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楚辞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楚辞

楚辞

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楚辞”之名,西汉初已有之,原指屈原在楚国民歌基础上所创一种新体诗。至汉末刘向整理古籍,将楚屈原、宋玉、唐勒、景差及西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以及他自己的辞赋汇成一集,共十六篇,定名《楚辞》,“楚辞”遂为诗歌总集专名。其中屈原所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离骚》篇尤为代表作,故“楚辞”一体又称“骚体”。某些作家虽非楚人,但所作仍有“其情其辞则楚”之特点。《楚辞》与《诗经》向来并称“风、骚”,篇章却迥然有别,其句式较长,句中常用“兮”字;篇幅较大,不回环复迭; “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有浓厚地方特色;想象奇幻,感情强烈,多用神话故事及历史传说,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为我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源头之一,对后世文学影响之深广,“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鲁迅语)。汉以来注释此书者代不乏人,影响较著者有东汉王逸《楚辞章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有中华书局据《四部备要》纸型重印本)、朱熹《楚辞集注》(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影宋本)、清王夫之《楚辞通释》(有中华书局1959年排印本)、蒋骥《山带阁注楚辞》(有中华书局1958年排印本)等。今人注释有聂石樵《楚辞新注》(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本)、朱季海《楚辞解故》(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本)以及姜亮夫《屈原赋校注》(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本)、谭介甫《屈赋新编》(有中华书局1978年本)等。

☚ 诗经   文选 ☛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九辩/招隐士

☚ 玄鸟   离骚 ☛
楚辞

楚辞

诗总集。此书为战国至汉楚人所著具有楚国地方风格的诗歌总集,其中大部分为楚国诗人屈原的作品,包括《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另外还有楚人宋玉《九辩》、《招魂》(或认为是屈原作品)、景差《大招》,以及汉人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刘向《九叹》。此为十六卷本,是西汉刘向所编,今已不传。东汉王逸为楚辞作注释,称为《楚辞章句》,又加进自己所作《九思》,共十七卷,这是传至今世最早的楚辞合编本。楚辞,最早称为“辞”,是继《诗经》之后产生于楚的一种新的诗体,它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黄伯思《翼骚序》)。与《诗经》多是民间闾巷歌谣不同,楚辞则是文士们的呕心沥血之作。屈原是这一新诗体的开创者与完成者。他在楚地民歌基础上,创造出一种具有浪漫主义和楚文化特色的诗体,用以摅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屈原的作品揭露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复杂的矛盾与冲突,它不仅反映了作者本人的身世遭遇,而且系统地表现了他为之奋斗的先进的社会理想。屈原作品感情充沛,感染力强,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影响很大,许多人竞相仿作,但大多是只能得其形式,很难达到高超的艺术境界。汉朝统治者是楚人,对楚辞有特殊的爱好。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皆以楚辞体作歌,《汉书·礼乐志》亦言“高祖乐楚声,故房中乐,楚声也”。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都于寿春(此为楚国最后都城),刘安喜士好文,“著作篇章,分造辞赋”。对于屈原及宋玉等楚人所遗辞赋进行了编辑整理,辑成楚辞第一个整理本,其本人亦曾奉汉武帝之旨为《离骚》作“传”,这是楚辞第一个注本,惜已不传,此后班固、贾逵、马融皆曾为楚辞作注,均不传,流传至今的楚辞第一个注本即是东汉王逸之《楚辞章句》。《楚辞》一向与《诗经》并称为“风骚”,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两大源头,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楚辞又以其奇情异想,宏篇伟构,以及美人香草的隐喻,绮丽的词藻为历代富于浪漫主义情趣的诗人所效仿。楚辞文深义奥,又多用楚地方言俗语,汉代已经难懂,解楚辞成为一种专门之学,故多以注本行世,白文本罕见。以楚辞名世之注本除《楚辞章句》外尚有《楚辞补注》、《楚辞集注》、《楚辞释文》、《楚辞灯》、《楚辞通释》等等。

☚ 诗经   文选 ☛

楚辞

楚辞

楚辞学专著。近人蒋善国编纂。此编主要录楚辞白文,加以新式标点,句后附校记。每段之后有简单文字以櫽栝段意。书前附有四文值得注意。一、胡适《读楚辞》。胡适提出“屈原是谁”的问题,认为《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他从中总结出五大可疑之点。认为传说中的屈原,若真有其人,必不会生在秦汉以前。其结论是屈原是“箭垛式”的人物。战国末楚怀王入秦不返,是楚民族伤心事,民间流传有关楚怀王传说,屈原是此故事的一部分,当时怀王是正角,屈原是配角,郑袖为花旦,靳尚是小丑。秦亡后,怀王神话失去作用,原来作配角的屈原反成为主角。胡氏还认为楚辞二十五篇决非一人或一个时代的作品。二、陆侃如《读〈读楚辞〉》。文中主要批评了胡适否定屈原存在之论。陆氏认为,屈原与黄帝、周公不同,后者是在无信史的时代,前者是在有信史的时代。黄帝、周公成为“箭垛式”人物,屈原则不可能。三、徐旭生《天问释疑》。此文主要批评胡适在《读楚辞》中对《天问》的否定。胡适云:“《天问》文理不通,见解卑陋,全无文学价值,我们可以断定此篇为后人杂凑起来的。”而徐氏认为《天问》中提出一百八十几个问题,其大胆的怀疑,是“思想进步的先河”,没有这些便没有知识,没有科学,何“卑陋”之有? 徐氏认为屈原不仅在文学史上有地位,而且在哲学史也应占相当的一席。四、蒋善国之《引言》。其中谈楚辞“定名及意义”、“楚辞在艺术界底批评”、“屈平作品底次序”、“屈宋以后作品”,见解平正通达。此编有民国十三年(1924)上海梁溪图书馆排印本。

