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流民图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流民图典源出处 宋·魏泰《东轩笔录》卷五:“熙宁六、七年,河东、河北、陕西大饥,百姓流移于京西就食者,无虑数万,朝廷遣使赈恤。或云使者隐没其数,十不奏一,然而流连襁负,取道于京师者,日有千数。选人郑侠监安上门,遂画流民图,及疏言时政之失。” 《宋史·郑侠传》:“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侠知 (王) 安石不可谏,番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臣谨以逐日所见,绘成一图,但经眼目,已可涕泣,而况有甚于此者乎! ……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 流民图 流民图报告文学。萧乾著。作于1935年。作品以1935年黄河决堤为背景,报道了山东省若干灾区的惨相。全篇分《鲁西难民》《大明湖畔的哭声》《宿羊山麓之哀鸿》《从兖州到济宁》四章。作者在全景式的勾勒中,描绘了若干典型的场景。其中有不敢认领孩子的母亲和饿得忘掉了妈妈的孩子,有为一条破军毯而与女孩争夺的老妪;有怀里揣着长满脓疮的孩子的中年妇女,有一天依靠三颗药丸子活命的孤儿寡妇,等等。作者还写了那些依靠四周的炮台过着无忧无虑生活的阔佬们,从而使这幅流民图呈现出阶级对立的色彩。文章给不幸的年代留下了十分珍贵的史料,饱含着作者的沉痛和悲愤之情。 ☚ 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 包身工 ☛ 流民图 流民图萧乾作。作于1935年秋到1936年初春,原名《鲁西流民图》,分《鲁西难民》、《大明湖畔的啼哭声》、《宿羊山麓之哀鸣》和《从兖州到洛宁》四篇。初载于《大公报·文艺》,收入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特写集《小树叶》。这是作者开始“旅行记者生涯”时所写一组关于1935年山东大水的特写。作品描写了津浦干线由兖州到鲁西济宁一带遍地哀鸿的悲惨情景。作者说: “政府忙于‘剿共’,水是自由地泛滥着”,“人们成千上万地冻死饿死”。(《人生采访·前记》)这组作品也是对国民党政府“只会打内战,不顾老百姓死活”(《未带地图的旅人》)的控诉!萧乾的特写除了严格的客观的纪实之外,很注重文学色彩。他师承斯诺,强调新闻的文学性,善于采拮生动细节,对真实事件进行直接的如实的描绘,使他的特写富有文学的感染力。 ☚ 泰山风光 我们的抗敌英雄 ☛ 流民图 流民图liúmíntú━━━ 宋熙宁六年,郑侠见岁歉而赋急,流民相携塞道,命画出所见,而成《流民图》。后借指反映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作品。清·纳兰性德《拟古》诗:“吁嗟献纳者,谁上《流民图》。”吴晗《闻一多先生传》:“他用嘴、用笔唱出了《石壕吏》,画出了《流民图》。” ☚ 骊珠 骊龙珠 ☛ 流民图宋熙宁六年,河东、河北、陕西等地发生大饥荒,百姓纷纷逃难到京城以西一带,官府派遣使者赈济灾民,大部分钱粮被使者中饱私囊,真正发放到灾民手中的不到十分之一。灾民为活命扶老携幼到京城乞食,每天都有千余人。其时,郑侠监管安上门,命画工绘其所见,奏献于神宗皇帝,神宗见图后遂废青苗法。此图被世人称为“流民图”。 流民图 流民图蒋兆和创作于1942~1943年。描绘抗日战争时期,沦陷区人民在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下所过的悲惨生活。第一次在北京太庙展出时,为了转移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当局的注意,取名《群象图》,但仍未能逃脱厄运,展出不及半日,便被勒令停展。后来还遗失了半卷,现仅存残破的半卷。《流民图》以毛笔水墨,采用西画素描手法,刻画了受苦难的各阶层人民。其中有气息奄奄的老人;愤怒的抱锄青年农民及挨饿的家眷;抱着死去小女儿的悲痛欲绝的母亲;乞讨的中年妇女;被日机空袭吓得惊慌失措的老人、儿童和妇女;断垣残壁下的尸体;受伤的工人;弃婴;被逼疯的女人;要上吊自缢的父亲和苦苦哀求的女儿;沉思的知识分子等等。人物形象大如真人,刻画细微,活灵活现,感染力极强。透过这“灾黎遍野,亡命流离,老弱无依,贫病交集”的大众群像,控诉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国民党统治的黑暗。 ☚ 林风眠 江山如此多娇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