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火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火牛 火牛《史记·田单列传》:“(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后以此典指人富有智谋,建树大功。吴潜《朝中措》:“坛下已收降将,火牛不用田单。” ☚ 魂梦应相遇 濩落我材 ☛ 火牛参见[即墨龙文]。胡曾《咏史诗·即墨》:“即墨门开纵火牛,燕师营里血波流。” ![]() ![]() ![]() ![]() ![]() ![]()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火藥器部 > 噴衝具 > 火牛 火牛 huǒniú 用牛裝載火器與冷兵器衝入敵營之具。盛行於明。由古代火獸、火牛發展而來。古火牛係在牛尾上繫以艾火,將冷兵器鎗刀縛於牛身或牛角,衝入敵陣殺敵;火藥兵器出現後,牛身上增置各種火器,形成冷熱兵器結合,其戰斗威力大增。明·茅元儀《武備志·火器圖說十》:“〔火牛〕以彎木作架,罩布遮牛形。用此架作根本,却從架上生發打造前後左右架三層。火砲藥線接續,四面插利刃,上覆紅布幔遮。仍於牛項肚尾拴劣火盤住,令人暗牽敵營,或臨急攻衝,將三劣火點起,中通架上,牛項尾火起着痛,吼跑大傷人馬。乘其驚亂,攻之則勝也。” 古代名物 > 武備類 > 城野戰具部 > 守城具 > 火牛 火牛 huǒniú 守城戰具。以柴草等易燃物捆扎成粗大草束,以縱火焚燒敵之人馬器械。狀頗類牛,故名。《資治通鑒·唐懿宗咸通十年》:“以槍揭火牛焚之,戰艦既然,賊皆潰走。”胡三省注:“火牛,縛草爲之,爇以燒敵。”《宋史·魏勝傳》:“城上溶金液,投火牛,金兵不能前,多死傷。”宋·湯璹《德安守禦録》卷下:“又以乾竹柴草,造下火牛三百餘箇……尋於城上推下火牛柴草。” 火牛❶古代作战中用于纵火的奔牛。其方法是在牛的前膊缚枪,枪的锋刃向外,又在牛尾上注以桦皮细草,尔后点火燃烧。牛尾被火焚烧,便惊骇狂奔,直冲敌营,势不可挡。敌营士兵既怕火牛横冲直撞,又怕被牛身上缚附的枪锋所刺,故纷纷溃逃。战国时期,齐国的将领田单,曾采用类似的火牛阵突击燕军,取得了胜利。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