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欧阳修《玉楼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欧阳修《玉楼春》

《玉楼春》·欧阳修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这是欧阳修离别洛阳后在途中所写的一首抒怀之作。上阕直抒胸臆,下阕以景见情,打破了一般上阕写景下阕抒情的常见套式。另外本词以仄声押韵,使词人郁结不舒的离情别意得到了更好的表达。

“渐行渐远渐无书”描画出了行程日以远,音书日以稀,离愁随着行旅的距离日益增长的心境变化的轨迹;而“水阔鱼沉何处问”则进一步写出音书断绝时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下阕以旅途的夜景,形象地呈现词人思人念远的悲凉心境: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听着窗外风吹竹叶的声响,仿佛一片萧瑟秋声,而这阵阵声响吹奏出来的都是萧瑟的秋声,万叶千声奏响的都是离恨,这里的景物都染上了作者浓重的主观色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敲”字,确为掷地有金石声,它写出风竹之声在词人心头勾起的悲抑之情,有如敲击似的沉重。“故敧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敧”者,倚也; “烬”者,灭也。此二句把词人欲去梦中追寻故人,而梦又未成,且灯已熄灭的旅途苦况和惆怅的心境作了十分真切的描述。


欧阳修《玉楼春》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玉楼春》

《玉楼春》·欧阳修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此词也是词人临别洛阳时创作的四首《玉楼春》之一。它的特色是融情于景,通篇都是借助景物描写,抒写内心的感情,打破了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的一般格局。

上阕首二句是对洛阳花事的总括性描写: “洛阳正值芳菲节”点出词人离别洛阳之时正值百花争发、芳菲满目的美好季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是对“芳菲”情景的具体补充; “秾艳”写出了花的色泽光彩; “清香”写出了花的芬芳醉人; “相间发”则把花的色香迷人作了综合的形容。“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二句,则融进了词人浓厚的主体意识,仿佛“游丝”与“垂柳”也具有相留或相送的人的感情。词人借用这两句景物描写,写出了他欲留而不能留、非去不可而又极不愿去的矛盾心理。

下阕首二句“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是对洛阳美景与当地风情的进一步描绘,反映了词人对行将作别的故地的无限留恋。“杏花红处青山缺”一语最妙,它不仅写出杏花如云的繁盛;而且也表现了一种透视性的视角——如果我们把满眼的杏花从近处来作平视性的观察,那么就确有“杏花红处青山缺”之感,杏花挡住了观察者的视线,岂不是有青山中断、短缺的印象吗? “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是词人对别后凄凉情景的想象:今宵一别,孤篷远去,相随者只有天上的明月;在旅次的孤馆中,也只有明月和自己相伴。这就更突出地表现了词人凄凄不忍离别的依恋情怀。


欧阳修《玉楼春》原文|鉴赏|赏析|解读 - 宋词精品鉴赏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玉楼春》

《玉楼春》·欧阳修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寸肠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欧阳修的“玉楼春”共四首,都是他离开洛阳时所写的惜别词。此词的特色是打破了一般的借景抒情的格局,侧重于抒写离别时的内心活动,并把它提高到人生哲理的角度予以表现,语言率真,感情沉郁。上阕即开门见山地抒写离别之际的凄怆情怀。“人生自是有情痴”二句是充满人生哲理意味的警句。词人说如此依依惜别,并非因此地风月繁华、令人留连不舍,而是由于自身的情痴才对这里的一切难分难割。这是人人欲道而未能道出的心底的声音,一经凝炼而确切地点出,就具有极大的艺术力量。

如果说上阕是从“尊前”引出对离情的抒发,那么下阕就是从“离歌”发出对别意的咏叹,“尊前”与“离歌”都是别宴上之所见,词人对此不做具体描写,只以其为引发情感的一个由头和媒介。这是此词的别致之处。“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亦是感情非常凝重之词。离歌本来就是动人愁肠的,而此时此刻友人们新填的别词如果再奏唱出来,那将更使人愁肠百结,词人言“肠结”而不言“肠断”,更贴合离情的分寸感。


