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正骨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正骨术

正骨术

蒙医正骨术是历代正骨医家们所积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疗各类骨折与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一系列正骨疗法。
蒙医正骨术具有方法简炼、粗俗,但临床效果好的特点,只有经过长时期的临床实践与刻苦锻炼,才能掌握其真谛,达到“机触于处,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的程度。
当施疗之际,重视人体生理功能之内在作用,注意保护人体骨胳之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器官的自愈能力,使伤折部位及早愈合,恢复正常生理功能。
蒙医正骨术可分整复、固定、按摩、药物治疗、护理和功能锻炼等六个步骤进行。
整复 就是运用熟练的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确地复位并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术疗。因此,在施行手法整复时,首先要做好对骨折的检查和诊断。在此基础上,通过眼观、手摸和心会才能达到手随心转,使骨折整复的目的。
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于肢体或躯干,使局部的骨胳发生骨折。由于该部受力大小,所持体位的不同及肌肉的收缩等,可造成各种类型的骨折。因骨折的类型不同,整复手法亦不同。如完全骨折,用拢按法对接; 凹陷型骨折,用提推法使陷者复起;粉碎型骨折,用捏挤法复位;螺旋型骨折,用旋按法衔接;凸起型骨折,用展按法平复;尾椎骨等之嵌入型骨折,用钩提按捺和伸压展推法整复;肱骨内外髁等之青枝骨折,用蹭推捏挤法复位; 对于骨折断端重叠移位而缩短者,则按“欲合先离,离而复合”的原则进行整复。在施术前轻轻地按压和按摩伤部,使收缩的肌肉放松,疼痛缓解,尔后用拔伸牵引的方法,使重叠的骨折断端复位; 对向侧移位者可用提摇按推法复位;对于两根骨并列的部位发生骨折,则用扣挤分骨法使断端分离,然后用夹挤法复位。在正骨过程中,除运用恰当、熟练的手法外,治疗必须及时,动作要果敢,细致、准确而敏捷。如果施术时用力过大,就会有损伤骨软组织的危险;力量过小则达不到整复的目的。施术时,要正确运用手技,力求一次完成整复。反复多次施术,非但有损骨折断端,对愈合亦有不良影响,而且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痛苦。施术越早越好,四肢骨折,宜于伤后半小时内进行。此时伤肢麻木,尚未发生严重水肿,患部张力小,疼痛轻微,是最佳正整时期。如果局部肿胀严重,或皮肤破裂等,务要经过适当治疗,待肿胀消退,皮肤愈合,筋肉痉挛松解后,再行手法正复。但要防止延误治疗,以免人为地造成陈旧性骨折。
固定 固定的目的,在于强化正复后的效果和局部的相对稳定,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固定的范围要适宜。太大,会影响伤肢活动;太小,达不到固定的目的。伤肢长期固定不动,则气血运行受阻,易产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延缓骨折愈合等不良后果。如系横型骨折,正复固定后沿骨干轴线推挤,若下肢骨则除推挤外,可使其踩地,这样可测知是否已正确复位,且利于连结。对于初次未能正复,或者移位骨折,可运用“以动治动”的方法,再行拔伸、摇动后正复固定予以矫正。对长骨骨折采用三点包扎固定法。三点加压的作用,有利于骨折段的轴线对正,既能使骨折的肢体达到解剖复位,又可解决因肢体“动静”矛盾所造成的伤肢功能障碍。骨折断端对接良好,肢体功能恢复,X线显示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线已基本模糊,即可解除固定。
按摩 按摩是蒙医正骨的一种独特疗术。也是正骨辅助治疗手段之一。骨折的阶段的不同,所用按摩手法亦异。计有:
