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欧阳修《秋声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1。悚然而听之2,曰:“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3,忽奔腾而砰湃4,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5,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6,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7。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8,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8!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10?盖乎秋之为状也11:其色惨淡,烟霏云敛12;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13;其意萧条,山川寂寥14。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15。丰草缘缛而争茂16,佳木葱茏而可悦17;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18。夫秋,刑官也19,于时为阴20;又兵象也21,于行用金22;是谓天地之义气23,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24。故其在乐也,商声至西方之音25,夷则为七月之律26。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27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28,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29,黝然黑者为星星30。奈何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31,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注释】 1欧阳子:作者自称。 2悚(song怂)然:惊骇的样子。 3淅沥(xili西历):雨声。萧飒(sa萨):风声。 4砰湃(pengpai ):与“彭湃”同,波浪激动声。 5鏦鏦(cong聪)铮铮:金铁撞击声。 6衔枚:古代秘密行军时,常令士兵口中横衔枚(筷子似的小棍),以免出声。 7但:只。 8明河:明亮的银河。 9噫嘻:感叹词。悲哉:用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 10胡:何。 1 1盖夫:发语词。 12惨淡:阴暗无色。烟霏(fei):烟雾。敛,收,消失。13栗冽(lilie历列):寒冷。砭(bidn边):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作动词用,刺。 14寂寥:冷落。 15奋发:发作起来猛然有力。 16缛(ru辱):繁茂。 17葱茏(cong long聪龙):草木青翠茂盛。 18一气:指秋气。 19刑官:古代掌刑之官称秋官(见《周礼》)。 20于时:于四时(季)之中。古代以阴阳二气来配合四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21又兵象也:古代征伐,多在秋天。 22于行用金:古人把五行(木火土金水)分配于四季,认为四季是五行相生的结果,秋天属金。23天地之义气:《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征不义,诘诛暴慢……戮有罪,严断刑,天地始肃。”又《乡饮酒礼》:“天地严凝之气,始于西南而盛于西北,此天地之尊严气也,此天地之义气也。”孔颖达疏:“西南象秋始。”24春生秋实:草木生长于春而结实于秋。 25商声至西方之音:古代用五音(宫、商、角、徵、羽)和方位(东、西、南、北、中)来配合四时:角音东方属春;徵音南方属夏;商音西方属秋;羽音北方属冬;宫音中央属季夏。 26夷则为七月之律:古代把五音的十二律配在十二个月上:太簇配正月,夹钟配二月,姑洗配三月,仲吕配四月,蕤宾配五月,林钟配六月,夷则配七月,南吕配八月,无射配九月,应钟配十月,黄钟配十一月,大吕配十二月。 27“商,伤也”句:商、伤同音。此以声为训。“夷,戮也”,句:夷与戮皆是杀的意思。此以义为训。 28感(han):同“撼”,,动摇。 29渥(wo握)然丹者:指红润的容貌。 30黝然:黑色。星星:形容点点白发。 31戕(qiang枪)贼:残害。



【今译】 我正在夜读,听到从西南方传来声响,吃惊地细听,说:“好怪啊!”起初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夹着飒飒的风声。忽然奔腾澎湃,如江河夜间波涛汹涌,又如暴风骤雨,迅猛地来临。它与物体接触,象金属相互撞击,发出铿锵的声音;又象开赴敌阵的兵士,口里衔枚急行军,听不到号令,只听到人马的脚步声。我对书童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书童回来说:“星星月亮,光耀洁白,银河当空高挂着。四处没有一点儿人声一,那声音从树间发出。”

我说:“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什么来到了呢?这秋天的情景是:它的颜色暗淡,云雾收敛;它的容貌清明,天空高旷清朗,阳光灿烂;它的气候寒冷,刺人肌骨;它的神志冷峻,山河寂寞。所以,它的声音凄凄惨惨,突然发作,呼号喊叫。夏天,绿草繁茂,彼此争盛,欣欣向荣。美好的树木青翠茂盛,令人爱悦;一旦秋风拂过,绿草变色,树木落叶。它们衰败零落的原因,就是秋气的余威。秋天本是刑官执法之时,时令又属于阴;它又是征伐的季节,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叫做天地的义气,常把严酷的摧残作为主旨。天对于万物,让它们春天生长,秋天结实。所以,在音乐方面,商声是秋天的声音,夷则是七月的律名。‘商’是悲伤,万物已经衰老,便觉得悲伤; ‘夷’,是诛杀的意思,万物过于茂盛,就必然衰败。

“唉!草木是没有感情的东西,秋天来了也会飘落凋零。人是动物,而且是动物中最有灵性的。百种忧虑动摇他的心绪,万件事情劳累他的形体,心中动摇不安,必然损耗他的精神。更何况要去考虑他的力量所办不到的事情!这就当然会使他红润丰满的容貌变得象枯木,乌黑发亮的头发中出现一根根白发。为什么要拿自己并不是金石般坚固的身体,去与草木争繁盛呢?应当思考究竟谁在折磨自己,又何必去怨恨那凄凉的秋声呢?!”