唐宋词之《欧阳修《玉楼春》》原文、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玉楼春》

欧阳修《玉楼春》欧阳修

欧阳修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花卉图之牡丹【清】 李蝉 故宫博物院藏



注释 ①尊:同“樽”,古代酒器,代指酒宴。②春容:美艳的容貌。③风与月:指男女恋情。④离歌:古人送别时所唱之歌。新阕:指新词。⑤肠寸结:形容极度悲伤。五代前蜀韦庄《应天长》词:“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⑥洛城花:指牡丹。

鉴赏 据《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记载,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初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九年三月抵达洛阳任职。仁宗景祐元年(1034)三月,欧阳修西京留守推官秩满,离别洛阳时作《玉楼春》词多首,此词当作于离别筵上。

全词通过对酒筵上饮酒、赏乐的一段议论,表达了对洛阳花和洛阳的留恋之情,以及对洛阳城中歌女的惜别之情。

起句直接切入场景,抒发情怀。“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此二句历来有不同的解析。一种解释是作者打算把返回京城的日子在筵席上说一说,可是话未出口,原来大家春风满面的场景却刹时显得凄清感伤。另一种解释是指作者离洛阳任,面对的是一位风尘知己或者歌女,作者为了安慰她,打算虚报一个今后重逢或者再来洛阳的归期,以免她过分悲伤。不料话没说出口,她那凄惨得说不出话的表情,仿佛早已猜透了他的心事,所以自己也不好再说什么了。“拟把”“欲语”两词,蕴涵了多少欲言又止的惜别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这一次离开洛阳,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也许这一次便是最后的分手了。因为离别,“尊前”的欢乐与“春容”的美丽一变而为“惨咽”。词人在“归期说”之前,所用的是“拟把”两个字;而在“春容”“惨咽”之前,所用的则是“欲语”两个字。“拟把”是心中之想,而“欲语”则已是张口欲言之际。二句连用,多少不忍念及和不忍道出的宛转深情尽在不言之中。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说的是人是有感情的,容易为情所困。人生在世很自然的会有意浓情痴,古人有云“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春风明月只是人们感情寄托和转移的一种媒介,这种离愁别恨绝不关系到春风与明月。人们之所以会产生离愁别恨,还是因为心中有情。正如况周颐在其《蕙风词话》中所说:“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在。”这就是所谓的“情痴”吧。此种情痴则又正与首二句所写的使人悲戚呜咽的离情暗相呼应。

下阕写离歌暂且不要再翻唱新的歌词,只要一曲就能教人伤心欲绝了,承接上阕樽前话别的情事。“离歌”指当时樽前所演唱的离别的歌曲,所谓“翻新阕”者,大概正如白居易《杨柳枝》诗所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及刘禹锡《杨柳枝》诗所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欧阳修《采桑子》组词前有一段《西湖念语》,亦云“因翻旧阕之词,写以新声之调”。翻唱后的歌曲,新声新调新词,更加凄恻感人,“一曲能教肠寸结”。前句“且莫”二字的劝阻之辞写得如此叮咛恳切,正足以反衬后句“肠寸结”的哀痛之感。本来离别已让人不胜悲伤,实在禁不住再来音声助悲,可见离愁别恨之深重。

末两句说的是人只有让感情充分地抒发,充分地满足,才能觉得没有遗憾。正如把洛阳城里城外的牡丹看得兴尽意满后,人就容易同洛阳的春风分手了。据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洛阳名花甚多,“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宋李格非《洛阳名园记》也有类似的记载:“洛中花甚多种,而独名牡丹曰花。”说明洛阳牡丹在人们心里的特殊地位,也表现了作者对洛阳人此种观念的认同。通过写对洛阳牡丹的留恋,也表达了作者对这座城市的深切热爱和留恋之情。

本词抒写离愁别绪,寄寓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爱恋之情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风格上既有悲情凄凉,更有豪情纵横,所以王国维《人间词话》在论及这首词时,称其“于豪放之中有沉著之致,所以尤高”。(李飞跃)

集评 明《沈际飞:“‘风月’,特寄情,而非即情,语超然。”(《草堂诗馀续集》)

