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五)湛江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五)湛江市

(五)湛江市

湛江市地处广东省西南部南端的雷州半岛,秦代属象郡,汉代属交趾郡,唐至明、清,徐闻、海康、遂溪三县属雷州,廉江、吴川先后属广州、罗州、化州、高州。1983年9月,实行市管县,下辖徐闻、海康、遂溪、廉江、吴川五县和霞山、赤坎、坡头、郊区等四个县级区,全市土地总面积12 470平方公里,海岸线1 321公里。总人口567. 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54. 9万人。湛江港是中国南方的重要港口,市区的面积1 460平方公里,包括农业人口共107.9万人。
湛江市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低纬地区,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温,年平均温度23摄氏度。全市陆地多为低海拔的台地和丘陵。现有耕地面积34. 25万公顷,宜林地35. 03万公顷,牧草地(含林间带)10. 53万公顷,内陆水域面积7.07万公顷,沿海10米等深线海面积38. 93万公顷,其中潮间带海滩涂9.87公顷。全市沿海港湾密布,至今形成规模的港口25个。著名的湛江港与贯通西南、中南地区的黎湛、广茂铁路相接,成为我国通往欧洲、非洲、大洋洲和东南亚各国距离最近的主要深水港和对外贸易口岸,十分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和对外经济、技术、文化交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先后兴办了72个国营垦殖场,为当地农业提供了示范。全市粮、糖、油生产稳步发展;人工桉树林、橡胶林、木麻黄、松林遍布,热带林产品资源丰富;热带作物剑麻等及菠萝、香蕉、荔枝等热带水果产品繁多;渔业生产水域广阔,名优水产品畅销海内外;以节粮型、草食型畜禽为主的畜牧业生产,向高效多品种发展。
1978年以后,全市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先导的农村改革,建立了双层经营体制,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1992年全市农村社会总值128. 7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下同),农业总产值78. 9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4倍和2倍多,年递增12.4%和8.9%,农村劳动生产率从1978年的1 884元上升到1992年5 742元,提高2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也从120元增加到972. 2元。
(1) 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业结构。全市粮食与经济作物面积的比例由1980年的76.8∶23. 2调整到1992年为54. 6∶45. 4,高产值经济作物面积扩大了6. 7万公顷,大大提高了种植业的效益。1992年,全市种植业产值42. 33亿元,比1978年增长1.9倍。粮食作物单产从1978年150公斤增加到1992年278公斤,增长0. 9倍,总产量增长24.5%;花生单产从48公斤提高到127公斤,增长1. 6倍;糖蔗面积扩大到16.07万公顷,增长3. 1倍,总产量1 080.7万吨,增长7. 3倍,产糖量超100万吨,占全省的 一半;北运蔬菜种植面积2. 89万公顷,北运量31万吨,运销全国130多个城市,单项产值达4亿元,成为农村经济的一大产业。
(2) 开发农业资源,建立商品基地。改革开放以来,湛江市的农业自然资源得到全面开发。从1985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发荒山、荒地、荒滩、荒水30万公顷,发展了造林种果和水产业为主的开发性生产。林业有林面积从1978年的16. 67万公顷增加到1992年28.54万公顷,林业用地栽植率97.41%,绿化率85.16%。森林覆盖率27.33%,成为广东省第一个绿化达标市。目前拥有18万公顷桉树原料基地、5. 33公顷松脂原料基地和2. 53公顷橡胶原料基地(包括农垦)。水果(含果用瓜)发展到5. 8万公顷,比1978年增长7. 1倍,建立了红橙、香蕉、菠萝、荔枝、龙眼、芒果生产基地。1992年全市水果总产量62. 37万吨,比1978年增长36. 6倍。水产实行捕捞、养殖、加工并举,加快向现代化综合型发展。1992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33. 7万吨,产值13.54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 9倍和3. 37倍;海洋捕捞量27. 2万吨,增长1. 4倍;海水养殖面积逐年增加,其中近几年开发海滩涂近4万公顷;淡水养殖扩大到2. 8万公顷。1992年对虾养殖面积达到0. 77万公顷,总产8 881吨,分别占全省对虾养殖面积、产量的一半;海水人工养殖珍珠产量6. 1吨,居全国首位。咸、淡水网箱养鱼和泥蚶、翡翠贻贝人工养殖等新项目迅速发展。畜牧业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集约经营发展。全市建立了雷州牛、徐闻山羊、瘦肉型猪、良种鸭、三黄鸡等六大畜牧商品基地,开拓了以梅花鹿为龙头的珍稀动物养殖,和水牛挤奶、牧草综合利用等新项目。1992年肉类总产量21.77万吨,蛋品3. 5万吨,分别比1978年增长16. 5倍和6.5倍。奶品产量1 207吨。牧业产值从1978年的3.8亿元增加到1992年14. 12亿元,增长2. 7倍。