☚ 屈赋微   屈原赋校注 ☛
楚辞

《楚辞》

在日本的流传和影响《楚辞》传入日本的时间至今尚难确定,最早的资料是《大日本古文书》第一卷的《写书杂用贴》(正仓院文书)所录:“《离骚》三帙,帙别十六卷。天平二年(730)七月四日,高屋连赤麻吕”,据认为,这里的《离骚》是指王逸注《楚辞》十六卷。平安时代初期成书的《日本国见在书目》中,录有“《楚辞》十六卷,王逸”,当指同书。狩谷掖斋的《日本国见在书目注证稿》则作“隋志,《楚辞》十二卷(并目录后汉校书郎王逸注),旧唐志,《楚辞》十六卷(王逸注),新唐志,《王逸注楚辞》十六卷”。同时,当时《文选》已成为贵族知识分子广泛阅读的书籍,书中的《楚辞》作品当为汉文学者所知。日本学者藤野岩友曾撰写《楚辞给予近江奈良朝文学的影响》一文(载《中国文学与礼俗》,藤野岩友著,角川书店,1976),据其研究,《楚辞》已给七世纪成书的《日本书纪》、《怀凤藻》、《万叶集》发生影响。604年圣德太子亲自制定的宪法十七条中的第十条:“绝忿弃瞋,不怒不违。人皆有心,心各有执。彼是则我非,我是彼非,我必非圣,彼必非愚,共是凡夫耳。是非之理,讵能可定。相共贤愚,如环无端。是以彼人虽瞋,还恐我失。我独虽得,从众同举”,其中的“人皆有心,心各有执”,与《离骚》中的“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脩以为常”;“民好恶其不同兮,惟此党人其独异”;《九章·怀沙》:“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畏惧”有相通之处。《日本书纪》神代下第十段记叙彦火火出见尊至海神之宫的一段文字:“故彦火火出见尊忧苦甚深,行吟海畔,时逢盐土老翁。老翁问曰:‘何故在此愁乎?’”颇似《渔父》中的描写。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中一些诗篇不难窥见《楚辞》影响的表现。下毛野虫麻吕《五言秋日长王宅宴新罗客序》:“夫秋风已发,张步兵所以思归。秋风可悲,宋大夫於焉伤志……草也木也,摇落之兴绪难穷;觞也咏也,登临之送归易远,”可以看到宋玉《九辩》悲歌主题的复奏。藤原万里《五言过神纳言墟》:“君道谁云易,臣义本自难;奉规终不用,归去遂辞官。放旷遊嵇竹,沈吟佩楚兰;天阍若一启,将得水鱼观”,运用了《离骚》香草喻高德的比喻手法与上叩天阍的典故。刀利宣令《五言秋日于长王宅宴新罗客》:“新知未几日,送别何依依”;吉田宜《五言秋日于长王宅宴新罗客》:“未尽新知趣,还作飞乖愁”,都是借用《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的构思来写离别之情。藤原宇合《五言遊吉野川》:“野客被披薜,朝隐暂投簪”;藤原史《五言遊吉野川》:“飞文山水地,命爵薜萝中;漆姬控鹤举,柘嫒接鱼通”都移用了《九歌·山鬼》中对山中女神的形态描写。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卷一中额田王的长歌,言其以和歌判定春山万花之艳与秋山千叶之彩优劣的构思中,吐露出作者意识深处潜藏着中国悲秋文学的影响,在同一作者所作思念近江天皇的一首和歌(卷四,488)对秋风的描写也反映了同样的观念。据江户时代著名日本学学者契冲的研究,山部赤人描写富士山的《望不尽山歌》(卷三,316)中对雪满富士的描绘实出《九章》 “山峻高以蔽日”一句。这些考证都说明《楚辞》曾经是近江奈良朝某些文学家阅读的诗篇。进入日本近世,庆安四年(1651)翻刻了《楚辞集注》,题为《注解楚辞全书》,朱熹的另外两部书《楚辞后语》六卷,《楚辞辨证》二卷也同时刻印。至宽延二年(1749)又利用清人版本翻刻了《楚辞补注》,第二年《楚辞章句》也翻刻流传。清人林云铭的《楚辞灯》四卷(有康熙三十六即1697年自序)在宽政十年(1798)有两种刻印本,一种与林云铭原本相同,另一种则在栏外增入了清人屈复的《楚辞新注》八卷(有乾隆三年即1738自序),这是秦沧浪增入的。日本人为《楚辞》作注的,首先要提到的是浅见絅斋讲解、其弟子笔录的《楚辞师说》,成书于元禄十四、十五(1701—1702)年,今收入《汉籍国字解全书》,浅见是据庆安本《楚辞集注》讲解的,这书训解继承了中古的传统,以音训为主,辅之以意训。另外龟井昭阴曾作《楚词玦》二卷。江户时代的汉学者也有学作辞赋者,但直接吸取《楚辞》诗境诗情者尚未发现。参阅青木正儿《新释楚词》(1957),藤野岩友《楚辞》(汉诗大系,1967),目加田诚《楚词》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15,1969)。

☚ 苏联对屈原作品的译介   《越南文学辞典》中的屈原 ☛

楚辞

楚辞

“楚辞”原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战国时楚国的一种诗体,二是指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一些诗人用“楚辞”体写作的诗。西汉时这批诗作编集成书,此后一般即作为书名。《楚辞》收录战国屈原、宋玉以及汉人同类的作品,其中以屈原作品为代表,思想深遂,情感浓烈,想象丰富,词句瑰丽,与《诗经》并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深远。明万历四十六年绿君亭刻本,万历四十八年吴兴闵氏朱墨套印本,清康熙二十年刻本。

☚ 韩诗外传10卷   楚辞章句17卷 ☛

楚辞

《楚辞》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 可谓兼之矣。……其文约, 其辞微,其志洁, 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推此志也,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汉·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中华书局本〕


今若屈原, 露才扬己。……然其文弘博丽雅, 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自宋玉、唐勒、景差之徒,汉兴,枚乘、 司马相如、刘向、扬雄,聘极文辞,好而悲之, 自谓不能及也。 虽非明智之器,可谓妙才者也。


汉·班固《离骚序》(《楚辞》卷一)


