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朗诵诗运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朗诵诗运动

朗诵诗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提倡自由诗,但在创作上和理论上仍有许多问题并未得到很好解决。二十年代后期,闻一多、徐志摩等人提出建立新诗格律的问题,主张“诗要有音乐美”,即诗要有音韵,易于朗诵。不久,北方出现读诗会,诗人们聚会一起,作诗的朗读实验,强调音节对诗的重要性。但诗坛上的意见并不一致。三十年代初, “左联”提倡大众文艺,中国诗歌会提倡诗要有朗诵性, “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抗战爆发后,为担负起动员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敌的历史使命,革命诗人积极探索与大众接近、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诗歌形式,于是朗诵诗首先得到重视和运用。1938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朗诵了柯仲平和高兰的诗歌,随后朗诵诗运动在武汉等地蓬勃地开展起来。冯乃超在《时调》创刊号发表可视为朗诵诗宣言的《宣言》,文中写道: “让诗歌的触手伸到街头,伸到穷乡,让它吸收埋葬土里未经发掘的营养,让它哑了的嗓音润泽,断了的声音重张,让我们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该文对推动朗诵诗运动的开展作了有力的号召。两年后,在大后方重庆,光未然(张光年)等人组织了诗歌朗诵会,举行过诗歌朗诵晚会。但由于国统区的种种限制,朗诵诗活动只局限于文艺界及文艺爱好者的圈子里,并未普及到群众中去。1938年后,朗诵诗活动在延安兴起,才真正使诗歌“触手伸到街头,伸到穷乡”。在延安致力朗诵诗运动较早的文学团体是柯仲平领导的战歌社和“西战团”的战地社。他们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朗诵诗的创作、朗诵和研究。其后,又有以萧三、柯仲平为负责人的新诗歌会。他们在抗战建国的旗帜下,团结了当时延安的许多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积极开展朗诵诗运动,先后举行过多次诗歌朗诵会、讨论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朗诵诗运动由延安又传到了各抗日根据地,得到更大的发展和深入,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1946年下半年,臧克家、安娥、任钧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了中华全国诗歌朗诵协会。很快得到各地诗歌工作者的响应,沈阳、西安等地也纷纷成立了分会,积极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关于朗诵诗的理论探讨,常任侠的《论诗的朗诵和朗诵的诗》和洪深的《戏的念词和诗的朗诵》,都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对解决朗诵诗如何为人民大众服务的问题起了促进作用。诗人柯仲平、艾青、田间、光未然、臧云远、高兰等都写出了一些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优秀篇章。作为具有群众性的朗诵诗运动,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盛行于广大城市与乡村。它不仅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革命战争和政治斗争,也对中国新诗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 关于“口号诗”的讨论   街头诗运动 ☛
朗诵诗运动

朗诵诗运动langsongshi yundong

在抗日战争时期掀起的一次诗歌大众化运动。早在抗战前,中国诗歌会便首先提倡诗歌朗诵运动,但限于主客观条件,因而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上。抗战爆发后,在诗歌要面向大众的潮流影响下,诗歌朗诵运动重新得到重视。吕骥、锡金、高兰、朱自清等人从理论和创作上开始了对朗诵诗的探讨。1938年10月在武汉召开的鲁迅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首次朗诵了柯仲平和高兰的诗,得到好评。于是朗诵诗便从武汉开始蓬勃地展开。冯乃超在《时调》创刊号上发表的《宣言》,可以说是诗歌朗诵运动倡导者的“宣言”。还出版过朗诵诗专集,高兰的《朗诵诗集》。武汉失陷后,诗歌朗诵运动一度在重庆出现,光未然、徐迟是这次运动的推动者;由“文协”发起组织一部分诗人、音乐家和戏剧工作者,举办诗歌朗诵会,组成诗歌朗诵队。这个运动从一开始就影响到延安、昆明等地。从延安出发的西北战地服务团,组织了诗歌朗诵队,在前线表演。延安的新诗会曾致力于诗歌朗诵运动,各种集会上也出现朗诵诗节目。甚至在抗战后期,在昆明等地,也曾有过热烈的诗朗诵运动,闻一多、朱自清都积极参加了这个运动。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对于扩大诗的影响,推动诗歌大众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内容和形式上的局限性,它始终未能真正为广大劳苦群众所理解和接受,主要只在知识分子中间流行,而且作品往往缺少艺术加工,热情有余,深刻不足。

☚ 街头诗运动   新秧歌剧运动 ☛
朗诵诗运动

朗诵诗运动

抗战时期的诗歌大众化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作家深入生活,诗歌面向大众化的潮流影响下,诗歌朗诵运动重新受到重视。吕骥、锡金、高兰、朱自清等撰文进行了探讨。同时开始进行实践。在1938年10月武汉召开的纪念鲁迅逝世两周年纪念会上,首次朗诵了柯仲平和高兰的诗,在文艺界得到了很好的反响。冯乃超在《时调》创刊号上发表的宣言,可以说是朗诵诗运动的宣言。提出了“让诗歌的触手伸到街头、伸到穷乡”,“用活的语言作民族解放的歌唱”。从此这一运动在武汉蓬勃开展起来。高兰出有专集《朗诵诗集》。艾青写了著名的朗诵诗《反侵略者》。后来,朗诵诗运动风行波及到重庆、延安和昆明等地。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歌词,曾以朗诵诗形式,在抗日根据地广泛流传。这次朗诵诗运动,对于扩大诗歌的影响,推动诗歌大众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街头诗运动   延安文艺座谈会 ☛
0000375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2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