链接 洛阳与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洛阳在唐代的时候原本就是东都,城市规模宏大,经济、文化繁荣,到北宋建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离京城的距离更近,许多达官贵人都喜欢到洛阳置地、修建园林。据李清照父亲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的记载,北宋时期洛阳城郊的花园、宅院、别墅,多数是在唐代旧园的故址上修葺改建的。唐代的时候,公卿贵戚在洛阳所建的府邸园林有一千多处,后因战乱,多有废圯。到北宋时,有许多得到了修复,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中加以评述的宋代名园就有二十处之多(其中花园3个、宅园6个、别墅11个)。从李格非的记述中可以了解到宋代园林的建筑特点,它们大多采取山水园的形式,在面积不大的宅旁园地里,就低凿池,引水注沼,累土为山,但很少叠石,亭廊建筑依景而设,散漫自由布置。无论是园林布局的章法,还是借景的运用,都取得了重要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园林建造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北宋时期的洛阳牡丹园。据李格非《洛阳名园记》的记载,北宋时期洛阳的“天王院花园子”,是一个赏牡丹的胜地,园中没有池、亭,独有牡丹数十万株,牡丹花开的时节,洛阳全城人士皆前来游赏,堪称一时之盛况。可以和“天王院花园子”媲美的还有“归仁园”,园的北部种有牡丹、芍药千株,中部有竹百亩,南部桃李成林,也是北宋时期洛阳城内的一个赏花胜地。

欧阳修撰《洛阳牡丹记》。欧阳修于天圣九年(1031)至洛阳,见当地居民酷爱牡丹,遂撰是书。凡一卷,全书3篇。首为“花品叙”,论洛阳城中牡丹,列其名品24种。次为“花释名”,据姓氏、地域、色泽、异态等阐释22种名品得名由来,兼及其栽培方法。末为“风俗记”,述游宴、贡花、赏花之风俗,并记有接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之法及花之所忌。书中所述“转枝花”,本紫花,而于丛中特出绯者一二朵,是应用芽变选择育种的结果。此书记述详赡,文字优美,格调高雅,为现存最早的牡丹专著,对研究牡丹的品种与培植有重要价值。此书编入《欧阳文忠公全集》。

玉楼春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

注释 ①水阔鱼沉:代指音信不通。古代有鱼雁传递书信之说。②风竹敲秋韵:指秋风吹着竹叶发出的声响。南朝梁庾信《咏画屏风》:“急节迎秋韵,新声入手调。”③欹(qī):斜,倾。④灯又烬:灯芯烧成灰烬,即将熄灭。



佳人执扇图 【清】胡锡珪



鉴赏 词自晚唐到宋初,自温庭筠、韦庄、冯延巳、李煜到晏殊,在题材方面虽然没有重大的扩展,但在内容上都发生了由外而内、由虚而实、由一般而个性化的变迁,客观描写中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色彩也逐渐丰富深厚起来了。在此方面,欧阳修对前人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刘熙载在《艺概》中曾说过:“冯延巳词,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此语道出了欧词深沉婉约的特点。这种特点在此词中表现得尤为明显,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侧重人物内心的刻画。作者写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离愁别恨,但并没有一个字述及思妇的外貌形象或体态服饰,而是着力刻画、揭示思妇的内心情感。全词围绕着思妇内心的惆怅之情进行描写,一口气写出了五种恨:分别之后,不知行人走了多远,现在何方,此一恨也;高楼颙望,触目所及,景物凄凉,心情烦闷,此二恨也;行人渐远,音信稀疏,直到音信杳然,山长水阔,烟水茫茫,无处可问,此三恨也;秋风吹竹,秋声瑟瑟,每一片叶子的声响都似乎在诉说着怨恼,此四恨也;欹枕而卧,企盼做个好梦,能在梦中见到日夜思念的行人,但却辗转难眠,直到蜡炬成灰,梦犹未成,此五恨也。五种恨情景交错,层层深入,景愈凄凉,情愈深沉,将闺中思妇深沉凄绝的别恨表现得深曲婉丽,淋漓尽致。

二是象征手法的运用。词中出现了两组意象,暗示了思妇对爱情的绝望。“水阔鱼沉”,写行人“渐行渐远渐无书”的同时也暗示了行人对思妇的忘怀,为全词的情感基调平添了一丝悲凉之感。写行人绝情的同时,作者通过“梦又不成灯又烬”,写出了思妇对行人的念念不忘。这里的灯,既是现实生活中的照明工具,又是两人爱情的指示灯。蜡炬成灰,象征了思妇相思之泪流尽,也暗示了思妇的爱情美梦最终破灭的凄凉情景。