观其骨鲠所树, 肌肤所附,虽取镕经意, 亦自铸伟辞。


《文心雕龙》卷一《辨骚》人民文学出版社范文澜注本


盖屈宋诸骚, 皆书楚语,作楚声, 纪楚地,名楚物, 故可谓之《楚辞》。


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


屈原氏兴,以瑰奇浩瀚之才,属纵横艰大之运, 因牢骚愁怨之感,发沉雄伟博之辞。上陈天道,下悉人情, 中稽物理,旁引广譬,具网兼罗, 文词钜丽,体制深,兴寄超远, 百代而下,才人学士,追之莫逮,取之不穷, 史谓争光日月, 讵不信夫!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纾回断续,《骚》之体也; 讽谕哀伤,《骚》之用也;深远优柔,《骚》之格也; 宏肆典丽,《骚》之词也。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楚词平易,后人学做者反艰深了,都不可晓。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三《楚词》


离骚初无奇字,只凭说将去,自是好。后来如鲁直恁地著气力做, 只是不好。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三《楚词》


楚词惟屈宋诸篇当熟读,外此惟贾谊怀沙、淮南王招隐、严夫子哀时命宜熟之,其他亦不必。九章不如九歌。九章哀郢尤妙。前辈谓大招胜招魂, 不然。读骚之久,方识其味, 须歌之抑扬,涕洟满襟,然后为真识离骚,否则如戛釜撞瓮耳。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三《楚词》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形容秋景入画;“悲哉秋之为气也,憭慄兮若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模写秋意入神, 皆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诗赋,靡不自此出者。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骚与赋句语无甚相远,体裁则大不同: 骚复杂无伦, 赋整蔚有序;骚以含蓄深婉为尚,赋以夸张宏钜为工。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和平婉丽, 整暇雍容, 读之使人一唱三叹者,《九歌》等作是也。恻怆悲鸣,参差繁复,读之使人涕泣沾襟者,《九章》等作是也。《九歌》讬于事神,其词不露,故精简而有条。《九章》迫于恋主,其意甚伤, 故总集而无绪。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本


《离骚》宏丽,《九歌》秀美,然《九歌》可学, 而《离骚》不易学也。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杜维沫校点本


《三百篇》既亡而《楚词》兴,《楚词》不竞而古诗作。学士大夫将自两汉以遡《风雅》之滥觞,舍《楚词》无由。宋晁无咎、朱元晦所辑录,自淮南小山而下,其声类楚者,咸采摭不遗。而东坡、山谷教人作诗之法,亦唯曰:“熟读《三百篇》、《楚词》,曲折尽在是矣。”


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如太空之中,不着一点; 如星宿之海, 万源涌出;如土膏既厚,春雷一动,万物发生。古来可语此者,屈大夫以下数人而已。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离骚》者,《诗》之苗裔也。第《诗》分正变,而《离骚》所际独变,故有侘傺噫郁之音,无和平广大之响。读其词,审其音,如赤子婉恋于父母侧而不忍去。要其显忠斥佞, 爱君忧国,足以持人道之穷矣。尊之为经, 乌得为过?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楚辞》讬陈引喻, 点染幽芬于烦乱瞀忧之中,令人得其悃款悱恻之旨。司马子长云:“一篇之中,三致意焉。”深有取于辞之重节之复也。后人穿凿注解,撰出提挈照应等法,殊乖其意。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本

☚ 诗经   汉魏六朝(总论) ☛

楚辞

 诗歌总集。是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创造的新诗体。宋玉、贾谊等用这种诗体进行过创作,前汉刘向集屈原的全部作品及后人受屈原影响用屈原诗体创作的诗歌,名之为“楚辞”,是这种诗体被称为“楚辞”的开始。刘向所辑《楚辞》,包括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夫》,宋玉的《九辩》、《招魂》,景差的《大招》,贾谊的《惜誓》,淮南小山的《招隐士》,东方朔的《七谏》,庄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及刘向自己所作《九叹》共十六种作品,分为十六卷。其中《招魂》,司马迁认为是屈原所作,王逸认为是宋玉所作。《渔夫》王逸认为“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一般认为不宜算在屈原作品之内。《远游》、《卜居》及《九章》中的《忆往昔》、《悲回风》等也有人疑为后人伪托屈原之作,现在没有确考。汉代称“楚辞”为“辞赋”,实际上很不恰当,因为“楚辞”是诗歌,而“辞赋”是有韵的散文。后人因“离骚”为楚辞的代表作而称楚辞为“骚”,如同以“风”代称《诗经》一样。“风骚”即是对《楚辞》和《诗经》的并称。
 楚辞的产生有很多因素。春秋以来,楚国长期独立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楚地文化,其宗教、艺术、风俗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使得《楚辞》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色彩。同时由于楚地与北方的频繁交往,也吸收了中原文化。在形式上,民歌给楚辞以重要的影响。《诗经》中的《汉广》、《江有汜》等产生于楚国境内,如《子文歌》、《楚人歌》、《沧浪歌》等都是楚国较早的民间文学。有的歌辞每隔一句末尾用“兮”字做为语助词,后来便成了《楚辞》的主要语言形式。但《楚辞》的直接来源,应该算是楚国民间巫歌。楚国巫风盛行,民间祭祀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九歌》,其前身就是当时楚地民间祭祀的歌曲。《离骚》的巫咸诸神,《招魂》的巫阳下招,以及《楚辞》中运用的许多神话故事都可说明《楚辞》是带有巫音色彩的诗歌。《楚辞》中运用了很多地方方言,如“羌”、“侘傺”等,可见方言对“楚辞”的影响。《楚辞》中许多篇章中都有的“乱”辞,以及一些“倡”和“少歌”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也可见音乐对《楚辞》的影响。
 《楚辞》最重要作家屈原,名平,字原,在《离骚》中自称名正则,字灵均。约生于周显王二十九年(前340年),卒于周赧王三十八年(前277年)。战时楚国人。他出身楚国贵族,官至左徒,曾是楚国重臣。他熟悉政治,善为外交辞令,得楚怀王信任。“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他主张联齐抗秦,与上官大夫靳尚等人有分歧,后为靳尚谗诬,为怀王疏远,后又被东迁之于陵阳。顷襄王继位,屈原又遭流放于夏浦,后自沉汨罗江而死。其代表作《离骚》同时也是《楚辞》的代表作。它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全诗分两部分,前一部分回溯诗人历史,后一部分描写诗人对未来的探索。内容贯穿着对个人身世的悲叹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作品想象驰骋,语言瑰丽,回旋于天与地、现实与幻想之间,充满了神话色彩。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九章》包括九篇诗歌,反映了诗人两次被逐的经历和悲苦心境。《天问》是一篇奇文,作者对自然现象与古往今来的社会事物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九歌》共十一篇。“九歌”本是楚地民间祀神乐歌,“九”并非代表数量。前十篇每篇各主祀一神,后一篇“礼魂”是送神之曲。
 宋玉,战国时楚国人,是继屈原后最优秀的“楚辞”作家。其代表作《九辩》是公认的悲秋诗之祖。
 《楚辞》给后代文学以深刻的影响,它开辟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它和开辟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诗经》一起,给予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以有益的滋养。淮南王安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又说“蝉脱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皎然泥而不滓,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宋景文公说“离骚者,辞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刘向辑《楚辞》以后,《楚辞》注本很多,有王逸《楚辞章句》、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蒋《山带阁注楚辞》、戴震《屈原赋注》等。近现代有闻一多《楚辞校补》、游国恩《离骚纂义》、姜亮夫《楚辞通议》等。