初期按摩。骨折后一周内,由于局部软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故导致血、希拉热亢盛,出现瘀血,疼痛,肿胀等症状。对此,宜采取化瘀消肿手法。即每日在夹板固定的空隙和上下段,喷激白酒进行蹭摩;衬垫处实行按摩;伤肢施行向心捋摩;疼痛部位则采用嵌摩法;伤肢邻近关节采用掐摩法。另外,有关穴位辅以搓摩。上述按摩,有助于改善血行,促进新陈代谢,加快骨折愈合。
中期按摩。经过初期综合治疗,骨折部位基本得到稳定,筋腱舒展,肿消痛止。根据“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及“肝生血,血养筋”的理论,这个时期应以补肾益肝健骨为主要治疗原则。因此,按摩时宜取肝、脾、心、肾、肺等穴位。先喷白酒,用大拇指进行抖摩或搓摩;用手掌沿脊柱向上推摩或按摩; 或横向蹭摩,以进一步改善血液流通,加速骨折愈合。
后期按摩。经过初、中期治疗,骨痂基本形成,骨折完全愈合。但由于内损外伤,长期卧床,往往导致三根平衡失调,气血虚弱,关节僵滞,肌肉萎缩等。此时,除继续进行中期按摩外,尚应在胃、大肠、膀胱等有关穴位上喷以白酒,施搓摩、抖摩、推摩法;对局部则进行按摩、蹭摩;对患肢肌肉,则施行抟摩、拿摩、搓摩; 对患肢关节采取揉摩、摇摩法、展摩;对患肢指(趾),则采用曳摩法。通过上述按摩,可使伤肢气血畅通,强骨健筋,恢复功能。
按摩方法 由轻到重,范围略宽,操作要细致。对瘦弱者,手法宜轻而缓;对健壮者稍重而快。但必须注意保持患部稳定。喷酒按摩法是据“血受养于食物精华;血随气行”的观点而创用的。既能防止伤热内陷,筋腱拘紧,又能加快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骨折药物治疗 指内服药物疗法。根据骨折的不同时期及不同的症状表现,用药原则也如按摩一样,分初、中、后三期投方。
初期 表现血、希拉热亢盛,恶血瘀滞,患部明显肿胀疼痛。常用方有:七珍散、七雄丸、冰片十七味散、冰片二十五味散、黑云香四味汤等。如伴有胸部灼热,惊悸不安者,可投以沉香八味汤、如意至宝丸等方。咳嗽,咯痰不利,则投以沙参四味汤,亦可投以三七单味散,以除伤毒。如有尿闭者,可投以骨伤传统验方 — —吃鸡蛋黄一个;大便燥结者可投芝麻单味汤,或可加少量核桃仁、蜂蜜内服;局部发热则宜涂乌龟血。
中期 可选用具有排黄水,降热势,续筋接骨功效的药,如六味铜钱散、八味朱砂散、三味赭石散、六味石决明散、六味杜仲散、二十五味接骨散等。
后期 宜服强筋健骨,抑赫依,壮身润僵药物,如健胃石榴五味散、二十五味大剂散、沉香三十五味散、水银十八味散等。此外,在患部特别是关节处可施行药水浸洗或药物涂擦。一般用白酒、醋、水等分,水煎浸洗,或用青盐热水浸洗,或用水柏枝、紫檀木、山蒿三味药酒煎浸洗。对开放性骨折,应先清创复位涂药,缝合伤口。除使用杀粘药和清热药防止感染外,还要考虑使用具有生肌功效之药,以促进伤口愈合。如珍珠五味散、麝香十七味散外敷伤口、红花八味散内服,有续脉接骨、止血生肌之功。对白脉受伤,可投予十三味大鹏金翅丸,并用香獐粪或麝香、羊粪加白酒烘热外敷。
骨折护理 护理工作对骨折治疗颇为重要。患者被褥单、内衣要经常换洗,保持清洁,尤其患部更应注意。大、小便时要保持患肢稳定。要防止褥疮的发生,经常注意勿使夹板移位及保持缚带的松紧度。要很好调理饮食和起居。饮食方面,骨折初期阶段,宜食稀粥、水果、蔬菜类,牛、羊、山羊等的新鲜奶酪、酸奶、奶油等,禁食肥肉、酒、鱼肉等食物。中期阶段,宜食炒米、小米等谷物类、牛、羊和猪等之软骨、肝、肾及瓜类及黄豆等富于营养之物,并经常给予羊骨汤,禁食瘦死畜肉、醋及豆腐之类食物。后期宜食五谷类、牛奶、雉、鸡、鹌鹑等禽肉和蛋、蔬菜,禁食变质之肉类及不易消化之生冷食物。起居方面,宜在安静、凉爽的环境中疗养,睡眠要足够,心情要舒畅;慎勿忧虑与劳累过度,绝对禁止房事。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辅助疗法。它可以进一步改善局部和全身血液循环,使患部获得充足的养料,有助于加速骨痂形成。促进骨折愈合。其步骤是:由轻到重,由小到大,循序渐进地进行。如上肢骨折,初期阶段以伸屈手指、握拳及前臂肌肉舒缩活动为主;中期阶段,要增加肘关节和肩关节的活动; 后期阶段,要扩大活动范围和增加活动量,如旋转前臂,活动腕关节,抬举患肢,握物等。下肢骨折,初期阶段以脚趾(无损伤时)、小腿肌肉的舒缩活动为主;中期阶段,主要活动髋关节,抬举伤肢;后期阶段,除活动膝、踝关节,还要进行站立、行走的锻炼。腰椎骨折,如脊髓、白脉无损伤时,从正复后三周左右开始以挺胸姿势下地行走,待骨折完全连接后,才做弯腰锻炼,使功能逐渐恢复。