(3) 发展乡镇企业,增强农村经济实力。1992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8. 1万家,从业人员32. 3万人,分别比1978年增加26. 9倍和2.2倍;企业产品从七十年代10多个门类100多个品种发展到40个门类1 000多个品种;企业总产值48. 5亿元,占当年农村社会总产值的37. 7%和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9%;企业总收入55. 6亿元,上缴税金1. 6亿元,利润4. 6亿元,与1978年相比,分别增长41. 8倍、21.4倍和21. 8倍。全市拥有年产值300—4 000万元的骨干企业有47家,省、部先进企业21家。乡镇企业名优产品年产值超1. 5亿元,年出口创汇4 000万美元。
(4)建立产销服务体系,推广新农技新成果。一是围绕商品生产,建立了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产销服务体系。市、县两级,建立了糖纸、对虾、水果、林产品、畜牧、饲料、乡镇企业及果菜北运等一系列专业服务公司,并相应新建、扩建糖厂33家、饲料厂47家、兽医药械厂9家、冷冻加工厂51家、水果加工厂30多家、鱼虾苗场71个、果木苗场20多个、畜禽良种场46个。这些经济实体,以生产基地为依托,联合国家经济技术部门、乡镇农(林、牧)工商公司、社区合作经济组织及广大个体、联合体经济,实行贸、工、农、技一体化,从种苗培育、生产资料供应、技术示范和产品加工、销售的服务系列配套,使全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的水产、水果、畜牧、林业、农作物等五大类21个大中型商品生产基地增强了辐射能力。1992年,全市农业综合商品率从1978年的52%上升到79.8%。农副产品收购额43. 4亿元,出口创汇9 092万美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15. 7倍和2.7倍。
二是以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为骨干的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健全,农业的科技投入份量明显增加。全市每年培训农民50多万人次,办农业、林果和水产养殖示范点、丰产片13.4万公顷。累计引进和推广国内外优良品种100多个,作物栽培、水果保鲜、对虾放养以及畜牧防疫等新技术、新成果得到广泛推广应用。
(5)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综合生产能力。1992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型拖拉机2. 65万台、农用汽车5 234辆,农业机械总动力13. 5亿瓦特,其中耕作动力3. 06亿瓦特,分别比1978年增加2倍和1. 5倍。机械化耕作程度明显提高。渔业生产全部淘汰了旧式渔船,拥有机动渔船1. 93万艘,载重16. 2万吨,总动力33. 4万千瓦,其中中深海渔船500艘,比1978年增加469艘;出国远洋渔船34艘,居全省之首。先进渔网具、雷达导航、对讲机、探鱼仪等现代化设备,也广泛地在渔业生产中使用。
(6)发展小集镇,建设农村市场体系。到1992年,全市小集镇新增建成区共计1 746万平方米,其中新、扩建集贸市104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25个。农村集贸市场总数增加到283个,总面积127万平方米,覆盖了全部乡镇,显著地发挥了商品集散功能。1992年全市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31. 2亿元,比1978年增长7.2倍。
湛江市农业发展潜力很大。全市还有中、低产田、地(包括果园、林地)21.63万公顷,低产水面积2. 5万公顷,可供近期开发的荒山、荒地、荒滩、荒水共1.56万公顷。为此,中共湛江市委、市政府确定全市农业要面向市场,走优质、高产、高效的道路,把丰富的农业资源充分转化为商品经济的优势。农业发展的重点,要以效益为中心,继续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建设好粮食、糖蔗、水果、水产、畜牧、北运菜、热带作物和林产品八大类生产基地。在布局上,基本稳定粮、糖、林、果现有生产规模,适当扩大水产、畜牧、北运菜等生产。结合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搞好农产品加工增值,特别是稻谷、番(木)薯、糖蔗、水果等大宗农产品以及水产品、畜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抓住扩大开放的机遇,用足用好用活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边境小额贸易等优惠政策,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加快东海岛对外开放和综合开发,带动其他海岛的建设。