楚辞 - 可可诗词网

楚辞

 楚辞汇编。“楚辞”是楚地歌辞的简称,是一种形式独特的诗体,古人也称为 “骚体”。西汉成帝时,刘向奉命典校皇家藏书,将屈原、宋玉、景差、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 (贾谊以后均为西汉人) 以及他本人的作品,分为十六卷,汇编成书,定名为 《楚辞》。也就是说,《楚辞》 实际上是原版 “楚辞” 与汉代文人拟作的汇编。东汉时,王逸作 《楚辞章句》,又加上自己的 《九思》,共十七卷。南宋朱熹作 《楚辞集注》,将屈原的作品编为五卷,定名为 “离骚”,将宋玉以后的作品编为三卷,定名为 “续离骚”,删去了东方朔、王褒、刘向、王逸等人的拟作;另有 《楚辞后语》 六卷,辑录荀子以下至唐宋人的楚辞体作品。由此可以看出,《楚辞》有多种版本,其篇章和卷数各不相同。《楚辞》 没有注释是难以读懂的,故从西汉开始,历代都有以注释《楚辞》名家的人,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王逸和朱熹。王逸是东汉人,担任过皇家图书馆的校书郎,其 《楚辞章句》不但是 《楚辞》第一个完整的注本,也是流传至今的唯一的汉代人注本。按照通常的看法,汉代人去古未远,故其注释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如王逸对 《楚辞》 各篇作者的认定,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后代注家也难以将其彻底推翻。至于其字词训诂,更被后代注家视为权威注释,甚至被后代的字典和词典作为根据加以引用。王逸生活的汉代,是讲究 “经世致用” 的时代,反映在 《楚辞章句》 中,就是处处突出君臣之义,句句强调讽谕寄托,如: “《离骚》 之文,依 《诗》 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 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 虬龙鸾凤,以托君子。” 《离骚》 的 “香草美人” 有寄托,似乎还能说得过去,当他说 《九歌》 是 “上陈事神之敬,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时,就太离谱了。南宋学者洪兴祖补正王逸 《楚辞章句》,作 《楚辞补注》,主要是在训诂名物方面补王逸所未详。对 《楚辞》 作出全新阐释的人是南宋理学家朱熹,他的 《楚辞集注》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消失。朱熹生活在思想解放的宋代,他对汉唐经学的繁琐与附会非常不满,认为是误解甚至歪曲了 “圣人本意”,因此应重新注释儒家经典,发扬光大孔孟的 “真传”。朱熹生活的南宋,又是汉民族面对生死危机的时代,屈原的作品引起他强烈的共鸣,他不同意王逸的 《楚辞章句》将屈赋解释为讽刺君王或诉说冤屈,在其 《楚辞集注》 中,他以 “忠君爱国” 来概括全部屈赋的主题。这种概括得到后代大多数读者的认同,直到今天,也难以彻底否定。《楚辞》非同一般的总集,它实际上是传统士大夫 “终极关怀” 的一种体现,因此历代第一流的思想家或第一流的学者,大都要借助它来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某种情怀,这就留下了很多很多的注本,从而形成所谓的 “楚辞学”。古典目录著作如 《四库全书总目》 在“集部”下首列 “《楚辞》类”,以与 “别集”、“总集” 区别,可见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楚辞》 - 中外名书奇书 - 可可诗词网

《楚辞》

《楚辞》

西汉刘向辑。战国至西汉时期屈原、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等人作品的总集。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汉代也简称其为“辞”,或称为“辞赋”。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后人也别称其为“骚”。除《离骚》外,其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屈原的《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山鬼》、《国殇》等《九歌》,《天问》、《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等《九章》,以及宋玉的《九辩》等。《离骚》全诗共374行,2477字,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抒情诗,以自叙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政治抱负,如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陛之木兰兮,揽中洲之宿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安《离骚传》称道它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九辩》全诗共250余句,其中句如“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撩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为历代文人悲秋之祖。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价它“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楚辞的形式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五言以至十言不等,错落抑扬为长短句,中间多夹杂有“兮”、“些”、“蹇”、“羌”等语气词和虚字,其中一些属于楚方言。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汉书·艺文志》已有著录,但多有散失。

西汉末年成帝时刘向整理秘府书籍,始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书,共16卷。原书久已亡佚。今传东汉王逸所作的《楚辞章句》,增列自已所作的《九思》为1卷,共17卷,是《楚辞》最早的注本,也是比较接近《楚辞》原貌的一个版本。汉代除王逸外,淮南王刘安曾撰有《离骚传》,班固、贾逵撰有《离骚经章句》,马融撰有《离骚注》,晋郭璞撰有《楚辞注》等,都已亡佚。宋元明清时期,对楚辞的研究十分兴盛,注本主要有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清戴震《屈原赋注》、朱骏声《离骚赋补注》、马其昶《屈赋微》、王夫之《楚辞通释》、江有诰《楚辞韵读》等。“五四”及建国以后的注本和研究著作主要有郭沫若《屈原研究》、闻一多《楚辞校补》、《楚辞新义》、游国恩《楚辞概论》及所主编《楚辞注疏长编》、姜亮夫《屈原赋校注》、刘永济《屈赋通笺》、《笺屈余义》等。