书童没有回答,低头睡着了。这时,只听得墙脚四周虫鸣唧唧,好象应和着我的叹息。



【集评】 宋·黄震《黄氏日钞》卷六十一:“《蝉声赋》、《秋声赋》之脱洒,《病暑赋》、《憎苍蝇赋》之布置,皆当成诵。”(卷三十一),“欧公文章及三苏文好处只是平易说道理,初不曾使差异字换寻常字。曾南丰尚解使一二字,欧苏全不使一个难字。”(卷三十八) “欧公之文粹如金玉,东坡之文浩如江河。” “欧阳公之模写事情使人宛然如见,苏公之开陈治道,使人侧然动心,皆前无古人矣。”

宋·李耆卿《文章精义》:“韩如海,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潮。”

清·过珙《古文评注》:“凡声足以感人,惟秋声为最。夜坐闻之,倍觉凄凉,永叔是以感而作赋。” “破空逆入” “连下三喻长短参差,极意描写。” “前出声,此出秋,有层次,亦不直。” “连用其色、其容、其气、其意引其声,便浏然而下。” “言人之忧戚,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 “此段不悲秋而悲人,乃作者本意,故以心情二字为主。回顾童子一笔周匝。” “王凤洲曰:‘孙巨源《秋怨辞》云:黄叶无风自落,秋云不雨常阴。天若有情天亦老,摇摇幽恨难禁。惆怅旧欢如梦,觉来无处追寻。’大略即此段意,古今以为奇绝,可以参观。” “过商侯曰:秋声本无可写,却借其色、其容、其气、其意引出其声,一种感慨苍凉之致,凄然欲绝。末归到感心劳形,自为戕贼,无时非秋,真令人不堪回首。” “思其不及,忧其不能,总是为名为利,夸荣于世,如草木之绿缛葱茏时耳。独不思身非金石,遇戕贼而必丧,尽力竭智,何以堪此耶?”

清·金圣叹《才子必读》:“赋每伤于俳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丹也。” “先赋声。极意描写,笔又参差。” “借视陪闻,作波。” “次赋秋声。先咨嗟,次怪叹,总与秋声相副。” “妙,妙,于大声外,更添一小声,临了又作波。”

清·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萧瑟可诵,虽不及汉之雅,而词致清亮。”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末归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

清·李扶九、黄仁黼《古文笔法百篇》:“秋声,即秋风也。不曰风而曰声者,如人悲叹之声也,文故从“声”字生情。秋多西风,起云“声自西南来者”,以离夏未久,尚兼南风也。此欧公中年时有感而作。” 《评解》:“《辑注》评:《悲秋赋》前有作者矣,此独从‘声’字著笔,自首至尾,看他步步生波,层层联络,开小题中多少法门。后段以忧思憔悴归咎于人,撒开秋声,并将悲秋二字,翻转入妙。西仲云:‘物之飘零在目前,有声之秋;人之戕贼者在意中,无声之秋。’道得最妙。” 《书后》:“《文心雕龙》曰:‘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尝考古今篇什,秋意最甚,莫如楚辞。夫楚辞者,创于屈原,而述于宋玉。其缠绵恻怛之意,悉本诗人忠厚之遗。故《离骚》之悲,隐而不露;《九辩》之悯,感而遂通。古人托物言情,无论目睹心思,所以兴悲,其致一也。先生感光阴之荏苒,叹时事之已非,一旦触景抒怀,闻声致慨,其萧瑟之情,固同《九辩》,而悲伤之隐,实类《离骚》。亦何怪嗣响楚辞,而继美诗人也哉!’’