☚ 骨折的诊断   正骨器械 ☛

正骨术

正骨术

正骨术是历代正骨医家们所积累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治疗各类骨折与关节脱位、软组织损伤等一系列正骨疗法。正骨术具有方法简练、通俗,但临床效果好的特点。当施疗之际,重视人体生理功能之内在作用,注意保护人体骨骼之完整性,最大限度地发挥组织器官的自愈能力,使伤折部位及早愈合,恢复正常生理功能。正骨术可分整复、固定、按摩、药物治疗、护理和功能锻炼等六个步骤进行。
整复 就是运用熟练的手法,使移位的骨折端正确地复位并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一种术疗。因此,在施行手法整复时,首先要做好对骨折的检查和诊断。在此基础上,通过眼观、手摸和心会才能达到使骨折整复的目的。
直接暴力或间接暴力作用于肢体或躯干,使局部的骨骼发生骨折。由于该部受力大小,所持体位的不同及肌肉的收缩等,可造成各种类型的骨折。因骨折的类型不同,整复手法亦不同。如完全骨折,用拢按法对接;凹陷型骨折,用提推法使陷者复起;粉碎型骨折,用捏挤法复位;螺旋型骨折,用旋按法衔接;凸起型骨折,用展按法平复;尾椎骨等之嵌入型骨折,用钩提按捺和伸压展推法平复;尾椎骨等之嵌入型骨折,用钩提按捺和伸压展推法整复;肱骨内外髁等之青枝骨折,用蹭推捏挤法复位;在施术前轻轻地按压和按摩伤部,使收缩的肌肉放松,疼痛缓解,尔后用拔伸牵引的方法,使重叠的骨折断端复位;对向侧移位者可用提摇按推法复位;对于两根骨并列的部位发生骨折,则用扣挤分骨法使断端分离,然后用夹挤法复位。在正骨过程中,除运用恰当、熟练的手法外,治疗必须及时,动作要果断、细致、准确而敏捷。如果施术时用力过大,就会有损伤骨软组织的危险;力量过小则达不到整复的目的。施术时,要正确运用手技,力求一次完成整复。反复多次施术,非但有损骨折断端,对愈合亦有不良影响,而且会给患者带来较多痛苦。施术越早越好,四肢骨折,宜于伤后半小时内进行。此时伤肢麻木,尚未发生严重水肿,患部张力小,疼痛轻微,是最佳整复时期。如果局部肿胀严重,或皮肤破裂等,务要经过适当治疗,待肿胀消退,皮肤愈合,筋肉痉挛松解后,再行手法正复。但要防止延误治疗,以免人为地造成陈旧性骨折。
固定 固定的目的,在于强化正复后的效果和局部的相对稳定,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固定的范围要适宜。太大,会影响伤肢活动;太小,达不到固定目的。伤肢长期固定不动,则气血运行受阻,易产生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质疏松,延缓骨折愈合等不良后果。对长骨骨折采用三点包扎固定法。三点加压的作用,有利于骨折段的轴线对正,既能使骨折的肢体达到解剖复位,又可解决因肢体“动静”矛盾所造成的伤肢功能障碍。骨折断端对接良好,肢体功能恢复,X线显示骨痂通过骨折线,骨折线已基本模糊,即可解除固定。
按摩 按摩是正骨的一种独特疗术,也是正骨辅助治疗手段之一。骨折的阶段的不同,所用按摩手法亦异。
(1)初期按摩:骨折后一星期内,由于局部软组织、血管和淋巴管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故导致亢盛,出现瘀血、疼痛、肿胀等症状。对此,宜采取化瘀消肿手法。即每日在夹板固定的空隙和上下段,进行蹭摩;衬垫处实行按摩;伤肢施行向心捋摩;疼痛部位则采用嵌摩法;伤肢邻近关节采用掐摩法。有助于改善血行,促进新陈代谢,加快骨折愈合。
(2)中期按摩:经过初期综合治疗,骨折部位基本得到稳定,筋腱舒展,肿消痛止。用大拇指进行抖摩或搓摩;用手掌沿脊柱向上推摩或按摩;或横向蹭摩,以进一步改善血液流通,加速骨折愈合。
(3)后期按摩:经过初、中期治疗,骨痂基本形成,骨折完全愈合。但由于内损外伤,长期卧床,往往导致平衡失调,气血虚弱,关节僵滞,肌肉萎缩等。此时,除继续进行中期按摩外,施搓摩、抖摩、推摩法;对局部则进行按摩、蹭摩;对患肢肌肉,则施行抟摩、拿摩、搓摩;对患肢关节采取揉摩、摇摩、展摩;对患肢指(趾),则采用曳摩。通过上述按摩,可使伤肢气血畅通,强骨健筋,恢复功能。
按摩方法,由轻到重,范围略宽,操作要细致。对瘦弱者,手法宜轻而缓;对健壮者稍重而快。但必须注意保持患部稳定。
药物治疗 指内服药物疗法。根据骨折的不同时期及不同的症状表现,用药分初、中、后三期投方。
(1)初期:多表现为血液质、胆液质亢盛,血瘀气滞,患部明显肿胀疼痛。宜服清热消炎,化瘀止痛药物。如伴有胸部灼热,惊悸不安者,宜服安神宽胸药物。如伴有咳嗽、咯痰不利者,宜服止咳化痰药物。如大便燥结者,宜服软便通肠药物,可投蜂蜜内服;局部发热则宜涂生寒油剂等。
(2)中期:宜服续筋接骨的药物。
(3)后期:宜服强筋健骨药物。此外,在患部特别是关节处可施行煎浸洗或药物涂擦。
对开放性骨折,应先清创复位涂药,缝合伤口。除使用杀菌药和清热药防止感染外,还要考虑使用具有生肌功效之药,以促进伤口愈合。

☚ 骨折的诊断   骨折护理 ☛
0002488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4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