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欧阳修《浣溪沙》鉴赏、赏析和解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欧阳修《浣溪沙》鉴赏、赏析和解读【原文】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尊前! 【鉴赏】 欧阳修善于写一些即景抒情的小词。他往往能在很短的篇幅中,运用清丽自然的语言,描绘生动优美的景象,抒发婉曲深厚的感情,具有一种独特的风神之美,这首《浣溪沙》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大约作于知颍州(治所在今安徽阜阳)时,叙写作者春日载酒湖上的所见所感。上片描摹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堤上游人逐画船”,写所见之人:堤上踏青赏春的人随着画船在行走。一个“逐”字,生动地道出了游人如织,熙熙攘攘,喧嚣热闹的情形。“拍堤春水四垂天”,写所见之景:溶溶春水,碧波浩瀚,不断地拍打着堤岸;上空天幕四垂,远远望去,水天相接,广阔无垠。第三句“绿杨楼外出秋千”,写出了美景中人的活动。这句中的“出”字用得极精。晁无咎说:“只一‘出’字,自是后人道不到处。”(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引)王国维则说:“余谓此本于正中(冯延巳字)《上行杯》词‘柳外秋千出画墙’,但欧语尤工耳。”(《人间词话》卷上)“出”字突出了秋千和打秋千的人,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人们好像隐约听到了绿杨成阴的临水人家传出的笑语喧闹之声,仿佛看到了秋千上娇美的身影,这样就在幽美的景色中,平添出一种盎然的生意。上片真切地描写出了一幅春光旖旎的图画,给人以清新迷人的美感;同时又着力渲染了春景中世人的得意欢娱,为下片写词人自己作铺垫。 下片叙写作者在画船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白发戴花君莫笑”,“白发”,词人自指。这样的老人头插鲜花,自己不感到可笑,也不怕别人见怪,俨然画出了他旷放不羁、乐而忘形的狂态。《浣溪沙》词调过片二句多用对偶句。下句“六幺催拍盏频传”和上句对仗,但对得灵活,使人不觉。“六幺”即“绿腰”,曲调名。“拍”,歌的节拍。此句形象地写出画船上急管繁弦,乐声四起,频频举杯,觥筹交错的场面。和上句一起描绘了一幅湖上宴乐图,作者沉醉于其间的神态,跃然纸上。歇拍“人生何处似尊前”,虽是议论,但它是作者感情的升华,写得凄怆沉郁,耐人品味。至此,作品完成了对词人自我形象的塑造,这个形象正是《醉翁亭记》中那个“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的“太守”。欧阳修刚正不阿,忧国忧民,可是宦海浮沉,政治上多次遭受挫折。他的嗜酒耽乐正是他借以排遣苦闷的特殊方式,绝不是一般的生活放纵。 这首词上片和下片对比鲜明,上片写众人在春光中的得意欢娱,喧嚣热闹,正衬托出下片词人在画船中的酣酒耽乐,别有意趣。而在刻摹词人的自我形象,抒发作者的感慨时,既疏放清旷,又婉曲含蓄,意在言外。 欧阳修《浣溪沙》鉴赏、赏析和解读【原文】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当 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鉴赏】 欧阳修做过颍州知州,晚年又退居颍州,写过十首描写颍州西湖的《采桑子》,是一组著名的词作。这首《浣溪沙》,也是描写颍州西湖的,写湖上春景,写人们到湖上游春的景象。首句的“朱桥”和“画轮”,是经过特意装饰的字面,给读者造成了一种富丽华贵的感觉。游客们乘坐着豪华的车子,驶过那装修着朱红栏杆的桥梁,蹄声得得,轮声隆隆,来到西湖游赏春光。这一句的紧要字眼是那个“响”字,用声音表示动态,而且能够传达出一种喧阗热闹的气氛,很像庾信《春赋》里所写的“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那种景况。第二句“溶溶春水浸春云”写湖面风光,水里映出了云的影子,云、水、天空都融在一起了。溶溶,水盛貌。春水,言水之柔和;春云,言云之舒缓。一句之中,并列两个“春”字,这倒是名副其实的“加一倍写法”,目的就是把这个字凸显出来。这句里的“浸”字也用得好,把映照说成浸泡,就等于把云的影子说成是真的云,通过这种“真实感”暗中透露出湖水的清澈程度来。《浣溪沙》这个词调,上下片都是七言三句,一般的写法是,前两句要有足够的分量,到第三句,或是伸延下来作成补充的描写,或是生发开去写出转换的笔墨。欧阳修这首词的前两句就勾连得很紧密,这还不只是在于湖、桥、水三者原本就是一体,而更在于两个句子里的动词“响”和“浸”都是醒目的字眼,又都被安排在第五字的位置上,显得铢两悉称,旗鼓相当。于是,第三句就成了前两句拖下来的一条尾巴,担当着对湖水作一点补充描写的任务。作者接下来写道:“碧琉璃滑净无尘。”用尾巴作比喻,并不是说这个句子不必要,恰恰相反,写《浣溪沙》,就得这样安排章法,正像画马必须画出一条漂亮的尾巴那样。用琉璃的光洁平滑来比喻西湖的水面,可能是作者的得意之笔,因为在《采桑子》里也有同样的描写——“无风水面琉璃滑”。 下片前两句,按照此调格律的要求,是对偶句:“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这两句描写春物留人,人亦恋春,是全词的重点所在。游丝,是春季里昆虫吐出来的细丝,随风飘舞在花草树木之间,庾信《春赋》里,有“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的句子,李白又加以发展,说成“见游丝之横路,网春辉以留人”(《惜余春赋》)。游丝本无情而有情,网住春光,留住游人。欧阳修接过这层意思,又把“留人”发展成“萦醉客”。游人来到西湖,或画船载酒,或茵席举觞,不觉都成了“醉客”——既是赏春纵饮,也有被美景所陶醉的意思。既来游赏了,又已“醉”了,“游丝”因何还牵住他们不放,这一点道理下面自有交代。“隔花啼鸟唤行人”,“唤”,也是“唤住”之意,与游丝萦客同。总的是说春色无多了,何不再流连些时,这正是“惜余春”之意。明明是游人舍不得归去,却说成是游丝、啼鸟出主意挽留,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下片前两句,写得繁富饱满,字面也相当华丽,颇有点“士女游春图”的气象。这样一来,就给末句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须作出很好的收束。可是,末句里的“日斜归去”四字,不过是平板的叙事,至多说明西湖景色美好,让人流连,此外就没有别的意思了,所以,结句的妙处就在“奈何春”三个字了,这三字使得全词更显得精彩。第一,它生发开来,写得远。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人既已归,春亦将归,作者想到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这是无可奈何的事。第二,它挖掘下去,写得深。西湖游春,度过了一天欢快,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归去之际,不免若有所失,由欢乐而转入惆怅,这也是无可奈何的事。这首词的结尾,是用陡转直下的笔法揭示了游人内心深处的思维活动,表现了由欢快而悲凉这种两极转换的心理状态,故而能够取得含蓄蕴藉、余味不绝的艺术效果。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