《古文笔法百篇》引:

余自明曰:“通篇凡十四易韵,借景言情,不徒以赋物为工,而感慨悲凉中寓警悟意,洵堪令人猛省。”

《合评》云:“草木无情而人有情,无情者尚有时而飘零,况有情者乎?此篇宜以 ‘情’字为骨。”

西仲曰:“天地本有自然之运,为生为杀,其势不得不如此,非有心戕物也。而人曰营营名利,以图一时之荣,其神动精摇,自速其老,初无异物之摧败零落,亦听诸时之自至。呜呼!愚矣。”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虽非楚人之辞,然于体物自至。至后乃推论人事,初非纯用议论也。讥之者只是不识公于文章变而不失其正尔。”“又如赴敌之兵,与后杀字相映。” “四无人声——人声二字上顾赴敌,下为在乐一段起本。”“‘亦何恨乎秋声’,反结‘悲哉’句。”“韩子云: ‘以虫呜秋结,仍浑成该括’。”



【总案】 这是作者历经人世坎坷后的一篇反思文章。以儒家思想体系为依归的中国知识分子,历来都以“忧患”为主导心态:忧国患民、忧己患名、忧生患命、忧道患志等。范仲淹把忧国患民这一“忧患”心志中进步和现实的因素升华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境界,勉励人们在为国家、民族群体而自觉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欧阳修虽也仰慕和追求这种崇高的人格境界,但是,他在参与“庆历新政”的实践中,由于封建保守势力的强大、顽固,而屡遭挫折,饱尝了人生的艰辛,年过半百之际,逐渐意识到忧患人格的悲剧性。于是借“秋”抒发人生感慨,将秋拟人化,赋秋之“声”,独辟新境。由慨叹无情草木的临秋凋零,导向对人“思其力所不及,忧其智所不能”,“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的悲剧的深思。文章蕴含了摆脱悲剧命运的强烈愿望,黯然神伤,情思绵绵。

全篇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起伏曲折,犹如一部深沉、优美的交响乐章。


欧阳修《秋声赋》诗词原文-翻译-鉴赏-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馀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秋声赋》开宋代文赋的先河,是宋文名篇。宋代文人把散文引入诗、词,也引入赋,改造了六朝以来盛行的骈赋,给这种文体注入了新的血液,使之能更自由地状物抒情。欧阳修此文既出,苏轼《赤壁赋》继响,遂成后代楷模。因此,《秋声赋》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赋的主旨在通过秋声摹写自然界的秋天,用以烘托作者心理上、人生旅途上的秋天。作此文时,欧阳修年五十三。他自二十九岁为范仲淹被落职事上书切责司谏高若讷,初贬夷陵;三十九岁复因论救推行庆历新政诸君子,被反对者构陷,再贬滁州;四十八岁那一年,丁母忧刚刚期满复官,又有小人诈称他奏请裁汰内侍,激怒了宦官,被诬以他事,几乎出知同州。入仕二十多年中,真可谓历尽宦海波涛。他本来体弱多病,四十岁时就白发萧疏;现在五十多岁了,身体、心态更已经进入了人生的秋天。因此,一年四季有风声,他对秋声特别敏感;秋天有各种色彩,他独独看到“惨淡”的颜色。正由于他对秋天有特殊的感受,发而为文,便秋怀满纸,秋思遥深。

但伤秋毕竟是一个古老的主题,用这个主题写出的名篇不少。“秋思遥深”,人多如此,单凭这一点,不可能使这篇文章获得那么高的声誉。它之所以脍炙人口、传诵不衰,是因为在艺术上确有人所难及的地方。

试潜心一读这篇《秋声赋》,给你的第一印象便是秋声满耳,感受到有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无边秋意缭绕在你身旁。这说明本文具有强大的感发力量。

写秋声而如此摇动人心,首先由于作者对秋声的质和量作了成功的描绘。他把秋声比拟为淅沥潇洒的细雨,奔腾澎湃的波涛,互相碰撞的金铁:这就使抽象的声音具有质的实感。那秋声时而小,时而大;时而显,如风雨夜惊;时而隐,像战士衔枚疾走:这就使无形的声音具有量的存在。有了质的实感和量的存在,才使读者感到秋声盈耳,秋意无边。这第一层写秋声之形,手法是化虚为实。

