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武训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武训1838—1896

清末义学兴办者。山东堂邑(今聊城西)人。原名武士,人称“武豆沫”。出身贫寒,早年作雇工,后以行乞事母,被称为孝丐。三十岁后,以行乞、绩麻和放高利贷所得,陆续置田,仪堂邑、馆陶、临清三处即置地二百多亩。光绪十四年(1888年)同杨树坊合办柳林庄义塾。次年同了证和尚办馆陶杨二庄义塾。1896年同施善政合办临清镇御史巷义塾,然义塾学生多为地主商人子弟。在人民反对封建斗争蜂起,清政府大厦将倾之时,他竭力宣扬封建文化,鼓吹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曾跪请教师认真授业,勉励学生刻苦读书,使师生互相戒勉,因而得到统治阶级青睐。山东巡抚张曜奖给库银二百两,光绪皇帝授以“义学正”名号,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一说他没有接受)。1896年卒于临清义学庑下,死后清廷准在国史馆立传并建忠义专祠。辛亥革命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等曾赞扬他募款兴学的精神。

武训

武训

孙瑜电影剧本《武训传》中的人物。他是清代山东堂邑县的一个行乞兴学者。出身贫贱,幼时想到书塾读书却被人赶出学堂。青年时在张举人家打杂,因不识字而受骗,不但没有工钱,反而遭到毒打。从此,他深感穷人不识字的痛苦,决心修义学,为穷孩子免费入学尽力。为了筹措办学经费,他开始行乞兴学,以耍把戏、磕响头、喝脏水、甚至用挨打受辱等卑贱方式乞讨钱物,以备兴学。到了中年,义塾终于开学,而他却仍住破庙、吃粗粮,继续奔走讨钱。晚年,朝廷降旨为武训建坊,并赐黄马褂,而武训却不愿接受。武训的经历既反映了贫苦农民要求文化翻身的愿望,又表现了忍受屈辱而不思反抗的封建奴性。

☚ 荷荷   马芬姐 ☛

武训

 山东堂邑人。初以排行第七称武七。少孤贫,从母行乞。恨不识字之苦,立志“兴学”。乞讨所得,放债置地二、三百亩。1888年(光绪十四年)起,先后在柳林村、馆陶、临清设“义塾”。因行乞兴学,受清政府嘉奖,封“义学正”,赐“乐善好施”匾,未受。陶行知等也曾赞扬其办学精神。

武训1838—1896

又名武七,清末山东堂邑(今冠县)人。1859年打出“行乞兴学”旗号,通过乞讨、放高利贷等创办“义学”,受到清政府的褒奖,赐封“义学正”。

武训

谓军事训练。 《国语·鲁语下》: “天子有虎贲,习武训也。”《三国志·吴书·孙虑传》:“治半州。”裴松之注引三国吴韦昭《吴书》载三国吴孙权诏: “虑其内修文德,外经武训,持盈若冲,则满而不溢,敬慎乃心,无忝所受。”

武训

武训1838—1896年

清朝末年兴办义学人物。原名武七(因排行第七得名),后清政府为嘉奖其行乞办义学行为,取“垂训于世”之意,改其名为武训,山东堂邑(今聊城西)柳林镇武家庄人。武训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从母行乞于市。稍长,边做雇工边行乞。自恨家贫不识字,决心“修个义学为贫寒”。于是,将乞讨所得积累成数,又通过放高利贷,将其所得购置田地300余亩,于1888年兴办柳林镇崇贤义塾,1889年兴办馆陶杨二庄义塾,1896年兴办临清御史巷义塾。除招收地主、商人子弟外,也招收贫家子弟,并免缴学费。因其办义学有功,清政府授以“义学正”,并赏穿黄马褂(未接受)和“乐善好施”匾额。陶行知等人曾赞扬其募款办学精神。

☚ 招远联中   武训行乞兴学 ☛

武训1838—1896

清末义学兴办者。山东堂邑(今聊城西)人。因排行第七,也称武七。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从母行乞于市,后做雇工。自恨家贫无力读书。二十一岁时,决心“行乞兴学”,将行乞所得,在馆陶、堂邑、临清三县购地三百余亩。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1896年又在临清镇创办义塾。因办义学有功,山东巡抚张曜赏他库银二百两,并疏请嘉奖,清廷授以“义学正”,赏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扁额。他一生为兴办义学奔波,终身未娶。后卒于临清义学庑下。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建忠义专祠。

武训1838—1896

清山东堂邑(聊城)人。贫农家庭出身。排行第七,被人唤作武七。 “训”是清朝嘉奖他兴办义学的赐名。少年时从母行乞,稍长,且佣且乞,把乞讨所得,积累成数,在柳林镇、馆陶、临清办三所义塾。颇受清廷赏识。清光绪帝授以“义学正”,赏穿黄马褂,他未接受,并准他建立牌坊。光绪二十二年(1896)卒于临清义学庑下。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5: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