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白石道人诗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白石道人诗说 白石道人诗说南宋姜夔作。夔自号白石道人,故名。一卷,凡三十则。主要从辨体、立意、布局、语言、用事等方面讲述诗的作法。论诗主张“学有余而约以用之”, “意有余而约以尽之”,反对大发议论、多用典故;提倡精思,强调含蓄,认为“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又推崇自然,以“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为诗歌最高境界,对严羽的“妙悟”说有影响。清何文焕收入其所辑《历代诗话》中,有中华书局1981年本。 ☚ 诚斋诗话 沧浪诗话 ☛ 白石道人诗说 白石道人诗说诗话著作。宋姜夔撰。该书亦称《白石诗说》、《姜氏诗说》,一卷,三十则,一作二十七则。卷前有《自序》,称该书系淳熙丙午(1186)得之于南岳云密峰头一老翁,此可推知其成书当在淳熙丙午之后。书中不涉记事、考证,也不评析具体诗作,全谈诗学理论及诗法。其与江西诗派不同处在于:江西诗派多拘于诗法,唯求字面形式之“工”;姜夔谈诗法却不为法所拘,并认为“只求工于句、字,亦末矣”,进而提出了比“工”更高的境界,即“妙”:“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然舍文无妙,胜处要自悟。”“妙”固然离不开字面形式,但“妙”处又往往在字面形式之外,需要“悟”而后得。此所谓“悟”,亦非“悟”其“工”,而是“悟”其“妙”。书中还称引苏轼的话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认为语贵含蓄,“句中无馀字,篇中无长语,非善之善者也;句中有馀味,篇中有馀意,善之善者也”。前者即所谓“工”,后者即所谓“妙”。“妙”是姜夔诗说的核心。由此出发,书中还提出了诗有“四种高妙”说:“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曰理高妙;出自意外,曰意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碍而实通”,即看似于事理不通,须细辨而愈觉其通,这是表达事理的高妙;“出自意外”,是立意的高妙;“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是指构思、想象的高妙;“非奇非怪,剥落文采”,归之于平淡自然,了然无迹,使人“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这才是“妙”的最高境界,即“自然高妙”。这种“自然高妙”说,显然与主张模仿点化、讲究诗法格律的江西诗说不同。此外,书中还特别强调要重视诗歌的结尾,指出有四种结尾:一是“词意俱尽”,二是“意尽词不尽”,三是“词尽意不尽”,四是“词意俱不尽”。“所谓词意俱尽者,急流中截后语,非谓词穷理尽者也。所谓意尽词不尽者,意尽于未当尽处,则词可以不尽矣,非以长语益之者也。至如词尽意不尽者,非遗意也,词中已仿佛可见矣。词意俱不尽者,不尽之中,固已深尽之矣。”实际上,不论哪一种结尾,都要求含蓄有馀,耐人寻味。姜夔关于诗歌结尾的意见,为前人所未曾道及,并常为后人所称引。该书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对其后严羽的“兴趣”说、“妙悟”说以及清代的“神韵”说有一定影响。有《历代诗话》本,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校点本。 ☚ 清邃阁论诗 白石诗说 ☛ 《白石道人诗说》 南宋姜夔撰。又称《白石诗说》或《姜氏诗说》。一卷,二十七则。作者从“诗病”(作诗的毛病)和“诗法”(作诗的方法)两方面谈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方面的问题,从辨体、立意、布局、措词、说理、写景诸方面分别加以论述。他反对大发议论、频繁用典的诗风,主张精密思考、含蓄表达。说:“诗之不工,只是不精思耳。”姜夔认为,诗以模拟、浅露为“病”、“一家之诗,自有一家之风味,……模仿者,造语似之,韵亦无矣。”又说:“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善之善者也。”提倡达到这样一种创作意境:“作诗求与古人合,不如求与古人异;求与古人异,不如不求与古人合而不能不合;不求与古人异而不能不异。”主张诗要有变化,但又不乱法度。对于字句的“工巧”,技法的“雕刻”以及结构的“布置”等,都有许多合理的见解。以“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为诗歌的最高境界,这是严羽“妙语说”的先声。但姜夔过分追求形式美,不够重视内容,有些消极影响。以他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看,初学黄庭坚,后学晚唐陆龟蒙,诗风清妙秀远,运思缜密,风格高秀,字句虽精心刻意,却无纤巧之痕,亦有名句佳作传世,如《昔游》“大江风浪起,夜黑不见手。”较有气魄。 白石道人诗说诗话。一卷。南宋姜夔撰。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屡试不第,以诗人清客寄人篱下,终身未仕。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浮湘江,登衡山,冬赴诗人萧德藻之约赴吴兴,卜居苕溪,邻近有白石洞天,因取为号。