而后,再写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用“秋之为状”写秋声之神。其中“色”、“容”为实,“气”、“意”是虚,手法是从实入虚。那秋色:轻烟飘飞不绝,薄云虽少未尽,色调是惨淡的。那秋容:晴天有日光照耀,显得凄清明朗;云薄则感到天高,天愈高则愈感空旷寥廓。那秋气:寒到刺人肌骨,自然也浸人心脾。至于秋意,则萧条寂寞,仿佛万物生意已尽,山川也神态黯然。这一层写秋之为状,好像游离于题面“秋声”;其实,“写物而不滞于物”,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改用烘托手法,以秋状写足秋声。因为,秋声来自秋风。风因空气流动的速度不同而有疾徐大小之别,又因流动的方向不同而有东西南北之分;如果风速风向相同,便很难说秋风与别的风有多大区别。用了“秋之为状”一加烘托,才显出秋风的独特性格,秋声的特殊情调。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正是此意。

接着,笔意又变,改用刑官、兵象、音乐写秋之为心,藉秋心进一步渲染秋声。刑官古名“秋官”,秋天又是用兵的季节,因此秋有一种肃杀之心。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中,与秋相应的是商声;“商”、“伤”通训,因此闻秋声而自伤。十二乐律中,与凉秋七月相配的是夷则。“夷”字可训为杀戮,正与物盛则衰、草茂当杀的自然规律相应。秋之为心如此,故万物逢秋而兴悲,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呢?这个层次用象征手法,拓开了文境,文势张扬。所用音训、义训,虽不无附会,但作者怀抱如此,转见其心中别有所会,正不必拘拘于训诂。

以上从秋声、秋状、秋心三个角度,调动了化虚为实、烘托、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段,写秋之质,摄秋之魂,进而形成了一种幽悄凄怆的意境。

写秋声、秋状,无非写景状物,何以就能形成意境呢?关键在于写景状物中融进了作者的感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举例来说,作者把秋风触物之声拟之为军士衔枚疾走,便使人联想到一场伏尸满地、流血遍野的战斗惨剧马上就要发生,读之能不紧张心悸吗?秋色“惨淡”,令人联想起孤儿寡妇无食无衣的面色,对此能不触目心伤吗?写秋之为心,用“刑官”、“兵象”作象征。刑官、兵象,带给人间的无非惨不忍睹的悲剧。至于商声,正像陶潜《咏荆轲》说的那样——“商声更流涕,羽奏壮士惊”,更令人不忍卒听。由于作者用来描摹秋声、秋状、秋心的事物,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因此一读斯文,便如身临其境,徙倚彷徨,愀然难以为怀。客观景况融进作者的主观感情,此景此情又引起了读者的感情共鸣,歌哭随之,不能自持,进入幽悄凄怆的意境,这是本文传诵千古、魅力独具的地方。

其次,这篇文章在对比映衬的运用上,也独具匠心。写秋声,有远近、强弱、缓急的对比;写草木,用了荣枯消长的对比;特别是童子与作者形成的对比映衬,更增添了文章的情趣,突出了作者寂寞的秋心,大大增强了文字的表现力。深夜,作者正陷入思考人生、无眠叹息之中,童子却“垂头而睡”,漠然无动,这与李清照《如梦令》中主人担心“绿肥红瘦”,而侍儿“却道海棠依旧”,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对比,以童子的单纯无忧衬出主人秋怀的纷繁复杂,更显得两间一人,彷徨寂寞,不仅相映成趣,而且相得益彰。

第三,这篇文章在遣词造句上富有音乐美。欧阳修为文向来注重声情契合。他不仅在每一个文句中用音节、语词的抑扬顿挫表现感情的起伏变化,而且精心构局,使整篇文字的韵律乍起乍落,恍如游龙蜿蜒,首尾回环,极具旋律美。本文一起,万籁俱寂,只有作者一人在伏案夜读,那是极静谧的境界。忽而秋声骤起,金铁铮鸣,引进了自然界强烈的音响;再用“噫嘻悲哉,此秋声也”和“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展开感慨抒情,表现出心理上的强烈震动。最后结以唧唧虫音,声声叹息,环境又归于沉寂。文中既有音量大起大落的动静变化,又有“淅沥”、“奔腾”、“凄凄切切”、“呼号奋发”等小的波澜;最后的虫声、叹息声,更显得余音袅袅,使整篇文章像一支乐曲,极具旋律变化。写秋声而具体可见可闻,已经不易;把秋声写得饱含感情,具有意境,更非寻常手眼所能及;写秋声而使整篇文字像一支旋律优美、如怨如诉的小夜曲,则更非大手笔不能到。“赋”这种文体,本来介乎诗与散文之间;欧阳修这篇《秋声赋》,可以说兼有诗与散文两者的佳胜。

