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云王化云同志逝世 人民日报1992年3月5日 王化云1908~1992现代水利专家。字龙骧,山东馆陶(今河北馆陶)人。1935年毕业于北平大学法学院。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兼黄河河防指挥部司令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黄河三门峡工程局副局长,水利部副部长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他代表冀鲁豫区黄河水利委员会参加了国共关于黄河归故的谈判,坚决执行党的指示,揭露了国民党当局妄图水淹解放区的阴谋,坚持修复堤防,迁出河床居民,再行堵口合龙的主张。他领导组建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按照 “统一领导、分区治理” 的原则,建立了人民治黄体制,培养了大批干部,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面开展治黄工作奠定了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走遍大河上下,调查研究,探索黄河规律,总结历代治河经验,先后提出了“除害兴利,综合利用” ,“宽河固堤” ,“蓄水拦沙” ,“上拦下排”等一系列治黄主张。 1950年~1954年领导了全河的查勘和治黄基本队伍建设工作,调集了1000多名干部先后组织了30多个查勘队,布设了上百处水文、水位站。广泛收集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植被、社会经济和水土流失等方面的资料,为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流域规划的编制工作打下了基础。1956年~1958年,他参加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领导工作。 1958年汛期,黄河花园口发生了22300立方米/秒的特大洪水,这是自1933年以来发生的最大洪水,超过了原定的防御标准。王化云全面分析了降雨和洪水情况、堤防工程的抗洪能力和群众的防汛经验,提出了不使用北金堤滞洪区、依靠群众、加强防守、战胜洪水的建议,最后终于取得了此次防洪斗争的全面胜利。70年代以后,他提出应系统地对黄河的治理开发进行综合研究;在黄土高原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重点治理多沙粗沙地区;在干流陆续修建若干大型水库,全河调水调沙;在下游巩固堤防,整治河道,治理河口,建成防洪工程体系和提高排洪排沙能力。采取“拦、调、排”的治河策略。其主要著述有《治理黄河初步意见》、《关于黄河治理方略的意见》、《近期治黄意见的报告》、《论治黄工作的指导思想》、《我的治河实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