三是语气沉着,字句警策。全词在对思妇的恨别相思之情描写中,不时出以警句,让人陡然警醒,发人深思。“渐行渐远渐无书”,一方面是空间之远,道路遥阻,通信不易,一方面也写出了行人对爱情态度的逐渐冷淡。作者在一句之内重复叠用了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是去追寻爱人的足迹,而雁绝鱼沉,无处寻踪。思妇盼望书信,而行人偏偏没有书信寄来,一盼一无之间的对比,彰显了二人对待爱情态度的反差。“万叶千声皆是恨”,此时风声呜咽,竹声萧萧,“万叶千声”齐作,让人怎能不倍觉凄凉、悲苦。后来清朝诗人郑板桥的名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就是从此脱胎而来。(李飞跃)

集评 唐圭璋:“此首写别恨,两句一意,次第显然。分别是一恨。无书是一恨。夜间风竹,又搅起一番离恨。而梦中难寻,恨更深矣。层层深入,句句沉着。”(《唐宋词简释》)

链接 《木兰花》词牌。《木兰花》本为唐玄宗时教坊曲,后用为词调。五代时期文人用为两体:其一为三七言长短句的仄韵;一为七言八句的仄韵。《木兰花》又名《玉楼春》《惜春容》。双调,五十六字,仄韵。

诗庄词媚之说。此说最早由明人李东琪提出:“诗庄词媚,其体元别,然不得因媚辄写入淫亵一路。媚中仍存庄意,风雅庶几不坠。”“论古词而由其腔,则音节柔缓。无驰骤之法,故体裁宜妩媚,不宜庄激。”(清王又华《古今词论》引)此外清人田同之《西圃词说》云“诗贵庄而词不嫌佻”,亦大略是此意。庄者,正大严肃;媚者,侧艳柔婉。儒家有“诗言志”的教条,故历来传统五七言诗多用以宣写时代、社会及人生的重要题材,充分发挥其教化功能,其为体也“庄”。而词为起于酒边花前、由女音演唱的娱乐文体,多言儿女柔情,尤其长于抒写内心之隐曲、柔美之意境,其主导风格自然婉丽纤柔,其为体也“媚”。自唐五代以来,的确形成了诗体尚庄而词体尚媚的潮流,但也不可绝对化,只能说诗词分疆,大致如此,不能拿“诗庄词媚”去硬套一部韵文发展史。事实上,历代五七言诗也多有写儿女之情、发绮艳之思因而风格侧媚柔婉的;而词史上自苏轼、辛弃疾等人先后崛起,改革词风、以词言志之后,词体也有了“庄”的气象。(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唐宋词之欧阳修《玉楼春》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玉楼春》

《玉楼春》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歇。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

【注释】 ①芳菲节:即花节,或花朝节。古人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一说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于是称这一天为花朝节。到时,人们争相郊游赏花。洛阳素有花城之称,此风尤盛。②萦(ying营):缠绕。无端:无意,无心。

【译文】 洛阳正是花节的时候,万紫千红,百花争艳,鲜花阵阵清香透。袅袅游丝有意苦苦缠绕,依依垂柳呀,无心赠别把人送走。

红艳的杏花一片弄缺了青山,山腰上行人山下歇留。今宵呀,有谁肯远远地相伴相随?只有那寂静的孤馆明月当头。

【总案】 此词写离情。它的艺术魅力在于以景染情。词中写花的美丽、花的清香,无不使人流连心醉。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离情之苦不言而喻。而词中的游丝、垂柳、明月,或别时依依,或别后相伴,它们又是那样多情。以景之多情写离情,其缠绵哀怨、孤独清冷可见。词中之景无不为情而生,词中之情无不因景而浓。所以,作者十分注意景的描写,尤其是“游丝”两句,景含人意,情致缠绵;“杏花”两句,形象鲜明,更给人以美的感受。