楚辞 - 可可诗词网

楚辞

 古代的一种诗体。因其最早产生于南方的楚国,其辞“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被人称为 “楚辞”。楚国诗人屈原的 《离骚》 是楚辞中的代表作,故楚辞又称 “骚体”。“楚辞” 之名,最早见于 《史记·酷吏列传》: 朱买臣以善言 “楚辞” 为汉武帝所宠信。但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名,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诗体。这种诗体从形式上说,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每句可长可短,不是整齐的四言,在句尾或句中多用语气词 “兮”字。楚辞作为一种诗体,并非屈原首创,而是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孟子》 中记录的《孺子歌》就是现在能见到的较早的形式: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到了屈原手中,这种歌谣体的楚辞便发生了重大变化,除了祭神的《九歌》 而外,他的作品大都是低回往复的长篇咏叹,这显然不适宜也无法歌唱,而只能以一种特殊的声调来 “诵读”。也就是说,从屈原开始,楚辞便摆脱了短小简朴的歌谣形式,而成为 “不歌而诵” 的抒情文体,故汉人多将楚辞视为一种赋体,而不是诗体。这种名为 “楚辞” 的诗体所以能在秦汉以后与 《诗经》的四言诗体平分秋色,主要就在于屈原一系列天才创作具有独特的魅力。西汉帝王多喜欢楚声楚歌,而文臣如枚乘、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创作也深受楚辞的影响,许多诗人甚至模仿楚辞的形式来创作。汉成帝时的学者刘向奉命整理皇家图书馆的藏书,始将屈原、宋玉、景差,以及西汉的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等人的作品汇编为一书,定名 《楚辞》。西汉以后,历代诗人都有以楚辞体来创作的,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编 《文选》,就有 “骚”体; 南宋朱熹编《楚辞集注》,也收录了从汉至宋的骚体作品。古人甚至将诗人称为 “骚人”。直到现代,郭沫若还曾以骚体来翻译英国大诗人雪莱的名作 《西风颂》。
楚辞

楚辞

总集名。西汉刘向辑。“楚辞”原指屈原等人所创作的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辞作。这一名称,西汉初年已有之。成帝时,目录学家和辞赋家刘向“典校经书”,将屈原、宋玉及汉人模拟的作品,编为一集,“分为十六卷”(王逸《楚辞章句》卷一),名之曰《楚辞》。该书所辑作品,包括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宋玉《九辩》,景差《大招》,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以及刘向本人所作的《九叹》。此书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楚辞结集,它汇集了伟大诗人屈原等人的重要作品,对楚辞的流传和研究起有重要作用。它的最早注本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原书十六卷。现在流行的是附有王逸《九思》的十七卷本,上题“汉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集、后汉校书郎臣王逸章句”。此外,重要的注本还有南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等。由于王、洪两种注本已包括刘向所辑的《楚辞》,故16卷《楚辞》单行本已为罕见。今以《楚辞章句》和《楚辞补注》为通行本。

☚ 【十三画以上】   楚辞选 ☛

楚辞

楚辞

楚辞研究专著。日本桥川时雄著。前有《自序》,云写作过程中“始终思绪繁复,汨罗之英灵与沉身于珍珠港底的英灵被牵入联想之中”。又云“笔者所期之处乃是陈述历史之真理真象”;又云参阅著作仅为《楚辞》、《史记》、《汉书》,认为“其他书籍尽可能不看为好”。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三部分:一、《绪说》,包括楚之辞,大陆划分为两个部分,夷系之文化,华系之政治;二、《楚》,包括蛮夷之甘受,历史性格,《史记·屈原传》;三、《辞》,包括舞、乐、词,人人的幽玄,自然,楚人进行曲、挽歌。中篇两部分:一、《书籍之楚辞》,包括书籍之成立,楚辞目录,编集者王逸,屈原赋25篇,书名跟编目,楚国忠义传之宗旨,作章句的人们;二、《楚辞文学》,包括乐府之采诗夜颂,楚体诗赋,《离骚》,《天问》,《九歌》诸篇(无《国殇》、《礼魂》)。下篇三部分:一、《三闾之合作》,包括楚大夫与昭景屈之三闾,屈原是国人的儿子,三闾之文化能力;二、《淮南王刘安之撰述》,包括注释工作,最初为楚辞作传的人;三、《楚俗与楚辞》。1943年由东京日本评论社出版,为《东洋思想丛书》之一种。有浙江图书馆藏本。

☚ 楚范   楚辞达 ☛

楚辞

辞赋总集名,西汉刘向辑,收入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等人的辞赋十六篇。东汉王逸为作章句,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顾炎武《复庵记》:“幼而读书,好《~》。”

各种文体

各种文体

记叙文:记(记录;~要;游记;杂~;笔记;记载文) 传(传记;传略;记传) 谱(年~;家~) 纪(纪行;本~) 志(~书;方~;墓~)
议论文:论(~文;论议;~辩;史~;策~;社~;专~;评~) 评(史~;时~) 颂(~歌) 说(师~;~理文)
说明文:故(鲁~;韩~) 解(~嘲) 训(~诂) 注(~疏;~解;传~;小~) 序(~言;大~) 跋(~记;题 ~) 叙 绪
议论说明类文章的总称:论说(论说文)
应用文:书(诏~;制~;玺~;文~) 折(奏~) 典 训 谟 诰 诏 谕 奏 章(奏~) 表(陈情~)笺 启 批 剌 照 禀 移 劄命 誓 令 敕 制 教 牒(家~) 关(~文) 檄(羽~) 帖(军~;府~) 诔(~文) 函 书 信 箴
文体名,墓表的一种:灵表
散文:小品 杂文 杂感 杂记 笔记 笔谈 笔录 漫笔 速写 特写 拾零 剪影 掠影 一瞥 通讯 平文
一种灵活随便的文体或笔记:随笔
有节奏韵律的文体:韵文
韵文的几种形式:辞(楚~) 诗 骚(~体;离~;楚~) 曲(~牌;词~;元~;散~;套~)
韵文和散文的综合体:赋(辞~;汉~;魏~)
用于教化讽谕的赋:风赋

