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白头翁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白头翁汤

清热剂之一。出自《伤寒论》。白头翁60克、黄连30克、黄柏45克、秦皮60克。煎汤去渣, 候温灌服, 或研末, 开水冲调, 候温灌服。马、牛150~250克; 猪、羊30~45克。功能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主治痢疾。证见泻痢如脓血, 排粪粘滞不爽, 里急后重, 腹痛, 舌红苔黄, 脉数者宜用。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专清大肠血热而治痢疾, 为主药: 黄连清化湿热而固大肠, 秦皮清肝经湿热以凉血, 黄柏清下焦湿热, 三药配合, 助主药清热解毒,燥湿止痢,为辅佐药。合而用之, 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功用。
本方是治疗热重下痢的重要方剂。无论在体外或体内, 对志贺氏、宋内氏及弗氏痢疾杆菌, 均有抑制作用,并可增强机体免疫机能, 增强抗病能力。凡马、牛肠炎、猪下痢等属于湿热证者, 均可酌情使用。若里急后重者可加木香、槟榔以行气导滞; 若挟食滞者,可加枳实、山楂以消食导滞。

白头翁汤

《伤寒论》方。白头翁二两,黄柏、黄连、秦皮各三两。水煎,分二次服。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治热利下重,腹痛里急,便下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血痢。近代常用治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属热毒血痢者。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 黄连、黄柏、秦皮清热解毒,燥湿治痢。实验研究: 对志贺氏、宋氏、弗氏等痢疾杆菌有抑菌作用。

白头翁汤radix pulsatilla decoction

中兽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由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组成的汤剂。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湿热痢疾、热泻。症见里急后重,泻痢,粪便脓血,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等。

白头翁汤 《伤寒论》

【组方药物】 白头翁9克 黄柏12克 黄连12克 秦皮12克
【制剂用法】 上药4味,以水1.4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每次200毫升,1日2~3次,温服。
【主要功效】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适应病证】 痢疾,热毒深陷血分,腹痛,便脓血,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弦数。现除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外,还加减用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鞭毛虫滴虫引起的泄痢以及急性结肠炎等属于热毒深陷血分者。
【临床验证】 1. 细菌性痢疾:以本方治疗急性菌痢280例,并根据病情适当补液及纠正酸中毒,调节水、电平衡。结果:治愈245例,占98%,有效4例,占1.6%,无效1例,占0.4%,总有效率99.5%。平均退热日数为1.5天,便次正常日数为3天,镜检正常日数为4.8天(《湖南中医》1986,6:15)。2. 阿米巴痢疾:以本方治疗急慢性阿米巴痢疾有显著疗效,一般服药4~6剂,症状消失,大便转阴(《哈尔滨中医》1965,9:32)。3. 溃疡性结肠炎:以本方加减煎汤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0例,每日灌肠1~2次,每次50~100毫升。结果:治愈16例,好转3例,无效1例(《吉林中医药》1983,2:25)。4.婴幼儿腹泻:以本方浓煎过滤,1~3岁每次5毫升,3岁以上每次6~10毫升,注入肛内,保留半小时,每6小时1次,以愈为度,总有效率96.8%(《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1:34)。5.肺炎:临床治疗67例。结果:痊愈56例,无效11例(《浙江中医杂志》1986,12:551)。
【方义分析】 此为治疗血痢名方。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为主;黄连、黄柏、秦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辅。四味合用,可以加强清热止痢之功。
【实验研究】 1.抗菌:本方及其组成各药对志贺氏、施氏、福氏、宋内氏等痢疾杆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哈尔滨中医》1965,3:34)。2.抗阿米巴原虫:本方及单味白头翁、黄连均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白头翁煎剂及其所含皂甙作用更为明显,浓度高时可完全抑制其生长(《武汉医学院学报》1958,1:1)。3.增强免疫功能:本方及其组成药物黄连,能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并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能力,对于细菌毒素还有明显的解毒效应。


白头翁汤 《千金要方》卷十五下

【组方药物】 白头翁 厚朴 阿胶 黄连 秦皮 附子 黄柏 茯苓 芍药各6克 干姜 当归 赤石脂 甘草 龙骨各9克 大枣30枚 粳米12克
【制剂用法】 上药16味,取饮片。以水1.2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纳药,煮取300毫升,分3次服。
【主要功效】 清热止痢。
【适应病证】 赤痢下血,里急后重,连月不愈。

白头翁汤

《伤寒论》方。由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组成。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热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

出自《伤寒论》,由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组成,水煎服。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主治热毒血痢,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脓血,肛门灼热、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现在常用于急、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见有热毒内盛,下痢脓血者。

☚ 玉女煎   青蒿鳖甲汤 ☛

白头翁汤bái tóu wēng tāng

方剂名。《本草纲目》草部第12卷白头翁。
【方源】《金匮玉函》。
【组成、用法】用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水七升,煮二升,每服一升,不愈更服。妇人产后痢虚极者,加甘草、阿胶各二两。
【功用主治】热痢下重。
【方解】《成方切用》: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澼;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渍水色青,故能入肝除热);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利,取其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徐忠可曰:此主热利下重,盖下陷则伤阴,阴伤则血热,虽后重而不用调气之药,病不在气尔。周扬俊曰:邪传厥阴,少阳其表也,脏腑相连,于法禁下,故但谋去其热,热除而利自止矣)。

白头翁汤báitóuwēnɡtānɡ

《伤寒论》方。白头翁二两, 黄柏、黄连、秦皮各三两。水煎, 分两次服。功能清热解毒, 凉血止痢。治热痢下重、腹痛、里急、便脓血。实验研究: 对贺氏、宋氏、弗氏等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方由白头翁二两,黄柏二两,黄连三两,秦皮三两组成。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现用法除作为汤剂外,亦有将本方改制成干浸膏、流浸膏或浸膏片,便于服用。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主治痢疾由于热重深陷血分之证。症见腹痛,便脓血,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口渴欲饮,舌红苔黄,脉弦数。
《伤寒论》指出:“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说明本方主治的痢疾属于热性下利。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为治疗赤痢的要药,《伤寒蕴要》谓:“热毒下痢,便血色鲜者宜之。”黄连、黄柏、秦皮均为苦寒之品,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四味合用,可以加强清热治痢之功。实验研究证明,本方对志贺氏、福氏、宋氏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本方以便下脓血,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兼有恶寒发热,表邪未解者,加羌活、葛根以疏表达邪;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者,加木香、槟榔、芍药以调气活血。现临床上除运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外,还加减用于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鞭毛虫滴虫引起的泄痢以及急性结肠炎等属上证者。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方论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 白头翁、甘草、阿胶各二两,秦皮、黄连、黄柏各三两。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纳入阿胶令消尽,分温三服。功能清热治痢,益气养血。主治产后下利虚极。由于产后气血不足,感受痢疾则正气更为损伤,故用白头翁汤治痢的同时加甘草、阿胶以益气养血、扶助正气。
白头翁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 白头翁、厚朴、阿胶、黄连、秦皮、附子、黄柏、茯苓、芍药各二两,干姜、当归、赤石脂、甘草、龙骨各三两,大枣三十枚,粳米一升。上十六味㕮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米令熟出米纳药,煮取三升,分四服。功能清热治痢,调补阴阳。主治赤痢下血,日久不愈。
加味白头翁汤(《温病条辨》卷二) 白头翁三钱,秦皮二钱,黄连二钱,黄柏二钱,白芍二钱,黄芩三钱。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功能清热凉血治痢。主治热利下重,腹痛,脉左大右小。

☚ 芍药汤   驻车丸 ☛
0000404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9: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