唐宋词之欧阳修《玉楼春》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玉楼春》

《玉楼春》

西湖南北烟波阔,风里丝簧声韵咽。舞余裙带绿双垂,酒入香腮红一抹。杯深不觉琉璃滑,贪看六么花十八。明朝车马各西东;惆怅画桥风与月。

【注释】 ①西湖:颍州西湖。丝簧:弦乐器、管乐器。《文选》马融《长笛赋》:“漂凌丝簧,覆冒鼓钟。”注:“向曰:丝,琴瑟也;簧,笙也。” ②六么:《词林纪事》引《碧鸡漫志》:“琵琶《六么》,一名《绿腰》,其曲中有一叠名《花十八》。”张宗橚案:“贺方回《木兰花》词:‘舞腰轻怯绛裙长,羞按筑球花十八。” ③画桥:指西湖上装饰华美的桥梁。作者《浣溪沙》云:“湖上朱桥响画轮。”亦指此。

【译文】 西湖南北水蒙蒙一片,风里的琴瑟笙簧,声韵多么幽咽。姑娘们跳罢舞,垂下一双绿色的裙带;芳酒入唇,香腮上的胭脂更加红艳。

玻璃杯的深浅,全然不觉;一心一意欣赏美妙的音乐。到明朝,我们乘上车马各奔西东,只可惜,冷落了画桥上的清风明月。

【集评】 宋·王灼:“六么一名绿腰,一名乐世,一名录要。段安节《琵琶录》云:“绿腰,本录要也。乐工进曲,上令录其要者。”欧阳永叔云:“贪看六么花十八。”此曲内一叠名“花十八”,前后十八拍,又四花拍,共二十二拍。乐家者流所谓花拍,盖非其正也。曲节抑扬可喜,舞亦随之,而舞‘筑球六么’至‘花十八’,益奇。”(《碧鸡漫志》卷三)

【总案】 此词亦作于宋仁宗皇佑初,与《蝶恋花》(尝爱西湖春色早)约为同时。词写所歌、赏舞、饮酒,充满豪情逸兴。结句融情入景,绕有余味。


唐宋词之欧阳修《玉楼春》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玉楼春》

《玉楼春》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肠寸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注释】 ①尊前:酒席前面。尊,酒器。②直须:一定要,必须。洛城:洛阳。容易:轻易。

【译文】 酒席前打算把归期细说,口还未开,已是容颜愁惨声音哽咽。人生啊本来就钟于情感,离愁别恨何关那风和月?

凄切的离歌呀不要再换新声,一曲才完已教我肠断愁结。啊,一定要在洛阳赏花尽兴,方与那东风一道呀毫不在乎地分别。

【集评】 近代·王国维:“永叔‘人间(当作“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直须看尽洛城花,始与东(当作“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人间词话》)

近代·薛砺若:“可谓道尽人间一段幽恨闲愁。结语更于豪放中寓沉痛之意。”(《宋词通论》)

【总案】 词的主人公拟说归期,而未语先咽,其心情可见;离歌一曲已使人肠断,再歌新声更何以堪!此词以白描手法翻进一层写离别时的苦况,感情真挚动人。其成功处还在于上下片的后两句,把感情的抒发由个人离愁而引向人生“有情痴”,由眼前之离情依依而引向洛城“共春风”,境界拓宽,却又与离别的苦况紧紧相连;情调并非开朗,只是将沉痛之意寓于豪放之中,一“恨”、一“别”,已见其中旨意。


唐宋词之欧阳修《玉楼春》原文、注释、译文和点评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玉楼春》

《玉楼春》

残春一夜狂风雨,断送红飞花落树。人心花意待留春,春色无情容易去。高楼把酒愁独语,借问春归何处所?暮云空阔不知音,惟有绿杨芳草路。

【注释】 ①红:指花。“红飞”,与“花落”同。②不知音:不知道(春归的)消息。

【译文】 暮春一夜的暴雨狂风,春花零落纷纷断送。人心花意呀,都想把春天留住,春色无情离去匆匆。

高楼上把酒含愁独自言语:“春天啊,何处可见你的影踪?”暮云空阔那知春的消息,只有那路边的绿杨芳草尽入眼中。

【总案】 此词写惜春之情。这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传统题材。但作者在表现手法上却很有特色。他在构思时,特意赋予花和春以人情,通过描写它们一个依依留春,一个无情离去,强烈的反差,把惜春之情写浓了。同时,作者还注意词的起结。起处写“红瘦”,结处写“绿肥”,景起景结,从展示残春的画面中写出无限恨意来。全词写景的主色调是围绕“残春”二字,抒情的主旋律是集中在一个“愁”字上。无论是景的描绘还是情的抒发,都能感发人为春的归去而伤惜。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7: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