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研究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及其反映的经济关系的科学。 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货币信用关系、银行机构以及我国对外金融关系。它的基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与经济范畴的学说为指导,分析社会主义条件下货币、信用、银行的必要性及其本质、职能与作用,以及货币、信用的运动规律,研究社会主义货币制度、信用形式和金融体系; 阐明我国对外金融关系的现状和前景,从国民经济的角度去探讨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综合平衡问题。通过这些分析、研究、探讨,充分发挥货币、信贷、利息等经济杠杆的作用,自觉运用银行调节社会主义的经济生活。 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有: 社会主义货币理论,信用理论,银行理论,我国对外金融关系和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综合平衡理论。在货币理论中,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货币存在的客观依据,人民币的性质、职能、作用和流通规律以及我国的货币制度。在信用理论中,阐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信用仍然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同时也是国家有计划地分配货币资金的一种形式;阐明在社会主义信用基础上产生的利息,是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不存在剥削关系;研究信贷资金直接服务于生产和流通的性质及其 “生产——资金——生产——资金” 的运动规律;此外,还强调指出了银行信用是社会主义信用的基本形式,商业信用成了一种从属的并且受到限制的信用形式。在银行理论方面,总结我国银行社会主义国有化的道路; 介绍以中国人民银行为中心,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内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分析社会主义银行既是企业(经济组织),又是国家机关的性质; 阐明社会主义银行掌管货币发行、调节货币流通、组织存款、发放贷款、办理转帐结算和现金出纳、管理和经营金银、外汇、办理对外金融业务等基本职能,从而使银行成为全国的信贷、结算、现金活动的中心和国民经济各部门资金活动的枢纽,能够对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除上述三方面的基本理论外,关于我国对外金融关系,偏重于介绍我国的外汇管理,人民币的汇价,我国对外结算与对外信用等方面的情况。至于对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综合平衡的探讨,主要是从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以我国的财政和信贷是国家动员和分配社会主义资金的两种基本形式,即以国民经济中货币购买力的基本来源为根据,分析、研究如何按照国民经济计划分配财政资金与信贷资金。 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在我国还是一个正在形成和发展的学科。目前,无论是在货币理论方面,还是在信用、银行理论方面,都有许多问题 (比如人民币的本位问题、计划调节货币流通问题、信用范围问题、金融体系问题等),都还在进行争论和探索。 阅读书目: 《社会主义货币信用学》高等财经院校试用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1年6月出版; 《社会主义财政金融问题》黄达、陈芳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1年8月出版;《社会主义银行工作》李成瑞、左春台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63年12月出版; 《社会主义货币与银行问题》刘鸿儒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0年9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