的突破。煤田二队对沿江和皖南地区宣城张家桥、蔡村、泾县巧峰、铜陵钟鸣、含山县仙踪、陶厂等地煤矿进行了普查。省煤田地质勘探公司和省地矿局还先后对全省煤炭资源总量进行预测,编制1:5万至1:50万煤田预测图。
70年代中期,为解决皖南地区缺煤问题,省地矿局和省煤炭厅开展了全省石煤资源综合考察,332地质队完成了黟县石山石煤勘探和休宁兰田石煤普查。
石油和铀矿的普查勘探 早在1958年,省地质局就成立了石油地质大队,在合肥盆地、长江沿岸和皖南地区开展油气普查。在合肥盆地东北部发现了生油层,在沿江地区找到了浅层天然气。1964年因石油地质大队调往胜利油田而中止。1958年至1966年间,放射性矿产普查找矿也在全省普遍开展,并成立了铀矿专业队,发现了多处矿床(矿点),同时进行了少量土法开采。
1970年重新组建的石油地质队伍,首先在合肥盆地开始进行地震勘探、地质研究和钻井,1973起在阜阳地区和天长地区布置井位,1975年在天长地区有新突破,1976年获工业油流,现已探明3个小型油田。省石油地质勘探公司集中力量在天长地区进行石油勘探和开发。华北石油地质局在阜阳地区施工17口钻井,有7口井见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有一口井获工业油流。
放射性矿产地质工作,主要由核工业部所属271地质大队进行,已发现了一批铀矿点,70年代末期评价了8411中型铀矿床。省地矿局也开展了铀矿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