廉江县。廉江县地处雷州半岛的北部。廉江历史悠久,公元622年始建石城县,公元1914年改为廉江县。全县土地总面积2 83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75公里,海域以10米等深线计算总面积为1.18万公顷,其中浅海面积0.53万公顷。现有耕地5. 67万公顷,其中水旱田4.1万公顷,坡地1. 57万公顷。1992年人口125. 23人,其中农业人口107. 7万人。县辖23个镇、365个管理区和居民委员会,3 899条自然村。县境内还有8个国营农、林场。
廉江县的地理特征是北高南低,海拔250米以上的高丘陵占总面积15%;中部低丘陵约占总面积的65%,大部分海拔在50—250米之间;南部和西部,属浅海沉积平原及九洲江冲积平原,地势平缓,是海拔55米以下台地和平原,约占总面积的20%。
矿产资源:据已查明的矿种有银、金、锌、钼、铁、黄铁矿、瓷土、云母、高岭土,矿床均为特大型。已经开发的项目有:年产量10万立方米花岗岩板抛光厂,庞西洞银金矿等。
1978年以来,廉江农村经济有很大发展。1992年,全县农村社会总产值29. 9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3. 54倍,农业总产值19. 2亿元,比1978年增长2. 3倍,农村人均收入1 034元。
(1)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果渔牧生产。荒坡、滩涂多,是廉江县两大资源优势,改革开放以来,发挥这两大优势,开荒种果,围塭养虾,发展畜牧业,使果、渔、牧生产迅速发展。1992年水果种植面积从1978年的0. 13万公顷发展到2. 29万公顷,投产面积1.57万公顷,总产21. 95万吨,产值4. 33亿元,面积相当于1978年的17. 6倍。渔业的发展也很快,1992年渔业产值达20 318万元,比1978年增长24. 3倍。畜牧业37 5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12.2%,上升为19. 5%。
(2)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发展创汇农业。改革开放以来,廉江县多方筹集资金,建立起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十大商品生产基地。一是红江橙生产基地。1985年以来,筹集巨资和引进外资发展红江橙生产,1992年面积达0. 73万公顷,投产面积0. 63万公顷,总产是4. 82万吨,远销香港、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二是荔枝生产基地。种植面积0.38万公顷,已部分投产。三是香蕉基地。1992年种植面积0. 69万公顷,总产13.2万吨,产值27 189万元,主要销往国内北方市场,少量出口创汇。四是对虾养殖基地。全县已建标准虾池0. 15万公顷,1992年养虾1 535公顷,产量1 424吨。五是北京鸭养殖基地。1985年开始养殖良种北京鸭,列入省和国家农业部的基地计划,发展很快,每年养殖北京鸭350万只。六是三黄鸡饲养基地。廉江县龙湾三黄鸡,以其毛黄、皮黄、脚黄而得名,并以其肉质细嫩鲜美而在港澳地区颇有名气,近年发展较快,年饲养量500万只以上。七是生猪饲养基地。常年饲养量96万头,出栏量46万头。八是糖蔗生产基地。1992年收获面积1.5万公顷,工业总产量95. 68万吨,产糖9. 15万吨,糖蔗产值15 942万元。九是北运菜基地。充分利用冬季休闲土地种植辣椒、青刀豆、茄子等蔬菜,销往全国各地,1992年种植北运蔬菜1. 05万公顷,总产14.43万吨,总产值1.44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7.52%。十是工程林基地。以湿地松,加勒比松等四大树种为主的工程林基地3.47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丘陵台地区。
(3) 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廉江县乡镇企业有了很大发展。1992年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1. 45家,从业人员6. 48万人,企业总收入12. 22亿元,比1978年增长51.2倍。乡镇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分工分业,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改变单 一的经济结构,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 (四)汕尾市   (六)茂名市 ☛
0001251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47:57