至于描秋声、秋状之景,融“百忧感其心”之情,悟“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物过盛而当杀”之理,情、景、理三者水乳交融,更是欧文共同的优点,非本篇所独具。

〔注〕衔枚:古代秘密行军时,为了保持部队肃静,常令士兵口里横衔一根小棍,以免喧哗。“夫秋”三句:周制,掌刑法狱讼的官称“秋官”。又,古人以阴阳配四季,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古来征战,多在秋季。又,古人把五行分配于四季,秋天属金。义气:节烈、刚正之气。商声主西方之音:古代以五声配四时,商声属秋;五声和五行相配,则商声属金,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古以十二律配十二月,七月为夷则。必摇其精:损害精气。渥然丹者为槁木:红润的容貌变为苍老枯槁。黟然黑者为星星:乌黑的须发变成白色。


欧阳修《秋声赋》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 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 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 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 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 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 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 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 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 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乃其一气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 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 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嗟乎! 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 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 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 星(11)。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12),亦何恨 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注释】①欧阳子:作者自称。②萧飒(sà):风声。③砰湃:波涛声,这里形 容风声。砰,同“澎”。④��(cōng)��铮铮:金属相撞击发出的声音。⑤衔枚:古 代行军时,士兵口中衔枚,用以禁止喧哗。枚,形如竹筷的小棒,两端有带,可系在 颈上。⑥砭(biān):古时刺穴治病的石针,这里是“刺”的意思。⑦于时为阴:古 人以阴阳配合四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⑧于行用金:又作“于行为金”。古代 阴阳家将金、木、水、火、土五行,分配给四季,秋属金。⑨商声主西方之音:古代将 乐理分为宫、商、角、徵、羽五声,并以五声配以四时,春天为角声,夏天为徵声,秋 天为商声,冬天为羽声,中央为宫声。五声又与五行相配,商声属金,主西方之音。 西方,秋的方位。⑩夷则为七月之律:古代将十二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 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与十二月相配。夷则与七月相配。 (11)黟(yī)然黑者:指乌黑的头发,借指壮年。黟然,黑的样子。(12)戕(qiāng)贼: 摧残,残害。

【鉴赏】本文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五十三岁。尽管官位 不断升迁,但是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嘉祐三年,欧阳修加龙图阁直学士, 并权知开封府,次年,他因 眼疾、臂痛以及种种忧虑, 不得不辞去了开封府尹的 职务。住在城南,专力从 事《新五代史》的纂修。因 年届晚季,不免生出几许 迟暮之感。加之,在壮年 时期,欧阳修屡次被罢官 贬职,仕途坎坷,精神上备 受折磨,饱尝了宦海沉浮 的滋味,因此,在思想上越 来越苦闷、消极。此文所 表现的悲秋之感,就是作 者苦闷、消极思想的反映。

宋玉《九辩》“悲哉秋 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使秋意的感伤 情绪一进入文学就带上了 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欧阳修《秋声赋》并没有摆脱宋玉悲秋的主题和 情绪,然而就艺术而论,还是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文章结构精巧,匠心独运。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前两部分写秋声、秋 状、秋威,最后一部分由悲秋而引发人生感慨。文章开头扣住“秋声”而着 意渲染,连用几个比喻写秋声,细致地描绘了秋天的情景,包括秋色、秋 貌、秋气、秋意、秋声,一一展现出秋天山川萧瑟、草木零落的景象。接着, 沿袭传统的说法,列举秋在官职、时令、五行、音乐中的位置,写出秋“肃 杀”的原因,突出秋“肃杀”的本性。秋天凄切的声音、萧瑟的景象不由让 人产生悲凉之感,为下文作者的人生感慨渲染了气氛。最后,由草木论及 到人,“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不必用“非金石 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前两部分大半篇幅渲染秋天的肃杀萧条,目的 是为了烘托人事忧劳对人的伤害更甚于秋对草木的摧残这一主题。结尾 却说到人的衰老颓废其实与秋无关,“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将 意义空间又拓开一层,委婉含蓄,言尽而意不尽。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 观止》卷十评论道:“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末归 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 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

题名为“赋”,行文却杂有骈偶、韵语,而以散体的笔调为主,不力求对 偶,而且多用虚词,显得自由活泼,用韵富于变化。本文与苏轼的“前、后 赤壁赋”同为宋代文赋的典范之作。

徐薇

汤克勤 主编.古文鉴赏辞典.武汉:长江出版传媒崇文书局.2015.第283-286页.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