另见:文采 文风

☚ 文体   体裁 ☛

楚辞

❶诗集。战国时代楚国屈原(前340—前278)撰,汉刘向辑。十六卷。原名平,以字传。楚王同姓贵族,楚怀王时官左徒。《史记·屈原列传》称屈原“博闻彊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因而深受怀王信任。“入则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积极施行改革,变法图强,因受到保守势力排斥打击,一放汉北,再放江南。原被发落吟泽畔,最后以死殉国,自投汨罗。作《楚辞》二十五篇传世。向字子政(前77—6),本名更生,汉楚元王后人。《隋书·地理志·序》曰:“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楚有贤臣屈原,被谗放逐,乃著离骚八篇,言己离别愁思,申抒其心,自明无罪,冀君觉悟,卒不省察,遂赴汨罗死焉。弟子宋玉,痛惜其师,伤而和之。其后贾谊、东方朔、刘向、扬雄嘉其文采,拟之而作。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然其气质高丽,雅致清远,后之文人,咸不能逮。”刘向所集《楚辞》十六卷,不仅是《楚辞》结集之始,也是中国总集之祖。《四库全书总目》云: “集屈、宋诸赋,定名《楚辞》,自刘向始也。初向集屈原《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宋玉《九辩》、《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贾谊《惜誓》,淮南小山《招隐士》,东方朔《七谏》,严忌《哀时命》,王褒《九怀》,及向所作《九叹》,共为《楚辞》十六篇,是为总集之祖。”今其书已佚,后世自王逸《楚辞章句》中录出为书。有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庚申闵齐伋校双色套印本二卷,又三色套印本二卷,均藏浙江省图书馆。另有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戊午绿君亭刊本,藏北京图书馆。清康熙二十年(1681)刊本,胡介祉校、郭鼎京书白文本,藏上海图书馆。
❷诗文集。明郭维贤编撰。七卷。维贤籍里未详,明万历进士。官左都御史等,以忧归,后起户部右侍郎,未至而卒。是集乃维贤官湖广巡抚时所编,集楚屈原、汉诸葛孔明,宋岳鹏举三公遗文而成。对于编辑目的,作者《自序》谓:“屈原秭归人,孔明南阳人,岳忠武虽起家汤阴,而封鄂王,苗裔迄今在武、黄间。均以楚称。故合为一篇。”全书共十四卷,以《三忠集》名。其中所收《楚辞》七卷取朱熹集註,而诸葛及岳飞文章及行状,俱无可证核。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存目·三忠集提要》曰:“维贤一代名臣,是编?则未为精善,盖时书帕本也。”可见其价值不大。有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刊本,现存日本内阁文库。

《楚辞》

原为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所创造的一部诗歌样式。西汉末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刘向将屈原、宋玉及汉代诗人的作品合编在一起,名为《楚辞》,成为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屈原等人作品16篇,王逸作品1篇,计17篇。代表诗人屈原主要作品为《离骚》、《九歌》、《天问》等。《离骚》,全诗长达2000余字,分为3大段。故后人又把楚辞称为骚体,以“骚”代替楚辞。《九歌》共11篇,保存很多神话故事。《天问》中共提出170多个问题,是研究远古神话传说和历史的重要资料。

楚辞

241 楚辞

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也受中原诗歌的某些影响。其特点是长于铺染夸张,好用语助词“兮”,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宋代黄伯思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楚辞在汉代有时简称为“辞”,或连称为 “辞赋”; 因屈原用楚辞体作《离骚》,后人亦有人以 “骚”来指称楚辞。

☚ 四言诗   楚歌 ☛
楚辞

楚辞chuci

战国后期兴起于楚地的一种诗歌样式。其名称始见于汉初,人们用以称指屈原、宋玉等人的诗歌及后人的模仿之作。当时又简称“辞”,或与赋连称为“辞赋”。由于它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因此又被称作“骚”。
宋代黄伯恩在《校定楚辞序》中谈到楚辞的特征:“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此外,在形式上,楚辞的句式长短不齐,参差错落,句尾多用语气词“兮”,句中灵活运用虚词,语气强烈,并带有散文化倾向。在风格上,抒情气息浓厚,富于浪漫色彩。
楚地有着和中原地区不同的自然环境,当地人民在那里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春秋以后,又逐渐接受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楚辞中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山川物产、思想观念,都既带有楚国的地方色彩,又明显表现出中原文化的影响。楚辞是南北文化融合的产物。
现存有关古籍中记载了一些楚地歌谣,如《说苑》中的《越人歌》、《楚人歌》,《孟子》中的《沧浪歌》,它们与《诗经》中的北方诗歌有明显不同,形式上已具备了楚辞的雏形。楚地信鬼神,重淫祀,祀神时使男女巫觋扮作神与迎神者,互相唱和,这种富于浪漫情调的祀神歌舞对楚辞有直接影响,屈原《九歌》的前身即是这种祭神歌舞。楚辞就是在上述楚地民歌基础上形成的。另外,《诗经》和铺采骋词的战国散文也对楚辞产生了一定影响。
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他以《离骚》、《九歌》等作品奠定了楚辞的形式。其后,楚国又出现了宋玉、唐勒、景差等作家。至汉初,楚辞甚为流行,受到了当时文人和皇室、贵族的喜爱,贾谊、淮南小山等作家均有创作。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宋玉、景差及汉代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等人的作品及自己所作《九叹》辑为一书,共16卷,称为《楚辞》。此书已佚,后东汉王逸在此基础上益以己作《九思》,为17卷,各为之注,称作《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楚辞的形式、风格及表现手法对后世诗歌、辞赋都有重要影响,它是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文心雕龙·辨骚》)。
重要注本还有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等。

