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海水养殖经济economics of mariculture海洋动植物的人工养殖及其产品的采集、捕捞、冷藏、加工、运输、销售等再生产活动及其所形成的经济关系。 世界海水养殖资源虽然很丰富, 但沿海国家和地区在历史上多以捕捞海洋天然水产品为主, 海水养殖业发展缓慢。至20世纪70年代初, 由于近岸、浅海捕捞过度, 加上水污染, 资源明显衰退, 许多国家才开始重视发展海水养殖业。世界海水养殖业的产量,1975年为600万吨, 1980年发展到900万吨; 1985年超过1 000万吨,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12%左右。世界海水养殖产量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和日本。中国海水养殖业的产量1978年为45万吨,1985年增加到71.2万吨。日本海水养殖业的产量1975年为77.9万吨, 1985年增加到100万吨左右。此外, 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南朝鲜和美国的海水养殖业也发展较快。1979年泰国养虾产量占捕虾产量的10%以上。 中国东部和东南沿海有辽阔的浅海, 滩涂, 可以利用的面积132万多公顷, 其中浅海76万多公顷,滩涂56万多公顷, 适于养殖的鱼、虾、贝、藻、棘皮等动植物50多个品种,发展海水养殖业的生产潜力很大。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 中国海水养殖主要利用天然苗种, 经营粗放, 养殖技术落后, 1949年全国产量仅5 000吨。在1949年后,各级人民政府重视发展海水养殖业, 组织科学技术人员研究海带、紫菜、对虾、扇贝、贻贝、泥蚶、海参、鲍、、鲷等的引种移植和育苗、养殖技术,使海水养殖业发展到20多个品种。海水养殖的产量,1957年为12.2万吨,1970年增加到18.4万吨,1980年增加到44.4万吨; 1985年达71.2万吨,约占全国水产品总产量的10%。海水养殖的面积, 1979年为11.6万公顷,1985年发展到27.6万公顷。其中,对虾养殖面积1981年为1.4万公顷, 1985年发展到5.1万公顷。 随着人工育苗品种和数量的增多, 海区放流增殖也有发展。中国1985年在22个海湾投放对虾苗13.7亿尾, 增殖海区对虾资源, 增加捕获对虾3 000多吨。浙江省在象山港投入海湾内人工蜇苗282万只,也取得了很好的增殖效果。 中国1985年海水养殖总产量中, 鱼虾海珍品产量6.46万吨, 占总产量9%; 贝类37.7万吨, 占53%;藻类26.97万吨,占38%。同1984年相比, 鱼虾海珍品上升3.5%, 贝类下降0.2%, 藻类下降3.5%。 中国海水增养殖经营形式有国营、集体 (或联合体)和个体。1985年有国营海水养殖企业128个, 职工1.25万人,养殖面积3.3万公顷, 产量3.8万吨, 分别占海水养殖总面积和总产量的11.8%和5.3%。国营企业主要担负培育和供应苗种、培训养殖技术人员和进行先进养殖技术示范工作。海水增养殖产品90%以上供应市场, 其中鲜活产品只在产地附近的城市、乡镇出售, 经过低温保鲜、冷冻加工或制干的产品输送全国各地和出口。1980年后, 逐步放开价格, 改变购销政策, 国营、集体和个体均可从事运销, 推动了鲜活产品流通和生产的发展。海水增养殖的海带、紫菜、裙带菜、牡蛎、缢蛏、泥蚶、对虾、文蛤、鲍鱼、海参、石斑鱼、青蟹、闽江蚌等产品和罐头制品, 以及副产品——牡蛎油、海参肠、褐藻胶供应出口, 销往日本以及东南亚、北美、欧洲的一些国家和港澳等地。鱼虾贝藻及副产品, 1978年出口1.2万多吨,占水产品出口总量13.1%; 1985年出口2.2万吨,占水产品出口总量的17.7%。在50年代,海带、紫菜需进口货源供应市场,1954~1957年平均每年进口海带2 000吨。而1978~1984年平均每年出口海带1 400吨、紫菜约200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