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庙罢园之议即精简宗庙和寝殿设置的建议。汉代文化事件之一。汉元帝(前48—前33)时的御史大夫贡禹率先提出。他鉴于从汉初以来所设置的宗庙176所,园寝30所,造成岁祠上食24 455石,庙寝卫士45 129人,祝宰乐人12 147人这样巨大的耗费,乃根据“天子七庙”之制,建议罢孝惠孝景(即惠帝、景帝)庙和郡国庙。永光四年(前40),汉元帝下诏廷议罢郡国庙一事,丞相韦玄成等七十余人表示赞同,遂付诸实施。同年,元帝又下诏议论毁庙之事,因意见分歧,直到永光五年(前39)才决定以高祖为太祖,文帝为太宗,景帝以下为四亲庙,余庙皆毁。次年,元帝又接受韦玄成建议,罢“孝文太后、孝昭太皇寝祠园”,同时废除了兄后时颁布的擅议宗庙寝园者弃市的法令,具有减轻农民负担的积极意义。但元帝以后,毁庙罢园之事又起争端,“或罢或复,至哀(帝)、平(帝)不定”,直到东汉也未能取得一致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