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棉花黄萎病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棉花黄萎病cotton Verticillium wilt由大丽轮枝菌侵染棉株维管束引起植株萎蔫的真菌病害。1914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首先发现,随后南美洲、北美洲、亚洲、欧洲、非洲约21个国家相继报道。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现被列为植物检疫对象。 表1 两种轮枝菌的形态及培养生长条件的比较
棉花黄萎病菌在不同地区及不同品种上,致病力明显不同。美国柏力(preeley,1969)将黄萎病菌划分为2个生理小种,T1型(落叶型)和ss-4型(非落叶型),T1型引起的症状是顶叶向下卷曲退绿,迅速脱落,尔后顶端枯死; ss-4型引起叶片主脉间呈黄色斑驳,向上稍卷,病叶脱落稍缓,病株矮化。T1型比ss-4型致病力强10倍; 前苏联报道(1974,1976)有3个生理小种,0号生理小种,致病力弱,2号生理小种,致病力强,1号生理小种,致病力中等(表2)。 表2 棉黄萎病菌的生理分化
中国1977~1978年研究将棉花黄萎病菌分为3个生理型,生理型1号,致病力最强,以陕西泾阳菌系为代表; 生理型2号,致病力最弱,以新疆和田、车排子菌系为代表; 生理型3号,致病力居中。陆家云等(1983)在江苏南通地区发现与美国T9菌系相似的落叶型菌系。 棉黄萎病菌寄主范围极广,1977年前苏联富里罗夫(В.В.Фининнов),阿特列夫(А.Н.Андреев),布以列斯卡娅(Н.В.Базилинская)等报道有660种植物,其中农作物有184种,占28%,杂草153种,占23%。中国1987年根据自然病田和人工病圃上分离鉴定,寄主植物至少有16科53种。 病田内病情消长适宜温度25~28℃,低于22℃,高于30℃发病缓慢,超过35℃时隐症。因此,抑制黄萎病发病程度的主导因素是病害盛发期出现≥28℃的旬均温度频次和迟早的综合值,其综合值为x的回归预测式,y(年黄萎病发病程度)=4.79-0.23x±0.76,相关系数r=-0.8710。在温度适宜范围内,湿度、雨日和雨量是决定病情消长的另一重要因素。地温高、日照时数多、雨日天数少,黄萎病发生轻,反之则重。一般情况下,温度适宜时,雨水多而匀(月降雨量在100毫米以上),雨日多(12天左右),相对湿度80%以上,病情明显严重。黄萎病的发生与棉株生育期也密切相关,一般蕾期零星发生,花期为发病高峰。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原菌在土壤中通过根系直接侵染,有创伤的更易侵染。经同位素标记和组织切片、电子扫描,已明确病原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形成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堵塞导管。病原菌产生的次生物质,轮枝毒素也是致萎的重要原因,毒素成分主要是酸性糖蛋白,对棉株具有强烈致萎作用,其中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分别为85.26%和14.74%,蛋白质中含17种氨基酸,酸性氨基酸占总量的18.4%,碱性氨基酸占8.3%。毒素糖蛋白经木瓜蛋白酶、α-淀粉、盐酸水解后,致萎力明显降低。 病株上各部位组织都可带菌传播为害,其中棉籽带菌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自然条件下,棉籽带菌率小于0.026%; 叶柄、叶脉、叶肉的带菌率分别为20%、13.3%和6.6%。病叶作为病残体存于土壤中是黄萎病近距离传播的重要病原。棉田内病情轻重与病残体的转移与积累关系密切。 病害流行是土壤温度、湿度以及雨日、雨量、空气相对湿度对病原菌和感病寄主综合影响的结果。微菌核在土壤中的繁殖数量消长高峰比植株显症高峰提早约1个月。盛花阶段的雨日天数是影响黄萎病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长江中下游棉区黄萎病发生流行的经验预测式是: y(病田面积百分率)=11.37985-1.81277+0.18572x±3.49,其中x为7月份雨日天数,3.49为回归标准差。 病害控制 常采取以下方法: ❶病区检疫,对病区的棉籽、病残体均需严格控制,消毒处理,确保无病区的棉花安全生产; ❷棉种消毒,带菌棉种用硫酸脱绒“402”温汤浸种30分钟,或多菌灵胶悬液冷浸棉种14小时,均可达到检疫消毒效果; ❸零星发病田可用“棉隆”消毒铲除病菌; ❹稻棉轮作减少土壤中的病原菌,减轻病害的发生,以三年水稻一年棉花的轮作方式为最佳; ❺重病田种植耐病品种,至今高抗黄萎病的品种尚未稳定,但兼抗枯萎病的耐病品种如中12、辽棉5号、86-4、86-121已经试种,美国的阿字棉(Acala)系统,前苏联塔叶干系统的品种,对减轻黄萎病的发生,减少产量损失均有一定的作用。 棉花黄萎病cotton verticillium wilt棉花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中国植物检疫对象。广布于世界棉花主产国。病原菌是半知菌亚门的大理花轮枝孢菌(Verticillium dahliaeKleb.)和黄萎轮枝孢(V.albo-atrum Reinke et Berth.)。后者在中国尚未发现。黄萎病比枯萎病发病晚,棉苗3~5片真叶时表现明显症状,现蕾期后大量发病。病株木质部有淡褐色变色条纹,是诊断黄萎病的重要特征。病叶呈黄色掌状斑驳,主脉及附近保持绿色,叶肉变厚,叶片向下卷曲,后期叶片焦枯,由下而上脱落。病菌还能危害辣椒、瓜类、豆类等250多种植物。有明显的生理分化,可区分为致病力强的落叶型,致病力中等的叶枯型和致病力弱的黄斑型三个致病力类型。带病土壤、病残体、带菌肥料及种子是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的微菌核能耐80℃高温和-30℃低温,可在土壤中存活8~10年。温度低于25℃或高于30℃时,发病缓慢,多雨有利于发病。连作和有机质丰富的棉田发病较重。防治措施同“棉花枯萎病”。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