中年后多居京师临安,往来江、浙、赣、皖之间,从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诸人及大词家辛弃疾游,颇受其人格诗风之熏染。以诗词名世,兼擅文章、书法和金石,而其音乐造诣,更是独步一时。终生布衣,身后萧条。著有《白石道人丛稿》、《白石道人歌曲》、《读书谱》、《集古印谱》等。 姜夔原序称,淳熙丙午(1186)游衡山时,云密峰上一老人授其《诗说》,《诗说》当作于此年前后,为中年时代作品。共三十则。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十大方面:立法度,树妙境,尚自然,倡含蓄,崇意格,辨诗体,重精思,贵独创,主情性,讲涵养。《诗说》末段说明其写作动机云:“《诗说》之作,非为能诗者作也,为不能诗者作,而使之能诗;能诗而后能尽我之说,是亦为能诗者作也。”这说明它既是深入浅出的“作诗入门”,又为“能诗者”分析诗歌艺术。 姜夔《诗说》的理论要点是:一、受江西诗派影响,提倡诗法,但又不同于江西派,不为诗法所限,而贵独创之“悟”。如云:“守法度曰诗。”又云:“不知诗病,何由能诗?不观诗法,何由知病?”与黄庭坚、吕本中之论合。但他比江西诗人更进一层,同时又提倡诗“悟”,认为“只求工于字句,亦末矣”。所以又说:“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然舍文无妙,胜处要自悟。”启示诗人的思维自觉及其独创精神,须在字句、法度之外去领悟诗歌妙境。二、提倡“思”与“学”的统一,要求由“涵养”以致“精思”。这里涉及艺术构思及创作前的准备。他说:“诗之不精,只是不精思耳。不思而作,虽多亦奚为?”所谓“精思”,不仅指具体的创作构思及诗人脑海中的艺术意象等,而且兼指长期的生活积累和思想酝酿的过程,其中包括了诗人思想修养的培养锻炼等。而“精思”正来自于平素的“涵养”功夫,故云:“思有窒碍,涵养未至也,当益以学。”由此可见,其诗“悟”之境,由积学精思而致,并非虚浮无根之谈。当然,作为封建士人,姜夔所谓“涵养”,又与儒家传统诗教的“止乎礼义”相合拍,故云:“吟咏情性,如印印泥,止乎礼义,贵涵养也。”传统思想局限也明显可见。三、在诗歌妙境的创造方面,提出“四种高妙”的主张,云:“诗有四种高妙:一曰理高妙,二曰意高妙,三曰想高妙,四曰自然高妙。”这些话貌以玄虚,但却切合诗歌实际,颇具艺术辩证因素,它具体描绘了诗歌形象思维的某些特征。他阐发说:“碍而实通,曰理高妙”,提倡诗人理趣,而否定道学先生的纯作理语,诗有理,但看艺术表现如何,理语为“碍”,而涉趣则“通”,所论高人一筹。“出自意外,曰意高妙”,说的是诗人构思立意,想落天外,出入意表,获得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写出幽微,如清潭见底,曰想高妙”,这里从诗歌的艺术想象和丰富联想着眼。诗人富有敏锐的观察力,常能透过生活迷雾,寻幽探微,究其本源,以诗歌形象来揭示生活的本质精神。“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这是从意境的艺术表现立论,要求拒绝一切故作雕琢的人工斧凿,精思之后,灵感之来,如天机骏利,浑然天成,而见清新自然之妙。合而论之,《诗说》的四种“高妙”诗境,共通的实质在于精思独造,天然自得,反对江西诗派以议论为诗,以雕琢为诗,强调辞约旨远,重在辞意俱有不尽之余味的清空境界的创造。当然,舍现实内容而重在艺术创造,理论上则容易导致片面性。 在中国诗话发展史上,《诗说》占有一席之位。郭绍虞《宋诗话考》云:“此书论诗,脱尽恒蹊,在当时诗话中,亦确能独树一帜,于江西诗论披靡一世之后,《沧浪诗话》尚未流行以前,欲于诗话中窥当时诗论转变之迹者,当推此书矣。”在批评江西诗派及论诗悟、意境等方面,直接启发了严羽《沧浪诗话》,对后世王士禛的“神韵说”,也有一定影响。但白石所论,比较切近实际,较多创作甘苦之言,而非如“神韵说”者之空疏,故又为后世性灵派所取。在宋诗话中,有人把它与《岁寒堂诗话》、《沧浪诗话》誉为鼎足而三的“金绳宝筏”(潘德舆《养一斋诗话》),又有人把它与《沧浪诗话》、《麓堂诗话》并称为骚坛的“风雅指南”(鲍廷博《麓堂诗话跋》)。 除附刻于作者诗词集后外,丛书多收录,如《学海类编》《历代诗话》《谈艺珠丛》《诗法萃编》、《榆园丛刻》、《艺圃搜奇》诸本。今通行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郑文校点本。 白石道人诗说即《白石诗说》。 白石道人诗说 白石道人诗说诗话。一卷。南宋姜夔撰。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屡试不第,以诗人清客寄人篱下,终身未仕。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浮湘江,登衡山,冬赴诗人萧德藻之约赴吴兴,卜居苕溪,邻近有白石洞天,因取为号。中年后多居京师临安,往来江、浙、赣、皖之间,从中兴四大诗人范成大、杨万里、尤袤诸人及大词家辛弃疾游,颇受其人格诗风之熏染。以诗词名世,兼擅文章、书法和金石,而其音乐造诣,更是独步一时。终生布衣,身后萧条。著有《白石道人丛稿》、《白石道人歌曲》、《读书谱》、《集古印谱》等。 ☚ 诚斋诗话 沧浪诗话 ☛ 白石道人诗说南宋姜夔(号白石道人)撰。一卷。专论诗的艺术风格和写作技巧等问题,强调“吟咏情性”、“自然高妙”、“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等,颇受后人称许和重视。有《四部丛刊》本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