☚ 诗经   屈原 ☛
楚辞

楚辞

诗歌汇集。古代文学教育读物。汉刘向编。内容包括屈原、宋玉以及仿效屈宋辞赋的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和刘向本人的作品,共十六篇: 《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辞》、《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等。其代表作有屈原的《离骚》。《楚辞》开启了后代的赋体文学,作品想象丰富,寓意深刻,富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汉代以后,受到封建统治者的重视,列入宫廷教育内容。尤在唐宋时期,在宫廷教育中受到重视。

☚ 曹大家女诫   昭明文选 ☛
楚辞

楚辞Chuci

战国后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体。这一名称最初见于西汉前朝,在汉代,人们又称之为“辞”,或与赋连称为“辞赋”。因为它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作,所以又被称作“骚”。宋代黄伯恩在《校定楚辞序》中说,这些作品用楚地方言写成,和楚国的音乐关系密切,其中记载了很多楚国的山川和物产,因此被称作楚辞。楚辞带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它是在楚文化的基础上融汇吸收中原文化的产物。楚国地处南方,气候温暖,山川秀丽,楚国人民在那里艰苦创业,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也养成了热情浪漫,富于想象,充满爱国情怀的民族精神。楚地很早就流传着一些民歌,如古代文献中提到的《子文歌》、《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它们句式长短不齐,句末或句中常加入“兮”等语气词,爱用比兴、谐音、双关等表现手法,风格清丽缠绵。同时,楚地还盛行着祭神的歌舞,它们庄严热烈,宗教气氛浓厚,带有浪漫情调。楚辞就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它在形成过程中还借鉴了《诗经》的表现技巧,吸收了楚国和中原地区的神话和历史传说,来自北方的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也对这些作品产生了重要影响。屈原是楚辞的开创者和代表作家,他以《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不朽作品奠定了这一诗体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其后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相继而作。到了汉代,楚辞得到进一步发展,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都有作品传世。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以下的楚辞作家的作品辑为16卷,东汉王逸为它们作了注释,又在此基础上加入一篇自己的作品,合为17卷为《楚辞章句》。这是现存最早的楚辞专集和注本。在文学史上,楚辞与《诗经》并称,是我国诗歌的两大源头。楚辞浓郁的地方色彩、强烈的浪漫气息、丰富多采的表现手法和自由灵活的诗体形式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李白、柳宗元、龚自珍等很多著名作家都从中汲取了艺术营养。《楚辞》的重要注本还有南宋朱熹的《楚辞集注》、洪兴祖的《楚辞补注》以及今人马茂元的 《楚辞选》等。

☚ 诗经   屈原 ☛
楚辞

楚辞

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楚辞”之名,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有时称为“辞”或“辞赋”。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以“骚”来指称楚辞的。如萧统的《文选》中的“骚”类,就是对整个楚辞而言。从汉代起,“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
楚辞脱胎于楚地民间歌谣,是楚文化辉煌成就的代表。楚辞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它也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是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相辉映的产物。
楚辞的作者主要是屈原。他创作出《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作品。在他影响之下,楚国又出现了一些楚辞作家,如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未能流传下来。今存的王逸《楚辞章句》中,还保存了西汉人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庄忌、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
楚辞在中国的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诗》与《骚》并称,是中国古典诗歌两大源头。尤其是屈原的作品,以其丰富深刻的思想、强烈浓郁的感情、非凡的构思与离奇的想像、瑰丽的文辞,使其内容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楚辞中的比兴寄托手法,继承《诗经》又有新的发展,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因此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言诗、七言诗等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书局80年代有新版《楚辞补注》(洪兴祖撰)可供参考。

☚ 诗经   左传 ☛

楚辞

辞赋总集。西汉刘向编。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另有宋玉、唐勒、景差以及西汉贾谊等辞赋共十七篇。因作者多为楚人,有些虽非楚人,“其情其辞则楚”。方言声韵,风土名物,有浓厚的楚地色彩,故名。《离骚》是其代表作,故又称《楚辞》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指《诗经》)、“骚”并称。齐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称,汉魏以来诗文,“莫不同祖风骚”。鲁迅则认为,《楚辞》对后世影响,“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

楚辞

楚辞

中国战国时期在楚国兴起的一种诗歌形式。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人有时称之为“辞”或“辞赋”。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有称之为“骚”或“骚赋”的。它源于江淮流域的民间歌谣,与《诗经》并为中国诗歌的两大源头。影响深远。从汉代起,《楚辞》又成为屈原等人作品的总集名。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为作章句。原本收屈原、宋玉及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辞赋16卷,为总集之祖,但久已亡佚。后王逸增收了自己的作品《九思》,成为17卷本《楚辞章句》,疏传至今,可以略见《楚辞》原本大概。《楚辞》在楚国固有的传统民歌的基础上,借鉴继承了北方文学《诗经》的艺术经验,并有许多发展创造。特别是其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言诗、七言诗的形成又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学者对《楚辞》都作了大量研究,产生了许多专著。除王逸的《楚辞章句》外,还有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王夫之《楚辞通释》、蒋骥《山带阁注楚辞》等。

☚ 先秦寓言   屈原 ☛

楚辞chǔ cí

《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4)。总集名。西汉·刘向辑。东汉王逸为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16篇。后王逸增长率入己作《九思》,成17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幅也都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韵,叙写楚地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后世因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又名“骚体”。

楚辞

七卷。战国屈原 (约前340—约前278)撰。屈原,名平,字原,又自称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楚国贵族,伟大爱国诗人。在怀王时,曾任三闾大夫、左徒。学识渊博,为人忠贞耿直,主张彰明法度,举贤授能,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顷襄王时,被放逐江南,后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是我国新体诗楚辞的首创者,作有 《离骚》、《九章》 (九篇)、《天问》、《九歌》(十一篇)等二十五篇作品。在诗中主要表现了忠于国事,敢于斗争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此书卷首有司马迁 《屈原列传》,唐沈亚之 《屈原外传》,朱熹《楚辞集注序》,刘勰 《辨骚》。正文七卷,目录为:卷一《离骚》,卷二 《九歌》,卷三 《天问》,卷四 《九章》,卷五 《远游》,卷六 《卜居》、《渔父》,卷七 《招魂》。卷末附清陈玚 《屈子生卒年月考》,清端木采的《离骚启蒙》、《楚辞后跋》。正文七卷皆白文。版本为清光绪丙子(1876)黎阳端木氏仿巾箱刊本,吉林大学图书馆藏。

楚辞

楚辞

(战国·楚)屈原撰。屈原 (前343—前278),名平,亦名正则,字灵均。楚国贵族。怀王时,任左徒、三闾大夫。因遭谗诬,被疏远。顷襄王继位,将其流放江南沅湘间。秦破楚,悲愤万分,怀石投汨罗江死。是我国古代伟大爱国政治家和诗人。著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25篇,后人集为《楚辞》。司马迁说: “屈原放逐著《离骚》。” “屈原之作 《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 《史记》)《离骚》之作,开创楚辞一派文体,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前承风雅后启汉赋之重要作用,对后世影响甚大。屈著各篇作于何时何地,世间一直争论不休。察其内容,《离骚》当撰于放逐沅湘之际,《九歌》 系据南郢、沅湘间祭祀歌词改编而成。《九章》诸篇,多为其晚年流放沅湘时所作,其中《涉江》、《惜往日》、《哀郢》尤为明显; 《悲回风》、《怀沙》乃自沉汨罗前之永诀辞。至于相传《天问》作于益阳县南弄溪之滨后建有祀屈凤凰庙处,则为未定之论。《楚辞》一书,有汉刘向辑本。现存最早注释本,为汉王逸《楚辞章句》。北京、上海图书馆有该书明正德、嘉靖、隆庆等刊本。

☚ 著作   楚辞集注拾遗 ☛
楚辞

《楚辞》

先秦诗坛继《诗经》之后产生于南方楚地的一种新诗体。楚辞之名,始见于汉初。至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辑为一集,定名《楚辞》,楚辞的叫法便流传开来。因为“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所以叫作楚辞。后人为了把它同“赋”区别开,又称之为“骚”。楚辞渊源于被称为“南音”的楚地民歌及巫歌。最早的楚地民歌保存于《诗经》中,如《周南·汉广》、《召南·江有汜》等。此外散见于其他文献中的还有《楚人歌》、《孺子歌》、《越人歌》、《接舆歌》等。这些民歌的句式及“兮”、“思”等语气词的用法,正是楚辞诗型的滥觞。楚地祭祀神只的巫歌大都失传,但从屈原改制的《九歌》中仍可窥其概貌,其样式大体与楚地民歌相似。这些南音歌词的句型、韵式、节奏等对楚辞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楚国的文化环境、时代背景则从语言和风格方面绐楚辞打上了南方特征的烙印。所谓南音都是可以歌唱的,以南音为滥觞的楚辞最初也是附丽于音乐的歌辞,如楚辞中的“劳商”、“涉江”、“九辩”、“九歌”都是歌曲的名称,篇内的“乱”、“倡”、“少歌”也都是乐章的组成部分。只是到屈宋等文人利用它的形式抒怀写志后,才使它从乐曲中分离独立出来,成为一种用亲切的楚声诵读的新体诗。

☚ 原始神话   两汉文学 ☛

楚辞chu ci

The Poetry of Chu(anthology of poetry of the State of Chu,mainly of Qu Yuan,compiled by Liu Xiang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楚辞》chu ci

Ele gies of Chu;The Songs of the South→屈原 (Qu Yuan)

楚辞

Elegies of Chu;Chuci

楚辞

楚地辞赋总集名。其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书·朱买臣传》:“会邑子严助贵幸,荐买臣,召见,说《春秋》,言《楚辞》,帝甚悦之,拜买臣为中大夫,与严助俱侍中。”西汉末年,刘向始编定“楚辞”集。但保存至今的最早“楚辞”集,是东汉王逸的《楚辞章句》,分为17卷,篇目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九辩》、《招魂》、《大招》、《惜誓》、《招隐士》、《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从《惜誓》以下,为汉人作品。“楚辞”兴于屈原,汉人称之为“赋”,见《史记·屈原列传》:又概称为“骚”,见《后汉书·应奉传》。其义,《隋书·经籍志》释之云:“‘楚辞’者,屈原之所作也。……盖以原,楚人也,谓之‘楚辞’”宋黄伯思《校定楚辞》序言称:“盖屈原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原书亡佚,文见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所引)张纵逸的《屈原与楚辞》,指出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中所说:“楚辞的最正确的解释是:楚族的诗歌。”认为说得太笼统了。他的解释是:“楚辞是屈原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一种带有楚国地方特色的新的文学样式。这种文体就是保存和发展了楚国民歌的优良传统的。”马茂元《楚辞选》前言:“‘楚辞’在楚国民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产生,但‘楚辞’并不等于楚歌。”“‘楚辞’则基本上是一个伟大作家屈原所创造,有的是把原有的楚国民歌从内容到形式提高了一步。屈原是‘楚辞’的奠基人。”

楚辞

骚体类文章的总集。西汉刘向辑,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该书不但在古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楚辞

书名。楚辞原是公元前四世纪到前三世纪之间由楚国屈原等人在民间歌谣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创造而成的一种新的歌谣形式。它的句法参差错落,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适于反映更复杂的思想内容。由于具有浓厚的楚国的地方色彩,汉代人就把这种文体称为“楚辞”;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以及汉代模仿楚辞形式的作品汇编成集,题为《楚辞》。东汉王逸为之作注称《楚辞章句》。《楚辞》主要是指屈原的诗篇,他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广泛地搜求创作的材料,大凡楚国的山川草木、政情民俗、祖宗行事、神灵信仰,以及战国时代流传的先民神话、思想学说,无不有所反映。所以屈原的《楚辞》,不但给古代文学开了新生面,也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参考图151—15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3: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